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清诗鉴赏》
大漠孤山 2019-05-23

当翻出这本珍藏了二十五之久的《清诗鉴赏》,才想起来当年大学时曾上过这样的选修课,而这本书正是那时的教材。书的扉页上还赫然写着“XX兄指正——朱则杰”的签名,这才勉强记得那是一位清瘦的老师,他会给每一位上他课的同学的教材上签上名,可见,朱老师是多么谦㳟的一个人,而现在看来,这又是多么难得的纪念啊!

正如此书之序言(作者吴小如)所说,中国诗歌“源于《诗》《骚》、兴于汉魏、盛于唐、变于宋、衰于元、坏于明,回光返照于清”,也就是说清代诗歌是继唐宋之后又一座高峰,虽然远没有唐宋那么高。

诗歌从来都是历史的另一种写照,清诗也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以此来看,清诗按年代的先后大抵有两种思想风格——一是前期以反清复明为基调的对家国仇恨感叹之作,一是后期对国势衰弱的呐喊之作。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候”(陈子龙《秋日杂感》),“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钱谦益《后秋兴》),这是明朝遗民发自内心思恋旧国的多么伤感的哀叹啊!而吴伟业的《圆圆曲》,谁说不能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相比呢?其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更是传为佳句。

时间是治疗任何心灵创伤的良药,到了清朝中后期,江山已定,反清复明之声渐消,而乾嘉时期的“文字狱”却又开始盛行。“文字狱”何止是禁了文人之口,更是抺杀人才的利器,以至于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景仁《杂感》)的感叹,这当然也成了诗人们冒死抨击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文人都是拿着笔杆子的战士。

有人说“文字狱”是清朝后期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抺杀了人才,便关闭了社会进步的发动机。所以清朝末叶,涌现出大量痛批衰败、呼唤人才的诗歌,其中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己亥杂诗》)便是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品。

朱老师的这本书以十四万字诠释三十四幅作品,平均每篇有四千多字的解析,其详尽程度可以想见。在朱老师所做的鉴赏中,除了诗词作者本人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简单介绍之外,大量篇幅是逐句解析,其中不乏对生僻字句的基本解释。尤其是对诗中用典,总是旁征博引、溯其源头,详尽之程度无以复加。在本人读过的诗词鉴赏书中,只有一本《李清照诗词文选注》(陈祖美)能与之媲美,而充斥书市的大部分所谓“诗词鉴赏”作品,大多是粗糙而雷同的“粘贴复制”。

其实无论社会如何的兴替,作为人们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诗歌一直没有中断过。随着社会的变革,清诗也经历了变革的年代,如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南社”诗人,即是清朝遗老,又是新诗思想(此处的“新”不是形式上的新,是指思想意义上的新)开创者;即是龚自珍这样的诗人的继承者,又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唱和者,古典诗歌也随着历史的潮流进入了近现代时期。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