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2024阅读记录

今年的日子过得快、平稳,和大时代一起低处生活,没有发疯,上上大吉。

看了18本书,整理一些个人感受,来纪念花费在阅读上的这一点点生命长度。


《江城》 [美] 彼得•海斯勒  豆瓣评分:9.1

《寻路中国》 [美] 彼得•海斯勒  豆瓣评分:9.0

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江城》。

掩卷之后非常感动!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人民的诚意,开放和体恤,透过字里行间传递出来,他替我们写下时代的片景,要说是珍贵的礼物也毫不为过。

彼得•海斯勒的中文名叫何伟,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1996-1998年,他作为“和平队”志愿者来到四川的小城涪陵教学英文,后来在北京八年作为《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纽约客》的驻京记者。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记录了1996年至2007年的中国,所写的都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一部中译本没能出版。)

何伟说他本来想写一本关于密苏里州的小说,但他的老师建议他写一本他当下生活的书会更有意思。九十年代的旧时景旧时情,连他这么个外人也知道这些注定会快速消亡,为了保存即时感,他四个月里完成了《江城》初稿,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使他成为了一名声名鹊起的作家。书中有他最初的热忱和迷茫,他是如何与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初识、离别,行文中竟有不少浪漫的感伤,何伟是把他绵密的情感一起织进去了,比如当他意识并体会到小城生活的另一面——当地人的生活并不容易时,他是这么写的:

“这样的情形有如凝视一张不带任何表情的空洞笑脸,却突然间发现一生的忧伤其实都凝聚在了嘴角边。”

挺动人的!

我先看的是《寻路中国》,这本书是三部曲里最后一部,但是是最先出中译本的,书里分三个部分,长城,三岔村和南部的工厂,他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者,写《寻路中国》时感觉已经比写《江城》时对中国更了解了,封面是一条空旷的公路,路边放着差不多一比一的警察塑像,一个精妙的隐喻,太本土特色了。有些东西不停地出现要驯化你,可是无论多久,你仍然无法习惯,无法视其为理所当然。如果避免不了它,那就调侃它,看他的一些调侃(比如无处不在的口号)就很带劲,但最终,荒唐带来的只有悲哀和无奈。

2019年何伟及他的家庭回到四川,在川大任职,本想定居在成都,但2021年川大没有给他续职,于是他们又回去了,可能也没有找到其它途径再回来,于是2024年年初有一则何伟卖车的消息,人走了还会回来,但是车卖掉了,他和他的家庭就可能永远离开中国了。

对照那段时间明着暗着让人走走走,现在又大开国门让人来来来。真是一块提供非虚构写作的良土,什么奇异的素材都能长出来。


《焚舟纪》[英] 安吉拉•卡特 豆瓣评分:8.5

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全集,几年前买的,一共有五本册子,依次是《烟火》、《染血之室》、《黑色维纳斯》、《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和《别册》。之前看了两本,今年把余下的三本看完了。

奇绝,瑰丽,恣意,暗黑又血腥,文字太有冲击力了。她书中的象征意义可以剥茧抽丝让人大写特写,但我隐隐的有种悲叹,对比现今的倒退和保守,她说着过去的故事,却体现着一种前卫的精神。

网上为了她是否是真正的女性主义争得你死我活,我现在对女性主义这个词超级烦,一个个都像AI教条人,批判着这不对那不对。反倒是过去,我们热爱不完美却有血有肉的人。管它什么主义,只要对文字还有点追求的人谁能够不爱卡特呢。


《昨日的世界 :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奥] 斯特凡•茨威格 豆瓣评分:9.4

茨威格的自由黄金时代,是在一战前,1914年前,世界属于所有人,还没有护照这个玩意儿,人爱去哪里去哪里。当时,他的地位如日中天,一个时代的宠儿,周旋于各界名流之中。而当欧洲经历了一战二战,闪闪发光的欧洲两次陷于破碎之境,他的精神故乡被毁了,茨威格把他经历的一切都写了下来,象一个最终的交待,在战争结束前的1942年,他和夫人双双放弃了这个世界。

人老了还是怎么的,看个人回忆录总是看到几近落泪。整个人类社会在历史舞台上不同的演员重演着相同的剧本。战争总是如此相像,即使箴言白底黑字并没有失传,但文明是脆弱的,胜不了人的本能。当一样的漩涡起来,加速,扩大,吞噬,以史为鉴又能鉴出个啥来,大概只能是绝望。

另外,上译这个版本是几个人一起译的,所以有的章节好有的章节不行,听说文泽尔的德语直译版本会更好一点。


《失落的卫星 :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中] 刘子超 豆瓣评分:8.7

2023年看了《二手时间》,大受震撼之余,对苏联解体这个概念有了一些具体了解。所以这次看《失落的卫星》,对中亚的五个斯坦国不至于一片空白, 文中有一段,和《二手时间》遥相呼应:“在取消宗教、推行民族融合的苏联,宗教和族群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一种相对平静的关系维持了数十年。可是一旦这种体制濒临溃败,宗教势力和民族主义就会结合在一起,导致惨剧发生。”斯坦国们在各种历史遗留问题面前显然并没有处理得很好,哈萨克斯坦是其中最稳定和繁荣的国家。

我个人很喜欢作者的行文,学院派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强大的知识储备,强大的文学表达能力,审美在线,情感丰富,草蛇灰线,很难抵挡这种有魅力的牵引,身心沉浸其中,是对作者的最高敬意。

必须打开世界地图册,翻到中亚那一页,阿拉木图,苦盏,撒马尔罕,浩罕,杜尚别,咸海,伊塞克湖,喷赤河,阿姆河……看着这些地名,河流和国界在地图上的位置,跟随着文学的旅程清晰很多,斯坦们的文化、历史、地理的知识都补上了。

在文末附录里挖到宝了,维克多崔,被称为苏联时代的摇滚教父,一个朝鲜裔,28岁死于车祸。打开第一首就停不下来,半夜听到两点钟,摇滚果然让人精神亢奋,我更喜欢这个作者了。


《我该走了吗》 [美] 李翊云 豆瓣评分:7.9

最早我是从GQ公号里一篇人物专访文章里知道李翊云的,可能和大部分的人一样,完全没听说过这位在国外文坛还挺有名的华人作者,她经历奇特,有些点很drama,让人难以忘记,尤其是她不但一开始就放弃了中文写作而且一直没同意把她的小说翻译成中文。而这篇人物专访估计是为了配合她的小说的首译本《我该走了吗》在国内发行。没多久出了个新闻,继她的大儿子自行了断生命之后,她的二儿子也走上了相同的路,两个儿子相继在十几岁时告别人世,在短短的几年中。我唏嘘着又看了人物专访第二遍。

这两日把她的《我该走了吗》看完后,我再一次回顾这篇人物专访,(是写得有多吸引人啊!)对应着她的作品。她是怎么做到在这本书里没有混杂进一点哪怕是细微的母国味道,完全象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写出来的作品,毕竟她移居美国时已经二十六岁,并非很小就待在国外,她是如何切割得这么干净,比较起更早在国外定居的石黑一雄,同样用英文写作,可日本风味就象与生俱来的基因携带,在文中若隐若现。但李翊云没有。看专访的时候才了解,她最初的一些小说也是从移民起步,主角有国内和国外的中国人,她不愿意把她早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是否为了避免一些无谓的争论?而且,她是一个很倔强不愿意妥协的人。

回到这本书,超级喜欢,同时我也知道,这本书会让很多人不喜欢,李翊云的个人风格太强烈,她讨厌陈词滥调,不同意写作技巧里的金科玉律比如以呈现代替讲述,情节推动小说,她从不考虑读者,只为自己而写。在《我该走了吗》书中这些特点体现得很充分。是被人喜欢或者讨厌的关键点。

没有什么完整的故事,主角莉莉亚是个“我该走了吗”的老妇,她的回忆从曾祖父母辈到曾孙辈上下跨度几代人,同时,她在阅读她曾经的露水情人罗兰的回忆录,所以她生活线上的片断和罗兰生活线上的片断组建了这本书,拥有缺失的情节和繁芜的情节,就象一个活了太久的人在絮叨着时光中的影像,一个个光斑,抓到哪个就讲述哪个。你只需慢慢让自己沉浸到时光和人物的流动中,随之起伏。

喜欢的好几个作家都是这种风格,片断式的,可能我也认可人生就是片断式的,(而不是连续地,匀速地,清晰地在向着前方只有一个目标的大道上前行。)并享受书中那些诡异的共鸣, 就如“一个演戏的人看穿另一个演戏的人”,心领神会。


《巨流河》[台]齐邦媛 豆瓣评分:8.5

看的是台版,(有点好笑,现在中文也要看原版。)个人史显历史的一鳞半爪,看个人回忆录真是太过瘾了,人生是首长诗,历史是片大海。印象深刻的有抗日时期不断迁徙的求学阶段,弦歌不辍和炮火轰鸣的反差,同时中国的苦难跃然纸上。之后在岛上推行文化教育,加强小岛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这部分使我了解了很多台湾作家,想去看看有几个作家的书。最后一部分是写两岸恢复往来,很多人四十年后跨过海峡去大陆探亲,作者也去了,和曾经的同学和亲戚见面,这部分叫人唏嘘感动,对比差太明显了,知识分子在大陆那些年经历了什么就不必明说了,比如她的老师朱光潜,吴宓的悲惨遭遇。。。作为国军高官的女儿,眼见着江山易帜,旧部队成前朝遗民,退居小岛,那种心情,能理解。 但也只能看看李煜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浮世画家》[英] 石黑一雄 豆瓣评分:7.7

《小夜曲 : 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英] 石黑一雄 豆瓣评分:7.9

之前看过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和《长日将尽》,再加上这两本,每本书都令我沉浸,这个作家也令我沉浸,会继续看他的其它书。

他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与奈保尔、拉什迪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六岁就随父母去英国,但是他的英文小说,日本的基因是那么明显,好象看的不是英译中,而是日译中。即便故事说的并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在日本发生,但叙述的风格,是日式的,那种“轻”的美感,独日本一份。

《小夜曲》是在火车上看完的,五个和音乐有关系的故事,淡淡的温柔太抚慰人心了,岁月悠长,往事再现。 看《浮世画家》第一感受竟是别让小品客们知道这本书,别以后石黑一雄也看不了了,毕竟故事的主角自始至终没有好好反省他的战时身份。


《猎人们》[台]朱天心 豆瓣评分:8.8

爱猫人士不能错过的一本书。

也是因为养猫了,我对另一维度的猫世界,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和经验。

这本关于猫咪的散文集《猎人们》,只要是还有柔软的心,还有共情能力,很难看得不动容。朱天心道尽了什么是关怀,什么是尊重。

除了绘声绘色地用文字给猫咪们画像,细剖猫族与人族之间的情感牵绊,还控诉了那些对猫族进行无情伐戮的人类。

文中印象深的有孙歌的序、《李家宝》、《猫爸爸》、《猫天使》和《猫咪不同国》。

书中有几段话说得非常在理:

“我甚至是有意地让自己小仁小义不坚硬起心肠,因为,我害怕(不管是基于任何的考虑或主张或论理)若自己一旦对日日触目所及的弱小都不能感同其情,如何能对更遥远更抽象的贫穷、饥饿、幼童心动心软并付诸行动?”

“我不止一次理智提醒自己,不可以用单一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民主的、人权的、文化的……当然,猫咪的),但是,但是一个不肯给非我族类一口饭、一口水、一条活路的国家,作为人族的我们生存在其中,究竟有什么快乐、有什么光彩、有什么了不起可言?”

“我们从不求日日保暖 ,不求人族宠幸, 从不奢望妈妈兄弟们可以永远聚首,就像每天晚上这社区一户户人家灯光亮起时的那种情景,那种噢我知道了,幸福的感觉。 我只但愿,同样作为地球上的过客,我们彼此容忍,互不断生路,至于生死祸福,自己碰到自己担(其实我们流浪猫的生命通常只有二三年),这,会是一个梦想吗?”

“在这耐心的日日喂食中,你将目睹一只小仔猫长成矫健的青少年,目睹病残、没颜色的猫恢复体魄毛色丰美,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注视你,甚至对你开口说话,然后你、喝尿者,要选那样一日,他满怀信任地走进你放了食物的笼子,门自动关上(我无法,也不敢想像那些可怕的机关),他或困兽一般垂死挣扎,或惊恐得绷断神经当场成痴哑 ,或蜷缩笼角深深懊悔怎么便忘了幼时妈妈再再教诲的永远不可接近人族的禁令……都没差别了。”


《4321》[美] 保罗•奥斯特 豆瓣评分:8.5

八百多页的书,看死我了。四条平行线有时会搞混,但是这个作家本来就是剪辑派的,就一个一个场景这么看下去,没必要去费劲梳理。这是保罗奥斯特最后一本小说,在生命的末端凝望最初的二十多年,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美妙,忘记此时此刻,让精神在回忆里想象里great again.这本书的主题和用意还是很明显易懂的,也是很多文学和电影经常表述的:你的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无数条人生之路,但是在每个分叉路口,你只能走一条路,不能同时走几条路,更多的时候,在每个叉口,你根本就是个眼盲,没看到面前的其它路,所以,我现在只能坐在一片红海的民宿里看卷生卷死吗?


《祖国旅店》[土] 尤瑟夫•阿提冈 豆瓣评分:7.1

“欢迎来到祖国旅店——在这里遇见所有孤独而癫狂的灵魂,在这里度过没有死去也不是活着的一生。”几条支线看得糊里糊涂,名字一直没搞清楚,后半部分好几页没有标点的段落,很意识流,不明觉厉,但喜欢这种呓语梦境型的表述。对人物的处境和状态的描述非常丰满,具有文学感染力。会去看这个作者的另一本书《游荡者》,唯一遗憾的是非直译本,从英译本翻译过来的,三道贩子了,希望以后能看到直译本。


《五号屠场》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豆瓣评分:8.6

我非常喜欢冯内古特的《囚鸟》,于是满怀期待地打开《五号屠场》。可惜,那份奇妙的冷幽默在这本书里没有找到,倒是去了解了一下书中所写的德累斯顿大轰炸。1945年,盟军发动大轰炸时,年仅23岁的冯内古特作为俘虏身处地下室内,由此逃过一劫。整座城市在炮火中烧成废墟,而他是幸存的7名美军战俘之一。

二战真是欧洲永久的荆棘与玫瑰。


《走河 : 恒河逆旅人》[台] 谢旺霖 豆瓣评分:7.2

这本书是三个台湾客人与我说的,今年接了不少岛客。我们在聊旅行,聊到西藏,我说去过的地方还愿意再去一次的,对我而言只有西藏,还有就是你们台湾了。她们和我说,台湾有一本书很有名,叫《转山》,就是说西藏的,曾获选2004年云门舞集“流浪者计划”,还拍成电影。后来,他出了一本书是写印度恒河的,叫《走河》,但是没有《转山》好看。她们说。

于是一时兴起,去图书馆找他的书,没有看到《转山》,但是有《走河》。

看之前想起曾经有人说过,印度是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一天都待不下去。

全书给我的印象是,自由背包客的精神,依然光彩。跳出庸常的社会不按常理地走一段自己的路,去接收陌生的风土人情发出的信号,去感受,外在和内心的交融与搏击,人生,会丰盈起来。

从恒河入海口到高海拔的恒河源头,谢一路向北,几次身陷囫囵,至生死之境。偏僻的村庄,热闹的集市,一路遇到的各色人群,还有内心的念想和挣扎。看起来引人入胜,不觉间书页翻飞,很快看完了。

再一次怀念一下我远去的背包客的时代。(现在没有什么意难平了,庆幸我曾经拥有过那样的时光。)


<The Great Gatsby>  F. Scott Fitzgerald 豆瓣评分:9.2

看完第一本原版书,不负我一直这么爱着菲茨杰拉德。 译文大概十几二十年前看的,华丽的感伤,以前爱,现在呢,不用说更爱了,彩云易散琉璃脆,看尽了把戏,可笑的真情让人肃然起敬,it is your pride! 英文的长句子就象长镜头一样美,最后一章心酸无比。 啃了几个月终于是啃完了(我这可怜的词汇量啊!)鸡娃不如鸡自己,我投喂点好的给我自己吧。


《大萧条的孩子们 : 社会变迁中的个人生命历程》 [美] 格伦•H.埃尔德 豆瓣评分:8.4

看《大萧条的孩子们》之前,以为是一本类似于非虚构的纪实文学,想着参考下历史上的人们在历史的垃圾时间里是怎样渡过的,但是,此书多是数据和推论,看不到什么血肉经脉,对大萧条的成因,发展,结束以及人们在其间的行动和心理没有多少叙事性描述,社会上的事件也没有详细提及。

美国大萧条时期实在算温和的了,穿着卡纸板做的鞋垫,紧衣缩食的同时,学校对孩子仍施以平等主义的教育。物质上的匮乏有,但不是由精神上的变异引起的。与我们历史悠久的魔幻大国相比,差远了!

看这本书纯粹是一时兴起报名了一个赠书写书评的活动,引以为戒。不会再把时间浪费在任务型的看书里。


《非必要阅读》 [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豆瓣评分:7.4

这本报刊专栏集看后没有记忆点。

但是我很怀念送我这本书的意大利客人,我们在三月底的杭州喝了茶,聊了文学,电影和猫。她说她很喜欢辛波斯卡。

辛波斯卡的著名的诗集《万物静默如谜》在窗台上,找不到读诗的心情,所以一直这么放在窗台上大半年了。


《旅行与读书》[台]  詹宏志 豆瓣评分:7.8

咖啡馆里随手翻到,还算不错的消遣读物。老式的旅游——看一本关于异国他乡的书,按图索骥去旅行。但是,谁还这么古典呢,现在是旅游特种兵时代。

很多书是作为事后的补充而不是事前的导行,我们在拥有了在地的实际体验后,回来后再看描述旅行地的书,才会真正读懂。书归根结底是个虚拟的世界,我们实实在在的人生旅行才是正文,就让书作为一些补充注释吧。


说一些题外话,不知什么时候起,文艺方面的评论越来越不宽容了,充斥着强行加标签的那套,比如这是男性社会对女性社会的傲慢、消费、剥削;或是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傲慢、消费、剥削,或是富人阶层对穷人阶层的傲慢、消费、剥削。

当你看完一本心仪的书或一部心仪的片子时想去网上找些共鸣,结果只看到标着三大原罪的棍棒挥得虎虎有生气,挥到你怀疑刚刚吃的是饺子,还是猪食;挥到你开始心疼创作者,要有多么强的核心力量,才能抵御住口诛笔伐。

而这些忙着贴标签的人把自己包装成进步分子,假借维护弱势去夺取话语权,去撕裂岌岌可危的常理社会,把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不停地种进人们的心里。

我再不想看互联网的粪坑蝶泳了!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