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言》帛甲本第一章(38),据最新考证,更正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隐含: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被惜墨如金的作者省略默认)。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
故:去皮取此。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隐含: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被惜墨如金的作者省略默认。其实,就是表面看是一句,实际上是两句。与下德不失德,隐含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一样。证明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太强大。行文省略了显而易见的那些逻辑推论。不懂这一点,就难免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了。这也是五千言就能表述从宇宙起源论起的完整道学的关键所在。否则,五万言也不够呀,咋得都要写一本大书。这个新的“前试者”,独一份儿,毕竟所有传世本包括帛乙都是前识者。这一字之差,就证明了原版帛甲本的与众不同。
全章白话对照译文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否定下德,是以有上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
上德无为无以为也:上德道法自然,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根本没有自己的私欲。(道治的代表)
下德有为有以为也(这一句是上三句的隐含,被作者省略默认,却又被后人列入明面):下德按自己的宗旨处事,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具体而言,即: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因而,下德及其一蟹不如一蟹、逐级下滑的具体表现上仁上义上礼皆失道。(周儒德治的代表)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去了道才会去推行下德,失德才轮到仁,失仁才论到义,失义才轮到推行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礼制这个东西,不过是忠信构成的浅水泊而已,却是一切祸乱的源头。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前面的实际考察结论即下德上仁义礼皆失道,一句话概括就是:道华而不实,未能落到实处,这就是一切愚蠢谬误之源头。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不居其华:因而大丈夫即治世路线决策者,一定要居道治之深潚而不居礼治之浅泊,择道学之坚实,而去其弱华之德仁义礼之愚蠢。
故去皮取此:因此,一定要去除周儒礼制皮毛之见,取道以立天下。
注:①、攘臂而乃之,是倒装句,乃之是指推行礼制。全句:捋胳膊挽袖子强拉硬拽推行礼制。而不是后儒篡改的扔之。把人扔了,还如何推行礼制?注者纯属脑盲。
有儒粉儿故意歪曲误导,胡编乱造,以绌道扬儒,所以,推出全章白话译文以正视听。有儒粉儿信口雌黄,竟然把周儒的德仁义礼一家人分成割乱扯。其实,德仁义礼不过是兄弟之间的差异:个子高矮不同,按高度依次为:下德,表现为上仁,上义,上礼,一蟹不如一蟹。礼制最差劲,忠信组成的肤浅水泊,祸乱之源是也。
②、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仁推行仁,而且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理:上义推行义,但有其特定的目标对象。上礼推行礼,但根本没人理睬,于是捋胳膊挽袖子强拉硬拽。
简评:
故去皮取此——去礼取道、绌儒扬道,这才是五千言和本章的真面目。两千多年以来,真相首次大白于天下。其他的历史注解,即所谓的论德等,都是儒解歪曲,误导读者。所以,帛甲第一章,乃是开门见山,言明全书宗旨的纲领之章。它确定了:
①、批判周儒德仁义礼皆失道的五千言,问世于周朝初创的前11世纪时期,乃道儒建国路线之观点论争的产物,而绝不是已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②、作者不可能是5百年后的老聃等人。因而老聃为出关交差,是默写的原著而未说明作者,尹喜误解他就是作者。
③、全书论证目标:故去皮取此——去礼取道!以后章节都是此目标的进一步阐述,让大家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