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回归祖国20年来,香港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文化产业是其中重要的一块。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
-1-
二十年 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渊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香港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会的舞台,因此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独特环境。香港回归后,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极为迅猛。
2002年9月,香港贸发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文化产业》的研究报告,评估文化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香港文化产业聘用员工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同年,文化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的2%。
2003年6月和2004年8月,香港与内地签署协议,按有关规定,香港影视制作等行业可以进入内地投资,并可从事文化市场开发等活动,大大促进了香港相关产业的发展。
-2-
二十年 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香港文化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创造了令人称道的成就。相关产业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促进了整体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迈进。
说起香港文化产业二十年来的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
香港的自由市场体制,表现在企业可以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无关税及配额,对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亦无限制。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使企业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快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
(二)自由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依照不同产业链的需要,承担着不同角色,使文化产品实现自由生产和流通以及各界在不同的平台上相遇和合作,缔结出更多的文化创意良缘。
(三)积极有效的吸引创意人才
香港在吸引文化人才方面极具竞争优势,创意人才汇集。对于人才引进,香港持自由开放的态度,各类人才可以根据行业变化的需要,自由申请工作签证或以其他身份来港发展及定居。
因此,在文化产业的很多方面,香港都拥有众多高水平的专业及管理人才。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出身的人才汇聚在香港,不断产生交流及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增加了香港企业的创意与活力。
-3-
二十年 香港文化产业与内地的携手共赢
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文化创新和促进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香港文创产业与国际接轨,业态成熟,内地资源丰富,近年来文创产业增速显著。回归以来,内地与香港文化产业合作在政策制定、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优化文化产业合作环境。内地与香港积极推进落实CEPA及补充协议涉文化领域的相关政策,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放宽香港服务提供者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准入门槛,并逐步给予国民待遇,方便香港同胞进入内地文化市场,参与推进内地文化消费发展。
推进业界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文化展会的平台作用,积极鼓励内地与港澳业界务实合作。
注重人才培养。鼓励支持两地合作举办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决策部门和专业人才之间的联系,推动业界交流合作。
香港文化产业的成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同为文化产业践行者的我们,也一定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希望得到这些特别经验的我们一起在1946共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