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雁荡山,简称雁山,坐落于浙江省温州市,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北雁荡山最为有名,一般雁荡山特指北雁荡山。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均位于温州市北部乐清境内。北雁荡山总面积450平方千米,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东、北分别与台州市温岭市、黄岩区接壤,西、南与温州市永嘉县相邻,东南隔乐清湾与台州市玉环市相望,地理位置在北纬28.35°~28.55°、东经120.00°~121.31°之间,属括苍山支脉。最高峰百岗尖海拔1150米。
雁荡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三山五岳之一,山水奇秀,天开图画,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北宋科学家沈括赞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雁荡山之后在游记中感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畸人不能瞰其肺腑”、“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层崖怪峰,变换阖辟,与云雾争幻”。
雁荡,原意鸿雁梄息的水荡。雁荡山西部高峰顶有一湖,旧《浙江通志》载:“雁荡山在温州府乐清县东九十里,高四十里,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春雁归时多宿于此,故名。”。亦有“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鸟名。
雁荡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AAAAA级景区。它形成于1.2亿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
主景区包括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雁湖、显胜门、仙桥、羊角洞等八大景区,东园区为方山、长屿硐天,西园区为楠溪江。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被称为“雁荡三绝”。
2005年2月11日,雁荡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地质公园。
《东瓯遗事》中载:雁山北閤有仙亭、仙桥、仙洞、吹箫峰,水有仙溪及丹灶、石棋枰等。相传王子晋尝跨鹤吹箫于此,皆晋之遗迹。王十朋《白岩寿圣院记》:子晋遗迹在瓯者三,郡治南一, 县治一,此其一也。据此则王子晋当然为雁荡开山之祖。
另有开山祖师传是西域高僧诺讵罗,东晋永和年间(345-356)来到雁荡山。唐代以前的官方史籍称雁荡山为芙蓉山,《隋书・地理志》载:“永嘉郡内有芙蓉山”。以“雁荡”或“雁”称山,在初唐时确定,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年。最早以“雁荡”用作山名的人,是初唐高僧、天文学家一行(673~727)。一行禅师画天下山川为二戒时曾说:“南戒山川尽于雁荡”。唐草书大家释怀素在《与律公书》中又二次提到“雁荡”之名:“雁荡,自古图牒未尝言者,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二潭,为龙湫,山南有芙蓉峰,下有芙蓉驿。”其中二“雁荡”,前指雁荡山,后指雁湖。《西竺经》:“诺讵罗尊者居震且东南大海际,山以鸟名,村以花名。”“山以鸟名”即“雁山”,“村以花名”即“芙蓉村”。“雁荡山”又作“雁宕山”。《正字通》:“(荡)与宕通”,但清乐清籍文士施元孚(1706~?)则称:“荡以水言,宕以石言”,意“雁荡山”者,以雁湖言,“雁宕山”者,以山峰多石言,但蒋叔南则认为此说法为附会。
雁荡山属括苍山系支脉南端,整体山势东北、西南走向。山峰高大,高差通常在二百米左右,百岗尖、雁湖尖(雁湖尖有大小两峰)、凌云尖、乌岩尖,合称“雁荡四尖”。主峰百冈尖,由三尖合成,东尖较低,西尖最高,海拔1150米,与西部海拔1056米的雁湖尖雄武屹立于雁荡山腹地,统领周围连绵起伏百来山峰。
雁荡山系是由中生代、白垩纪的火山爆发所形成,距今约有1.2亿年,核心区全由厚流纹岩组成。是古太平洋伊邪那岐板块向亚州大陆俯冲过程中,地壳、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属环太平洋亚州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白垩纪流纹质破火山,经断裂切割抬升而成为典型性的破火山立体模型。[3]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这一年代中最具典型性、最具完整性的座古火山,喷发年代早于太平洋安第斯山火山带、美国西部火山带和俄罗斯远东火山带。先后喷发过四次和一次岩浆侵入,形成了四个火山岩石地层和一个岩浆侵入岩石地层,被世界地质学界称为“古火山博物馆”、“是一本记录复活型破火山的书”和“雁荡山地貌”。
组成雁荡山奇峰怪石的岩质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的低硅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侵人岩浆形成的石英正长岩。雁荡山在火山喷发形成之后,没有沉积变形,而是经断裂深切、抬升、崩落等地质作用形成了目前这种垂直节理发育、岩石裸露、穹崖巨谷、奇峰怪石峭拔险怪、雕镂百态和天生桥的地貌特征。
施孚《雁荡山志》:“星纪当牛、女间向,为南纪之终,外控海道,内扼岩疆,在浙为东隅要枢,在温为北门管钥。”,“岩五色俱备,白者为多;洞明敞向阳者,峰哨削亭立者为多。大小龙湫以瀑潭峰嶂见奇,南北二石梁以梁洞著异。他如灵岩峰峰分列于前;灵峰峰峰环绕于下;对人双髻双鸾双盒等,又两美而适肖。此山景之约略也。”
沈括考察过雁荡山之后在笔记中指出:“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干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雪。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尺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沈括流水侵蚀学说,较西方领先了近七百年。
明徐霞客三游雁宕后留下了两篇游记,其中写道“危峰乱叠,如削如攒”,“仰望回嶂壁天,峭峰倒插”,“岩势开张削刻,水无所着,腾空飞扬”。
联合国教文组织地学部主任埃德尔博士考察后说:“这是一首岩石、水流、生命组成的交响曲界一大奇观。”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专家考察雁荡山,认为“雁荡山不仅在地质学上有典型意义”、“如此优美壮观的景色真是世界罕见”,确定大龙湫前山、方洞人工石行廊、中折瀑、灵峰天门峡等处为世界地质观察点。雁荡山成为第一个以中生代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
雁荡山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侯。热量丰富,光能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年平均日气温为17.5℃,气温最高的七月份日平均气温27℃,气温最低的一月日平均气温5℃;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77%,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和湿润、气侯宜人。
雁荡山素有雁山五珍的说法,即雁茗、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和香鱼。
约著于晋宋的温州地区第一部方志《永嘉郡记》中写雁荡山三京湾“多大鲇,囊有得一列鲇者,鬐大五六围,一鬐辄得数十鲊”,三京湾即今大荆石门潭、蒲溪一带。香鱼也以仙溪、石门潭所产为佳。
传统的雁茗产自龙西砩头的雁湖茶园,也以此为佳。
雁荡山的植被为以柳杉、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间有香樟、桂花、五角枫、枫香、五角枫、乌桕、苦槠、青冈、玉兰、紫薇、含笑、枫杨等阔叶林、灌木。经济植物有毛竹、茶叶、油茶、油桐等。水果有杨梅、枇杷、文旦、蒲瓜梨等,观赏类植物则有杜鹃、兰花、梅、玉兰、迎春、桂花、罗汉松等。雁荡山石斛则在中药界赫赫有名。
大荆的草编、竹编、竹制品等曾畅销温台地区。冬米糖、香雪酥、花生酥等食品至今仍是雁荡山民的年货必备。另有水涨的雁荡山啤酒,湖雾的木制工艺品,芙蓉的钻头工业,双峰、龙西的雁荡山铁皮石斛产业都是其中翘楚。
雁荡山的开发在名山大川中比较晚,主要集中在两宋和明。
北宋沈括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叶适则称“雁荡初传晚唐世,掩抑众岳夸神灵。”可见对于两宋人士对雁荡山比较陌生。
雁荡山初开当为晋时,在东晋时已有三京湾的记载,世人称“人有能食者,云腹如三京湾”。晋将潘端明曾札宫福溪山中,其地今名“御营”,位于仙桥景区福溪御营村。只是此时雁荡山名未显。
刘宋时筋竹涧已有栈道,山水诗人谢灵运曾写下《从斤竹涧越岭溪行》,齐梁时仙溪有仙人助人芸田的传说。 但由于雁荡山地域偏僻,远离政治中心,教育落后,未能形成个知识分子群——士群,精英文化的创造几乎空白,只有少数几个外来知识分子——谢灵运、沈佺期、孟浩然、张子容等留下几首诗;本土人氏中略有名气的就是一位半传说人物张文君和唐代白鹤寺的两个僧人。
唐末五代时期,北方战乱频频,世族南迁。两宋之交,宋室南渡,世族南迁形成一个新高潮。加上北宋时期地方政府大兴科举教育,乐清士群乃开始形成。南宋定都临安使温州从原先的边缘之地一变而为东南重镇,深度开发后的雁荡山又吸引了大批文人来游,留下大量诗文。这种种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使乐清的文化在南宋形成了第一个辉煌期,同时出现 了一批成熟的诗人、作家、学者,较杰出的有王十朋、钱文子、 翁卷、刘黻等。宋出现了十八古刹、十院、十六亭之说,雁荡山名始大显于中华。能仁寺更是成为“教院五山”位列天下最大寺院之一。
元雁荡山大荆淀川李孝光五峰先生作《雁山十记》,是为继柳宗元小石潭记后最为优秀的游记散文之一。
至明中叶雁荡山文化大盛。此时雁荡山北南閤章氏涌现了一大批本土诗人。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南閤章氏一家四世三进士(章纶、章玄应、章朝凤),三名举人(章玄懋、章玄梅、章九思),其中章纶和章玄应皆官至二品,是雁荡山史上的文化盛事。南閤的明代牌楼群保存完整,为雁荡山地区第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荡南麓窑岙朱谏和雁荡北麓南閤章玄梅(号千峰)合称朱章。章玄梅与淀川李孝光(号五峰)、北閤李经敕(号后峰)合称“雁荡三峰”。
龙鼻洞摩崖石刻在此时也有大发展,现为雁荡山地区第二处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初,雁荡山大荆东里人蒋叔南,大力开发雁荡,是为雁荡山的中兴之主。蒋叔南早年从军,是蒋介石同学同僚,广邀朋友游雁。著有《雁荡山志》但未附梓即离奇离世。
雁荡山总景区东起羊角洞,西至锯板岭,北达六坪山,南到筋竹涧,东西宽二十五公里,南北长十八公里,面积达四百五十平方公里,景点最为集中的核心区一百九十平方公里。万山叠嶂,翠峰争雄,悬泉飞舞,险岭深洞,清溪萦绕,潭石相映,触目皆景,移步换景。
施《志》:东西横跨六十里,其阴横跨四十五里,南北深四十五里,周围一百八十里,东至石门潭,西至白岩(白岩不能包本觉寺,应以本觉寺坑为界),南至筋竹涧,北至甸岭(甸岭在全山之西北,应以穹明洞界),是谓本境四址。本山合外境东西一百里里,南北一百里,周围四打二十里。 自石门潭东南二十五里至南松岩,自本觉西二十里至左原,自筋竹涧口东十里至海涯,自穹明洞北五十里至寒坑(按:穹明洞至寒坑仅三十里),是谓外境四址。
雁荡山按山中胜景以山体自然分布状况划分景区为“四谷二閤”六大景区。最早的景区划分法南宋淳熙间乐清知县袁采的《雁北荡山图序》:“大势东西四谷…西内谷有寺七…东内谷有寺四…左有谷南北閤”。
“四谷二閤”以山势走向和溪水流域为基础,各区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区域性。以马鞍岭为中心分为东谷和西谷,东谷和西谷又各自分为内、外二谷,统称四谷。东内谷东起谢公岭,西到马鞍岭,北至马家山岭,南到白云冈。内有鸣玉溪、碧玉溪二条主要溪流,包括了今灵岩景区、三折瀑景区和灵峰景区的主景区部分。西内谷中有大锦溪贯穿南北,东起马鞍岭,西到东岭,北至百冈尖,南达筋竹涧口,景区范围即今大龙湫景区。西外谷则是指自东岭以西、白岩以东、雁湖冈以南的芙蓉溪水系流域,范围即今雁湖景区。东外谷指的是谢公岭以东、蒲溪以西区域,后取消,并入灵峰景区。南閤景区即今显胜门景区,其范围为百冈尖雁湖冈以北的南閤溪流域。北閤景区则是南閤以北的仙溪流域,今仙桥景区。二閤景区,有时又被称为“荡阴山水”。许宗斌在《雁荡山笔记》中,描述二閤道“溪壑开阔,云日澄鲜,清流映带,绿树绕村,雁荡好水多在此间。”
后因羊角洞归宗雁荡,雁荡景区始以代表性景点划分为八大景区,即今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三折瀑、显胜门、仙桥、羊角洞景区。其中南閤景区更名为显圣门景区,北閤更名为仙桥景区。
蒋《志》:“骤观其说,疑雁荡地位狭长,而其所谓东西者,亦无标准之处,殊为未当。试登百冈尖以望雁荡,固周围方整,非仅有东西而无南北者也。今以百冈尖为中心,仍四谷之名,区别于下,以方位定而以谷分谷焉。”“东谷西至卓屿,以松坡溪流为界,东南至荆山口,南至响岩门,北至乌岩尖,包灵峰、净名、谢公岭、石梁洞、五峰诸处, 南北一十里,东西一十馀里。自谢公岭以东亦可称之东外谷,其南则可称东内谷。”“南谷东至响岩门,两至桐岭,北至白云坳、上龙湫,南至斤竹涧、白云冈,包灵岩、龙湫诸处,南北约二十里,东西约十五里。自马鞍岭以东亦可称之南外谷,以南则可称南内谷。”“西谷东至东岭,西至本觉寺坑而及左原,北至雁湖坳,南至芙蓉,包梯云谷、紫螺峰、雁湖诸处,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馀里。自梯云以东则可称之西内谷,其西则可称西外谷。”“北谷东至双峰,北至穹明洞,西北至甸岭,西至庄屋,西南至南湖潭,南至北岭,包双峰、旧两閤境,东西三—十五里,南北二十五里,中以双溪为界,溪南可称北内谷,溪北可称北外谷。”
2018年计划重划八大景区,将原东外谷重新划出为接客僧景区,西内谷的筋竹涧划为筋竹涧景区,余剩的原灵峰、大龙湫景区与三折瀑、灵岩景区组为二灵一龙景区,将西门、白沙、水涨等地划入归为滨海景区。
其他合称有二灵一龙或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六胜:二灵一龙加上梅雨岩、铁城嶂和东石梁洞;八大观:六胜加上仙桥、会仙峰;二十景:八大观加上雁湖、梯云谷、显胜门、芙蓉峰、筋竹涧、常云峰、玉霄峰、石门潭、散水岩、朝阳洞、碧雪洞、能仁寺等。
以下仍以八十年代的八大景区划分作为介绍目录。
因境内的灵峰取名,原东内谷部分和东外谷,东起蒲溪。西至乌岩尖,南到白溪,北际马家山岭,面积四十六平方公里。区内胜景繁多,历史悠远。自然人文景观二十六峰、二十四岩十八洞、四寺二庵、三嶂五石一尖、三岭四谷一天、五泉三瀑四潭、三溪二坑一湖、四桥七亭二坊等共一百三十二处。根据景点分布,可划为灵峰、朝阳洞、东石梁洞、石门潭和五峰山五个小区。
景观可分为日景、夜景和水景。日景主要为谢公岭两侧奇峰巨嶂幽洞和寺观建筑,尤以鸣玉溪沿线为核心。朦胧夜色中,以合掌峰为中心的群峰幻化为惟妙惟肖的人和动物形象。水景主要是原东外谷的蒲溪(大荆溪)和石门潭。石门潭与灵峰山景东西呼应,可谓山奇水秀。
灵峰
景点主要集中在鸣玉溪附近,包括天冠峰、超云峰、连霄峰、照胆潭、果盒三景、凝碧潭、塔头岭、灵峰寺、合掌峰、观音洞、双笋峰、犀牛峰、金鸡峰、锯板岩、千佛岩、归善谷、雪洞、古竹洞、北斗洞、将军洞、碧霄峰、真际谷等。
合掌峰是山中标志性风景之一,历来是游者赞叹、文人骚客抒情吟诵的对象。合掌之名最早出现在元儒李孝光《游灵峰洞记》:“稍入,始见两大石相倚如合掌。”但清以前史籍游记中,都以灵峰统述。
灵峰和倚天峰相倚组成合掌峰的峰间裂隙观音洞高一百十三米,深七十六米,宽十四米,洞中依势而建的九层巍峨楼阁,建筑构思巧妙。1963年著名新闻工作者、原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邓拓游此洞留诗赞:“两峰合掌即仙乡,九叠郄楼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线,此中莫问甚炎凉。”洞中现藏北宋崇宁年间刘允升父女辟洞石碑一方。
新开发的灵峰夜景主要有迎宾图、月夜下夫妻峰、雄鹰峰和由以几个民间故事结合几处夜色中幻化出来酷肖人物和动物的奇峰组成连环画似的夜景图卷。夜幕降临,在灵峰寺前花坛旁观看,合掌峰成了一对如久别重逢热烈拥抱的青年夫妇。
真际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熙宁元年赐额,为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周围有五马回槽、石门楼、仙人叠塔、达摩过江、醉僧岩、石楼瀑、饮马瀑、松筠瀑。原属东外谷。
真际寺上溯北坑涧水一里,即为马家山岭,岭两侧均长约四里,为沟通荡阴和荡阳的交通要道,明徐霞客、民国马君武等名人皆登此岭前往南閤村。
朝阳洞
主景为五牌嶂和朝阳洞洞背。五牌嶂原名朝阳嶂,得名于五块相倚直立的巨石。壁立千仞,奇峰夹持,陡峭险峻,三面绝谷,登临令人心惊胆战。
东石梁洞
为原东外谷景区,东石梁洞和接客僧具是极有名的景点。
谢公岭是东内谷和东外谷的分水岭,位于天冠峰南端,相传谢灵运登此岭遗落屐齿,遂名。
下岭,远眺老僧岩,恰如一僧虔诚地朝拜前方的大钟,名老僧拜钟。接客僧位于旧时温台驿路东来的东外谷谷口,是入雁荡所见第一奇景,有迎客入山之意。高近70m,地处开阔,从东、西、南三方观之始终是身躯直立拱手向南礼拜的僧人形像。亦名老僧岩、石佛峰、老僧拜钟。明人林矿在游记中写道“登谢公岭,回望老僧背石坐,右袖靠石,左足伸下着地,头稍欺,尤神象,非形象也。”谷滥岩弄是通五峰山的大道,亦是通往荡阴两閤的要道。
谢公岭东麓,有洞口如虹,处雁荡东部,曰石梁洞,又名石虹洞。清施元孚“梁拔起洞左,悬跨如长虹”。宋庆历二年洞外建石梁寺,熙宁元年赐额,为雁荡十八古刹之一。
五峰山
为元儒李孝光故里。五峰山由天马峰、天雉峰、仙凌峰、大山峰和小山峰五座左右相连的山峰组成。东峰山下的田岙村的淀川溪是大荆溪在松坡溪、双峰溪、智仁溪合流后的最初河流,溪水清澈平缓,注入石门潭。村内有山中保存最完全古宗祠。
石门潭
石门潭是山中第一大潭,长四百余米,宽一百多米,深近四十米。两侧断崖壁立如刀削,平时潭中水平如镜,微风起时,碧波荡漾。逢雨季上游山洪暴发,潭中白浪翻滚,气势逼人,摄人胆气,有“险比三峡”之喻,悬崖上有摩岩石刻“云生大泽”。
蒲溪穿石门潭而过,上接仙溪、双峰溪、智仁溪,长约十里,为山中第一大河,亦是乐清境内第一大河,是夏日里泛舟泅水浮筏的好去处。
大荆镇是雁荡风景区最大的集镇,有千年历史,内有多处烽火台和蔗湖攀龙坊。
得名于灵岩寺后屏霞嶂古名灵岩。灵岩景区东起响岩门,西至马鞍岭,南到飞泉寺,北达百岗尖,面积约九平方公里,有十八峰、二十一岩、十二洞、七石六嶂、三瀑六泉、二水二溪、二湖二潭、三岭二坑、三亭三桥、三谷二门、一阙一塔、二寺一庵一轩等共一百多处景观。地处东内谷西深处,风景卓异,据景区分布可分为响岩门、小龙湫、上灵岩、飞泉寺四个小区。
响岩门
响岩门与净名谷紧紧相连,是进入灵岩景区的门户。主景有响岩、云霞嶂、蛤蟆岩、乌贼岩、道君岩、霞嶂洞、虎口洞等。
小龙湫
即灵岩寺所在的安禅谷,旧称“雁山明庭”,安禅谷峰嶂林立;含珠谷乘电梯上卧龙谷,高山峡谷;从天柱岭登龙天岭而上,峭壁夹立。主景有钟岩、鼓岩、玉屏风嶂、双珠谷、灵岩寺、屏霞嶂(灵岩)、天柱峰、展旗峰、双鸾峰、小龙湫、卧龙谷、龙鼻洞等。
灵岩寺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咸平二年赐额,曾有东南称首刹之誉。
小龙湫落差近六十米,又名小瀑布,两侧奇峰夹道,竹木森森。
龙鼻洞位于灵岩寺后锦屏峰间,口西向,高百米,深三十余米,洞中尚存摩岩石刻九十多处,称“雁山碑窟”,2019年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上灵岩
景色高旷明朗,主景为紫微嶂、龙洞、玉屏峰、方洞行石廊、大鼋坑等。
飞泉寺
处于海拨约四百米的白云冈上,东南眺乐清湾,北望观音峰、玉屏峰。
飞泉寺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二年,熙宁元年赐额,原址西内谷燕尾瀑上游。
因境内的大龙湫瀑布而得名,原西内谷全境。东起马鞍岭,西至桐岭,南起筋竹涧口,北至百冈尖。面积约三十八平方公里。有十六峰、十四岩、七石五嶂、六洞二阙三门、六瀑三溪、十潭一峡、六寺四庵、七亭一轩一院、八岭二尖、二桥一镬等一百一十处景点。另有两天然龙字和一奔马图。本区有雁荡十八古刹中的六座,佛教文化深厚。大龙湫瀑以其197米的中国最大单级落差被誉为“天下第一瀑”。据景区分布可分为西城阙、大龙湫、罗汉寺、能仁寺、筋竹涧五个小区。
西城阙
处于石城嶂西段与参差峰之间的天然大裂阙,又名仙门、镬灶门。主要景点有石城嶂、参差峰、普明寺、宝陀岩、天柱寺、七贤祠等。
普明寺,一名普门寺,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始建于宋咸平三处,熙宁元处赐额。天柱寺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雁荡十八古刹之一。
雁山书院又名七贤寺,祀宋王十朋、胡彦卿、元李孝光、朱希晦、明章纶、谢省、谢铎七位雁荡山籍先贤。
大龙湫
主景有龙湫院、常云峰、千佛峰、石碑峰、抱儿峰、剪刀峰、大龙湫、连云嶂、道松洞、龙湫背、白云岭、湫背潭、上龙湫等。
常云峰位于马鞍岭北,峰高触天,常有云雾缭绕,为雁荡第三高峰。
大龙湫为大锦溪源,在连云嶂之内,为中国单级落差最大的瀑布,是雁荡标志性景观。因大龙湫在连云嶂包围之中,山风回旋,瀑水如云雾飞扬,若遇恰当时机,彩虹随瀑水飞舞,甚为壮观。袁枚在《大龙湫》中称“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五丈以上尚是瀑, 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又千丈,烟云水雾难分焉……”
罗汉寺
西边的桐岭(东岭)及芙蓉峰是大龙湫景区和雁湖景区的分水岭,主景有罗汉寺、芙蓉峰、朝阳峰、东洞、石行廊等。
罗汉寺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位于芙蓉峰东麓小山谷中,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熙宁元年赐额“罗汉禅寺”。
能仁寺
在本区南大锦溪与羊瑞坑溪交汇处,主景有能仁寺、燕尾瀑、炎火熖山、丹芳岭、大屏峰、宋元大铁镬、化僧亭等。
能仁寺始建于宋咸平二年,寺在常云峰下,名常云院。咸平四年赐名承天寺,政和七年改能仁寺。为雁荡十八古刹首刹之首。寺东北为常云峰,东是戴辰峰(对仁峰),南为炎火焰峰,西是大屏山,寺后为大殿山,处群山环绕,明末何白称“兹寺四山映带,若剖千叶青莲而中建宝王刹”。
筋竹涧
起于能仁寺前雁渡堤遗址,下至筋竹涧口,全长六七里,俗名下培坑。涧中巨石布列,瀑潭连璧,峰峦耸立。上段名经行峡,下段名筋竹涧。
因境内的显胜门取名,原南閤景区。东北起横溪头,西至与永嘉县接壤的锯板岭;南至雁湖冈、北到大帅岩,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计有十峰、十一岩、一嶂五洞、二石二门、六潭一溜一溪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等景点共五十二处。本区范围狭长,景点主要分布在南閤溪(九折溪)两岸,根据风景分布,大致可分为南閤、显胜门、龙溜、散水岩、会仙峰五个小区,其中以南閤、显胜门及会仙峰景点较多,特色突出。有马家岭古道和灵峰相连,雁湖岭古道(即连霄岭)和雁湖连接,游人可从南閤古村翻越马家岭进入灵峰,从砩头翻越雁湖岗进入雁湖,沿途古木参天,流水淙淙,鸟鸣声不绝于耳,曲径通幽,深受登山爱好者的青睐。
南閤
南閤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忠直名臣章纶故里,位于雁荡山北麓,是雁荡山显胜门景区的入口处,地处灵峰景区、仙桥景区和显圣门景区之间,村落面山临水,阡陌纵横,风光旖旎,犹如世外桃源。
主景有南閤牌楼群、尚书第、章纶墓和南閤古民居等明清时代的建筑,以及村周围的青山秀水。
村内现有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閤牌楼群,为我国江南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石结构牌坊群,在一百五十余米的中直街上一字排开,气势恢宏,被誉为“天下第一牌楼群”。这五座木牌楼,规模宏大,保存情况良好,结构做法与同期北方木牌楼有很大不同,结构性很强,保留了大量古法。年代跨度贯穿明中期,体现了地方建筑风格的逐渐演变,是研究明代浙南木构建筑的重要实例。
拥有乐清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墓葬之一——明代礼部尚书章纶墓及多处市文物保护单位。镌有“铁骨埋为泉下土,石肠化作冢中英”联,正中立有神道碑,因五百多年风雨侵蚀,碑文字迹已漫漶不可辨认,唯篆额部分尚清晰。
自然人文景观有“南閤八景”——玉柱擎天、仙岩落月、西湖晚钓、北萨春耕、桃林牧笛、雁湖古刹、马屿书堂和柳港渔灯。村内屿山旁有摩岩石刻“洗砚池”。村南山中有鱼仓瀑、鱼仓潭、狮子岩、紫霄峰等诸景。
南閤溪两岸峭壁斗立,气势峭拔雄奇,徐霞客曾在游记中写道:“溪北大山,自箬袅迤逦而来,皆层崖怪峰,变换阖辟,与云雾争幻。”
显胜门
景点主要集中在显胜门内外,包括显胜门、石佛洞、垂莲峰、含羞瀑、透天十八洞等诸景。
由沓屏峰下过溪南行入约二公里山谷。原名伏虎关,当地有诗曰:“崩崖对峙高千尺,村里人呼伏虎关。”显胜门得名于明代南閤村人章玄应正德初年的《游石佛洞诗序》:“绿溪而行乱石间,至显胜门。两崖哨拔倚天,实龙潭、石佛窟宅之所由也。”
雁荡奇峰耸于云壑,峻险峭拔,危崖对峙,巍似门阙,雄伟壮观,以显胜门最为著胜。显胜门亦称仙胜门,高两百余米的巨嶂凌空相峙,俨然天阙,气势压人。嘉靖年间礼部尚书黄岩人黄绾《游石佛洞记》:“仰视巨石两高数百丈,上覆复合,中空一线仅尺许,人可数百步,如丹阙开阖于层霄缥缈间,曰显胜门。”两壁陡立,直上云霄,气势磅礴,素有“天下第一门”之称,位列雁荡山“门”之冠。
显胜门两侧峭壁百丈,原本一体,在远古一次地震中中断分裂而成今日的显胜门奇景。入门,唯见峭壁四合,巨崖摩天,森然环侍;脚下涧水潺潺,幽邃飘渺;抬头仰望,顶壁复合,仅留一线,“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石佛洞为显胜门内壁上一岩洞,因洞中有三尊天然人形石像而得名。因洞处壁直立,故洞中景色可望不可即。离峭壁约一百米有一巨石,上平坦,于其上可清晰见石佛洞中三尊天然佛像,因此名礼佛坛。
徐霞客最后一次来雁荡山溯南閤溪而上考察沿途地理情况时来回都经过显胜门外,二次都“终不得石佛洞道”未入显胜门考察。
会仙峰
百丈岩后山谷右侧悬崖顶上,有二石如人头,峰上许多纵向纹理如仙人聚相会,故名会仙峰。峰下有洞半圆,南向,曰仙游洞。洞内壁有流水痕如仙人驾云,名八仙云游图。会仙峰右壁有洞,口如燕窝,比仙游洞略小,名凌虚洞。
沓屏峰由一前一后二峰并立组成,与会仙峰隔山谷而立,高耸突兀。从会仙峰下西望,二峰呈前低后高、前小后大之形,如双虎并蹲。旁有一小峰矗立,娇小轻盈如一根棒槌,名鼓槌峰。西进而望,二峰渐合,至显胜门桥头回望,二峰前后重叠,合拢为一高耸屏障,名屏峰。沿路续西行数百米回望,屏峰后峰现一如家门的空隙,名双岩门。现开发雁荡山飞拉达,吸引了大量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挑战。
沓屏峰下方村名仙人坦。相传古代常有仙人至此嬉戏。村西数百米的山上还有一形体和屏峰相似的较小山峰,名西屏峰。会仙峰、沓屏峰间谷名里深坑,坑内巨石累累,流水潺潺。深入坑中,可望见鼓槌峰峰、天然桥下洞、屏峰后峰百丈岩上的双岩门。
在沓屏峰西一公里再城村后山。在仙人坦桥头观之,呈苍铁色,顶收下壮,名陈抟岩。在再城村观,仙岩如屏东西舒展二百余米,顶略平,近赭色,又名仙台峰。峰东端一石瘦削孤立,如老人的手杖,名仙杖峰、仙人短拄。南壁、西北壁俱有岩洞,洞左下有一水洼,常年不涸。
龙溜
距仙岩约三里砩头村南入谷,由三瀑三潭一溜组成。一潭名湖南潭,一瀑名湖南瀑,瀑高十余米,在直立包围的悬崖中。潭大近亩,两山夹立,又被周围十多米高的悬崖包围,潭深五六米许,水色透彻幽邃,水由东北缺口出。潭外是一石溜,水从溜中蜿蜒而下,为龙溜上段,溜水长约百来米下注二潭,下注处成五六米高一小瀑。二潭、二级瀑布皆无名,环境开阔,二潭比湖南潭大,较浅,也称中潭。中潭水先经百米乱石滩,汇入一长约五六十米的弯曲石沟,沟两侧岩体光滑难以驻足,即龙溜下段。龙溜下段下垂为三十多米高的瀑布,名塞里瀑,瀑下称塞里潭。
龙溜水原浩大充足,因兴建水电站,现只可见涓涓细流。
散水岩
沸头村西行三里至庄屋村,折向北面山谷约二百米。散水岩由散水崖、散水潭、散水潭组成。散水瀑为雁荡山北部最大的瀑布,可与大龙湫相比拟。旁有狮子洞、塞头瀑、洞书院等。
岩高约七八十米,横亘约百余米,深赭色,上突下凹,确荦多姿如太湖石。四围群山环抱,凹处有石天窗,游人可从石天窗处向外观瀑。瀑从岩头峭壁直洒而下,中途触石,又腾空抛落,散为水珠,化为雨雾,如一帘水晶织就的冰帘挂在石天窗前,得名“散水岩”。倘遇雨过天晴的日子,更是绚丽夺目,明代黄绾称“视瀑水如明珠缬泊当户,窥见旭日瞳昽,祥烟缭绕,妙不可言”。散水潭中巨石布列,疏密不等,天成却如人工雕琢。
因兴建水电站,双休日1:30-2:00水电站放水可见瀑布胜景,平时已不壮观。
因境内仙亭山脊的仙桥得名,原北閤景区。与显胜门景区合称“荡阴山水”、“两閤山水”。东起老鼠咀,西到与永嘉交界的双坑岭,南到白岩山,北至六坪山,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共计十峰、十二岩、四洞三石、一门一潭、三溪一湖、一桥一寺等三十七处。是雁荡山开发最早的地区。可分为仙桥、五石笋、仙姑洞、龙游洞四个小区。景点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仙桥小区及仙姑洞。
仙桥
位于仙溪镇西北甸岭下村和蔡家岭村之间,主要景点有仙桥、北石梁洞、龙虎门、新妇岩、人头岩、龙舌洞等。
雁荡山中有多处峭壁名“百丈岩”,本区有一亦名百丈岩,矗立于仙亭山脊,横亘一公里,高约一百米,岩顶平整,临顶可眺见温、台二市数座县城。传说是仙人王子晋骑鹤吹萧飞临之地,仙桥、仙人洞、吹萧峰俱位于百丈岩上。
百丈岩东端忽断为二节,上有一横桥相连,此即仙桥。长三十八米,宽七米,桥下门洞高三十余米,矗立在高山之巅,两侧临深谷大渊,“雁荡山之险峻之景莫此为最”。倘逢风雨大作之时,风穿桥洞如崩雷轰鸣,云过桥洞若涧水倾泻。
仙姑洞
位于福溪乡,主景有仙姑洞、龙湖、太婆跪等。
龙湖即福溪水库,是雁荡山唯一的高峡平湖,湖长逾七公里,最宽处超一公里,湖形弯曲呈龙形。 海拔二百多米,两岸青山连绵和湖中岛屿倒映在波光粼粼的十里平湖。
龙湖中段上山登岭一公里可见两洞,即仙姑洞。洞内高二十多米,宽三十余米,洞内有东、南二洞口,原名穹明洞。
五指峰
地处双峰乡西北,主景有五指峰、双峰、龙角洞等。
五指峰位于大岩头村后,冷堂坑山谷中有五支石指并立。
双峰是两座高低形状基本相同的并立山峰,徐霞客称“如立两大华表”。双峰下原有双峰寺,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为雁荡十八古刹之一。
龙游洞
在智仁乡及仙溪镇,主景有龙游洞、新娘岩、北閤仙溪等。
北閤八景有双峰排闼、五老观图、北屏丹灶、白岩积翠、仙溪夜月、鸟屿飞云、黉渠夹道、花街闹市。
上世纪90年代始从灵峰景区析出三折瀑、净名谷、十井坑等景点成一景区,以区内的三折瀑为名。景区东起鸣玉溪与碧玉溪交汇处的鸣玉桥,西至与灵峰景区交界的翠微嶂,北到餐霞冈,南至十井坑,面积约十平方公里。有十四峰、十七岩,七嶂八洞、三谷五亭、三瀑二溪、二坑二桥、一寺一陵、一门二天十井等七十七处景观。地处灵峰景区和灵岩景区之间,交通便利,以飞瀑重崖叠嶂幽谷称奇。大致可分为三折瀑、净名谷、十井坑三个小区,其中三折瀑和净名谷景点较为集中。
三折瀑
三折瀑由上折瀑、中折瀑和下折瀑三级瀑布组成,发源于摩霄嶂顶的仰天斗,下穿摩霄嶂、叠嶂、龙游嶂,成三级各具特色的瀑布。主景有摩霄峰、上折瀑、无名峡、中折瀑、下折瀑等。
净名谷
净名谷总长约三公里,谷中段游丝嶂至铁城嶂称初月谷,谷上段至餐霞冈名净名坑,谷水自西北向东南于净名寺左汇入碧玉溪。主景有老猴披衣、伏牛峰、金鼎峰、灵鹫峰、净名寺、维摩洞、游丝嶂等。
十井坑
青山夹峙,道路崎仄,人迹罕至。
旧名西外谷,东起桐岭(东岭),西到白岩(碧落峰),南到芙蓉湖,北至雁湖冈,面积约六十平方公里。有十三峰、二岩二石、 六洞六瀑三潭、二湖二溪二谷、二门四寺一天等五十四处景观。景点极为分散,可分为雁湖、天柱门、芙蓉峰、西石梁、梯云谷、芙蓉湖六个小区。本区有本觉、凌云、宝冠、古塔、石门五处雁荡十八古刹,今仅存本觉寺。
芙蓉峰
位于芙蓉镇石门村,主景有芙蓉峰、石门、伏虎峰、观音峰、石城、天冠峰、螺旋谷(石门坳)等。
雁湖
雁湖居九百米的高山上。登湖山岭名连霄岭,南北各长约五公里,北从南閤(今显胜门)景区砩头村后龙溜登岭,南从石门村天冠峰后上。由于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原因,雁湖葑草成芜,淤积成几个小水荡,无复昔日烟波浩渺之象。
天柱门
天柱门又称大石门、石柱门,门外两壁分别有含珠峰、二仙峰、卓峰、天王岩、含翠峰等,门内有梅雨瀑、罗带瀑、明阳洞等。
西石梁
含珠峰西行一里,主景有西石梁洞、西石梁大瀑、宝冠峰等。
西石梁洞洞浅高敞,南向,中有石梁自顶至地将洞分成东西无路通的二室,只可以孔洞相望。西石梁大瀑在洞外西南数百米,瀑从剖瓮形石罅中翻滚入潭,瀑高160m,列山中第二。明徐霞客称“其高亚龙湫,较似壮胜,故非宕山第二流也。”
梯云谷
入口门洞宽仅一米,高不足三米,一边是悬崖,一边是矗立的巨石,其顶恰有一石夹在其间。
芙蓉湖
地处雁湖景区西,雁湖溪、黄金溪、本觉溪在此汇合成芙蓉溪,东流下注芙蓉湖。主景有本觉寺、碧落峰、芙蓉湖等。
羊角洞景区位于湖雾镇,北接温岭,近年归宗雁荡,与温岭方山实属一山。温州称其为羊角洞(5A景区),台州称方山(4A景区)。道教气息浓厚,为乐清、温岭二县边境最大的道教洞府(中国民间宗教)。有一峰一谷、九岩八洞二宫、一湖一堂三潭共二十八个景点,可分为羊角洞、双龙谷二小区。裸岩陡崖,具有鲜明的流纹质火山岩台地地貌。
方山,旧名方城山、王城山,处温、台二地交界,《道光乐清县志》载:“方城山,一名王城山,旧为乐清地,明成化间割入太平(今温岭),惟西麓尚属乐清。唐天宝六年改今名,俗又呼方岩,岩端平旷,可百馀亩,号仙人田。”
羊角洞
居方山南壁诸多洞府和峰峦雄嶂,主景有剑岩(定海峰)、万象嶂、羊角洞、育仙洞、紫庭嶂、玉清宫、八仙岩、大狮岩等。
剑岩,一名定海峰、剑峰,在景区西南山巅,海拔四百五十米,峰净高一百余米,四周凌空,高耸突兀,状如石剑。
双龙洞
位于羊角洞西南六华里,主景有双龙谷,冬瓜岩、双莲洞等。
蒋叔南雁荡新便览中推荐的路程:一、双峰寺至穹明洞,二、北閤至仙亭山,三、南閤至散水岩,四、五峰山至谢公岭,五、灵峰,六、 五牌岩至净名寺,七、翠微嶂至灵岩寺,八、灵岩村至马鞍岭, 九、马鞍岭至大龙湫,十、罗汉寺至筋竹涧,十一、东岭至西石梁,十一、梯云谷至本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