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第三天:颐和园
陪你长大... 2019-07-30

       经过前两天的折腾,大家都有点累了,今天就安排了一个景点,去颐和园转一转。在酒店门口乘坐498路公交车,想着先带胖胖去北大、清华校园参观一下,没想到了下车后发现,需要提前一周网上预约才能参观,看着门前依依不舍的人群,拍了一张清华大学门头照片就草草离开,期待下次胖胖大点了,提前做足功课再专程前往吧。

      迎着炎炎烈日,乘车到了颐和园,这时正是正午时分。还好,提前在附近的美食城,吃了点饭,休整了一下,手持百度地图一路导航至此的。

      99年的那个夏天,跟胖胖妈妈一起来过这里,从大门看完全没有了当初的印象。来到东宫门,人山人海,排队购票后,依次进入圆内。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性建筑。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游园选在5点之后,太阳落山之前是一个不错的时间段,这时候游园内跟团游客已离开,只剩下散客跟北京当地游客,这个时候少了下午的燥热,可以慢慢欣赏颐和园的美景,我们绕万寿山而行,直到广播传来将要闭圆的通知。

    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东宫门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

       出了东宫门,熙熙攘攘的游客均已离去,这时候可以好好在东宫门外拍张打卡照片,虽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但用图片记下当时的感觉,可以供自己日后慢慢回味,细细体会......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