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中国书画国际大学92级校友刘祥:从水墨写生体会传神写照的优良传统

作者:刘祥


从水墨写生体会传神写照的优良传统

实践再实践才能了解传统


继承传统无非是在学习中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当前生活创作必要的!只有对传统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作品,翻开中国历史沿着各个朝代具有成就的画家行踪研究他们的创作经验。著名的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谈到中国绘画传统时,讲过很精到的一段话,对我们认识画家的心理构成,很有启发。了解历代画家及其作品的个性是怎样体现其各自社会构成的共性的,统治阶级的审美意识形态怎样在金字塔状的社会集体中产生影响。从国画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引导,来分析研究。


135cmX45cm,《草原风》


战国时代以前,艺术作品是由工匠为王室贵族所制作的,具有强烈的宗教和政治功用,所以青铜器成了国家重器。两汉时期,由于商业和农业的兴起,绘画事业有了新的支助者,经历魏晋南北朝,直到明末清初,行家与利家,作家与逸家的区别还深植于许多人的思想,矛盾复杂。


135cmX45cm,《暖风》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中国封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国画这个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组成部分,相应地不得不有所变化。新中国以后,画家们表现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国画创作百花齐放。《古画品录》谢赫把骨法放在应物之前,就已经铺垫了书法用笔作为国画用笔和象形的基础,因此,国画的象形就始终有书法艺术的神韵了。


135cmX45cm,《秋山生灵图》


135cmX45cm,《胡杨晚风》


九十年代初,中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比较关注侯一民、沈尧伊、刘文西、刘宇一先生作品,我对油画虽然很感兴趣,但是后来根据情况选择了国画专业。该专业课程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组成的,按照从临摹认识传统开始教学,然而初学的人对水墨国画认识不足,盲目地按图式去描摹物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教师的指导,认真分析原作或作品图片,研究它的构图、设色、造型、笔墨几个方面的问题,胸有成竹以后毫不犹豫一气呵成。


135cmX45cm,《旺盛图》


学习临摹尤为重要,课内课外的都可以临,油画、版画、甚至雕塑都可以当做意象实物去认真地临写,我临古代白描、现代水墨画<群马图>、工笔画<木兰理妆图>时间基本有十多年时间,我从来不爱修改,只要出现半点毛病立刻弃止,再换一张新纸,就是白纸对青天,对纸三日废画三千,完成以后我还悬挂起来对着亮光细心检查墨与色的博厚感,因此从来不拿白色去覆盖失败的地方,同时也很少使用白色,只是调色时使用,一般情况都以白纸代替,特别需要厚重的时候,才渲染白色用来加厚。


135cmX45cm,《松鹰图》


作画好比盖房子,先得准备材料和使用材料的方法,房子才能盖好,学书法先从楷书开始才是正道。唐张彦远说,临摹是为创作的学习手段,就是说不但要训练笔墨技巧,同时每天写日记做总结。


135cmX45cm,《春山高树图》


135cmX45cm,《山居养马图》


通过临摹以后,再到生活中去画看到的事物。唐张彦远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写生的时候,通过对事物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以后,心中才能有了足够的表现因素再去构图,构图是创作的一个手段,是作品的形式表现,不是为形式而形式,拼凑三角形或其它图形,以及用构图学的一些法则去套用。要考虑作品的内容,从作品的内容出发。


135cmX45cm,《海鹰》


由于中国画构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是灵活观察灵活表现的,因此就与西画的焦点透视有所不同,它是散点透视法,可以将不同位置的事物或不同时间发生的事物,不同环境的事物以及同一事物的多个方面集中表现在同一幅画面上,例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要处理好各种对比因素的统一,艺术形象性质的对比,人物性格、情绪的对比与统一。在构图形式处理上则有奇正、主次、虚实、平衡变化、疏密聚散、分黑布白等美学法则。把这些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统一在一起,在整个画面之中,形成一个富有情节的和谐整体,处理好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35cmX45cm,《花好月圆》


我在学习中画得大量草原生活速写,十分注意构图当中美的意境,同时认真体会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集中精力地去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了更深入更真实地表现草地天然牧场、马、牛、羊、骆驼以及人物的生活规律,骑骆驼住毡房成了习惯。特别是人物画习作与创作,单凭比例准确是不够的,要对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足够的观察与理解,要表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神态,与他们一起生活。


135cmX45cm,《青山雨意图》


135cmX45cm,《青山深处图》


中国画用色不受光源和环境的限制,强调物象的固有色。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设色规律一般总脱离不了对比、主次、调和。对比中求调和,调合中讲对比。


135cmX45cm,《鸡》


色彩的对比使用,在于组织色相、冷暖、纯度、明度的对比等。用石色,预先要用水质颜色打底,如青绿山水用赭石或叶绿打底,石青用墨或花青,而硃砂则用洋红或胭脂打底,可使石色不致显得枯燥乏味,象浮于纸上。清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上,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


135cmX45cm,《奔牛》


在写意画中,色彩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既不说明它不重要,也不说明它容易掌握。清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说,画至着色,如火炉锖重见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恽南田形象地说明了色彩掌握之不易。


135cmX45cm,《山郊饮马图》


135cmX45cm,《草地沙洲图》


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情景交融,二者融合的表现,在作品创作中,通过夸张、概括手段,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表现神、情、意、趣的艺术形象叫意象造型。清邹一挂说“形之不全,神将安附。要刻苦训练水墨速写、默写,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掌握造型和笔墨技巧。


135cmX45cm,《峡谷养牛图》


135cmX45cm,《青山深远图》


用笔用墨,郭若虚所说“乃是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中国画线条的组织方法,例如任伯年的人物画用线“疏能跑马,密不通风。疏密关系,没有密也就无所谓疏,它们是互为依存的,一波三折指一划中有三个起伏变化,也指一划的运笔过程中笔锋的三个转折,即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起笔和收笔时都要回锋或收锋,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运用一波三折所划的线不但具有运动着的美感和力量,而且是一种含蓄的力和美。黄宾虹先生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除了这些笔法、笔力、还有笔势、笔意的问题。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135cmX45cm,《牧马人家》


135cmX45cm,《查干敖包文化节》


气韵生动是神与形在画面上的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性。黄宾虹有题款,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他在《论墨法》中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采。这是他的用笔用墨经验总结。用墨也有“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蘸墨法、干墨法,墨法五墨。还有墨阶五墨、墨性五墨、墨彩六墨等。


135cmX45cm,《拜年节》


中国画以笔墨为其表现基础,讲究笔墨是中国画的传统,但是不能用笔墨的优劣来代替艺术作品的创造,画家个性和描绘对象的个性不论统一还是矛盾,画家的个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所以,表现任何事物的神似,本质上也已表现了画家的个性特征。这些应是神、气韵、神韵的内容。中国画形神兼备或气韵生动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归根到底,是对生命力的追求,有生命才有神,才有运动,才有美的感受,生命才是气韵生动的根本。


135cmX45cm,《群驴》


135cmX45cm,《九驴图》


在实践中,无论是山水写生,还是动物写生,道理一样,按照生活的常理进行。那些问题众所周知,那些问题人们从末听过。传统并不绝对,但不等于简单。不断的实践,才有创造。


135cmX45cm,《光荣之家》


附图:幽静的山谷/乌拉山记忆写生,美丽富绕的锡林郭勒/草地记忆写生。


作者简介


刘祥,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人,1965年生。1992年就读于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画专业。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美协会员,中国西部书画艺术研究院成员、中国书画春节联欢晚会成员,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