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滁州最早的火车站,也不是今天的滁州北站,更不是全椒高铁站。
60年前,滁州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地方还不是今天的天长路,南谯路这一带。
这个曾经滁州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就是遵阳街——老一辈都管他叫东关街
那为什么原来叫东关街,后来改成遵阳街呢?
这事得从500年前的明朝开始说起。
1513年,王阳明任南京设在滁州的太仆寺少卿,主要负责管理马匹,这个官职是很闲的。
马儿没事吃吃草,有事四处跑。跑也跑不丢,王阳明心里就很苦恼。
苦恼什么啊,大把大把的时光在手里,没什么事干啊!
于是啊,他又重操旧业,闲暇之余,开堂讲学。王阳明是谁啊?明代的大思想家,在今天就是微博大V,网络红人,其受欢迎程度绝不逊色于今天的周杰伦。
于是滁州四里八乡、四海八荒、男女老少、全都慕名而来,只为一睹王阳明的风采,敬仰一下王先生的学问。
当时讲学的盛况是什么场景,并不是我们今天上课要在教室里,他的讲学之处,无处不在。
比如说,醉翁亭旁边大家都知道有一口泉,叫让泉。王阳明就在这讲过学,这学生们啊,在让泉两岸、席地而坐,有多少人呢,就在那么小的一个地方,有数百人之多。
王阳明讲课寓教于乐,爱唱歌,爱跳舞!人民群众很喜闻乐见啊!在今天绝对是官场当中唱歌最好的。
王阳明的学问,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是知道“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就够受益终生了。王阳明经常用一个例子来解释知行合一
比如说孝道。你说你知孝,但你没有尽孝,那不是知而不行,而是不知!要么就是心里压根不认可要孝,要么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尽孝。那些觉得自己知道孝但是”没时间尽孝的“,那是在你心里很多事的重要度和优先级排在“孝”前面,所以你去忙那些事,跟“尽孝”说“没时间”,还是不知“孝”。
所以知孝而行孝,这就是知行合一。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王阳明在滁州仅仅任职半年,就被调往了南京。离别当日,场面壮观,滁人不舍,学生流涕。王阳明倒是颇为豁达豪放,留下诗一首叫《滁阳别诸友》,里面有一句话:“欲慰相思情,不如崇令德”,意思说,你们别总是想我,有什么用,有那时间多研究研究学问,把学问发扬光大才是正事。
他这一说不要紧,几年之后,他的学生有二十多人都成了功成名就之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也正是因为王阳明如此厚待滁州人,人民群众为了纪念他老人家,将原来的东关街改名为遵阳街。
这故事多美,你有付出我有回报,你对滁州人的好,滁州人都有感念。
但是这条街已经过去500多年了,虽然古风犹存,但断壁残垣,也是无处不在。
去年7月,遵阳街已经开始拆迁了,他将来会改造成什么样,我们现在还看不到。但是我们深知,经过岁月洗礼的,经过时间沉淀的建筑、故事、思想、理念,才是一个城市最美的文化底蕴。
据说改造方案要整体保护遵阳街沿街风貌,修旧如旧,会利用好遵阳街每一处有故事有底蕴的地方。
遵阳街曾是滁州的中心区域,我们希望它在新的时代,不改本色,却又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