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三百不寐帖
人山坟打 2016-12-10

2016年书单总结,留评完全代表个人观点。以下名目种种,是安慰剂,精神鸦片,及发呆时一目十行略过的浮云。有的读懂了,有的没读懂。中有着实觉得读了心情更差的,没有收录。


-他山-


《斯通纳》

[美]约翰·威廉斯

今年读的第一本书(很有意义)。人与生命中不能放弃的东西。不过主人公的人生是如此的正直而体面,会哭也大概是在羡慕中怜悯起了自己吧。不过学院派的小说看起来就是很舒服这点完全无法反驳。

 

《流放与王国》

[法]加缪

先生的短篇集,在慢慢地看先生的全部作品,译者不一样的话同版本也会看看。当然无法与先生的名作比肩,但还是看完了。内心有个排行,《西西弗斯神话》第一,《鼠疫》和《局外人》难分伯仲。

 

《隐形怪物》

[美]恰克·帕拉尼克

不能自称是粉丝,只能说看了电影版的《搏击俱乐部》。(比起小说更喜欢电影也是确实的。)阅读感受是有的,感觉被乱拳打成了肉泥。此外谨守着俱乐部守则第一条,常常感觉推荐电影于他人的时候,其实是邀请第三者来插足我与恰克的地下恋情。

 

《苏美尔神话》

萨缪尔·诺亚·克拉莫尔

叶舒宪主编“神话学文库”系列之一。

这一文库系列看了很多,对拓展神话学知识很有益处。然而虽然说是知识拓展,但并没有很认真地看进去。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接触比较少的,自以为可以用来填补知识上的空白,然而高估了自己的记忆力。

 

《洪水神话》

阿兰·邓迪斯

叶舒宪主编“神话学文库”系列之一。

系统,详实,整合度高——但是,读完就忘记了。记性越来越差,阅读者的痛苦。

 

《与神对话》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对我来说,一碗不好喝的鸡汤。出版商喜欢给一本书加上各种各样的深邃定义,包括发人深思啦,催人奋进啦,感人肺腑啦——成功学那一套天花乱坠的说辞。抛开这些来看,这是一串戴在谁脖子上都觉得熨帖的珍珠项链。脱离我自己的感受,确实能感觉到某些对话能够阅读者感到温暖甚至心酸,但我就不行了。仰望过西西弗斯的背影之后,要怎么说服自己还对生活有期待。嗯,虽然字里行间透露着不认同,但没有剔除书单的意思就是还是希望有人去看一看的,万一有了心灵共鸣呢,至少也是能偷得温暖的。

 

《后巷说百物语》

[日]京极夏彦

奇谈怪事,京极先生的拿手项目。我勉强算是京极堂的“邪道”本格推理爱好者。京极堂系列有的很喜欢,有的感触一般,对中禅寺的嘴炮一向抱着一种迷之喜爱。知道是歪理,但也还是很喜欢看一看。百物语系列则摘除了我最感兴趣的嘴炮这一部分,改为怪谈风格的“人心中的妖魔故事”。自觉看了不少旧时笔记小说,对此类日式风格的故事其实已经不太感冒了。从风格上来说,喜欢本土的仙家空谈和田野志异比较多。日式风格的人情世故在我而言,并没有太多的魅力。但喜欢《阴阳师》一类故事的人,对百物语系列应该也是喜爱的。

 

《火的女儿》

[法]奈瓦尔

普通读者要对这部作品做出评价有些勉强……就像,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非专业工作者翻开《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也是质疑自己人生的意义吧。不过就算读不懂故事(实话)也不妨碍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感……虽然翻译是要扣分的。题外,为什么会读这部作品集,确实是出于了解作者的目的。

 

《艾柯谈文学》

[意]翁贝托·艾柯

从书架上拿出这本书的下午,回到家的时候,朋友发给我艾柯先生去世的消息。

算了,多说这些没用的,一边哭一边把先生的书单完整列了出来开始看。但完全没办法进入状态。这一本文集收录了很多讲座稿件之类,可以感觉到比较口语化……更亲切了。艾柯先生的国内文章翻译都很不错。很开心。

 

《密涅瓦火柴盒》

[意]翁贝托·艾柯

先生的时评散文集,查了查标题的意思,说是意大利的这种火柴因为个头比较大,包装纸正适合拆下来随手写点小东西,典故由此而出。

 

《傅科摆》

[意]翁贝托·艾柯

……看不懂。比,《玫瑰的名字》还看不懂……因为涉及的知识太陌生了。这本书一开始就很明确的告诉读者,如果你觉得自己懂很多,那么,我来打脸了。而我本身就是个智障,所以我看不懂可真是太正常了。计划以后会重新再看的,就像《玫瑰的名字》,读了三次之后,终于也有了一点额外的感想。至于现在,有太多完全不懂的知识劈头盖脸地砸过来让人眼冒金星了……

-“你有口令吗?”

-“没有。”

这就是全部。

 

《假如世上不再有猫》

[日]川村元气

非常可爱的,治愈系作品。据说拍了电影,未曾观阅。是今年读的书本当中看得最快的,不到一个下午就全部看完了,想来如果是电影的话,热爱云撸猫的铲屎官一定会喜形于色爱不释手吧。阅读感轻松快捷,鸡汤也不难喝。只是对我而言的话,不喜欢轻松快捷的感受,对生活的感受并不像作者一样能够放得开。

 

《还璧记》

[英]莎士比亚 朱生豪译

想起朋友给我看他最近写的文,我说,你变得好恶心哦。他回:这是模仿的朱生豪情书那种风格!我就说恶心了!你以前还喷我!

像这种损友还是绝交算了。

 

《奥赛罗》

[英]莎士比亚 朱生豪译

今年是摇矛先生逝世四百周年纪念,所以就在四月份的纪念时期应景地看了这两部作品。我对朱先生的翻译非常喜欢,上面真的没有黑的意思。(当然先生写情书肉麻也是真的肉麻呢)

 

《星笼之海》

[日]岛田庄司

岛田老师的《占星术杀人事件》是我日系本格推理的启蒙,也是心目中放在神坛上的作品之一。题外,岛田老师开了微博,也对当年国产影视作品抄袭了他占星术杀人里的经典犯罪手法做出了回应。老师的人品我很敬重。

而这一部小说看下来有一种美式电影大片的流畅感,最后的高潮部分让人不想把眼睛挪开,也怪不得要拿去拍电影了。(但是电影里没有石冈,悲伤。)

不涉及剧透的印象有一条非常深。

对犯了错的人来说,那些都是已经橡皮擦掉了的过去。但受到伤害的人是不会忘记自己的伤痛的。

 

《草叶集》

[美]沃尔特·惠特曼

国内翻译的版本很多……不巧忘记是看得哪一个版本了。读诗尤其容易发呆,常常眼望浮云就不知不觉翻过了一页去。这一部很厚,所以还翻了挺长时间的。

 

《魑魅魍魉百物语》

[日]鸟山石燕

像是《山海经绘卷》这样的图轴,日式妖怪风格,非常有趣。京极堂系列的小说里所附赠的明信片也都是这一类风格的妖怪图形,不过看京极先生的书算是图文搭配培添风采,这一册少了详实的妖怪介绍,对喜欢文字阅读多过图画的人来说趣味失去了一半。

 

《文豪之家》

[日]高桥敏夫

最近大热的一部二次元作品,也是书名这两个字开头的,我没有接触。不过如果有兴趣的应该也会有兴趣这一册书。名字就是内容,说的是日本文学大家的住所。有令人羡慕的豪宅,也有陋室。有很多如雷贯耳,我也算熟悉的文豪,也有不曾接触的。印刷非常精致。

 

《伟大的博物学家》

[英]罗伯特·赫胥黎

也是一本因为印刷太精致才从新书堆里翻出来看的书。不过的阅读的时候也是处于一种神游太虚的状态。因为图片太好看了,即使是浮云般的看过,也感觉很漂亮。不过博物学家这个称号,说出来俨然高雅文艺,然而成名者无不艰苦——或者极其有钱有闲。那个时代的学者所探索的世界,与如今的我们所看见的,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经由博物学家的手,我们才得以揭开那被神学笼罩的世界之谜。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耿济之译

挑了著名的译本来看,说不清楚是看的第几个译本。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惊叹于长篇小说还能写成这样……那时候十几岁吧。作为名著几乎没什么好说的,读过之后的感想并不想要与任何人诉说。

 

《精灵宝钻》

[英]托尔金

《努门诺尔与中洲之未完的传说》

[英]托尔金

放在一起说吧……都是缴给束家茫茫书系的一粒尘埃。第二本出书时的八卦看得差点都不想缴灵魂会费了(题外话)。如果是初见中土世界,这两部无论哪一本都不适合入门接触……当然还是从儿童睡前故事《霍比特人》和经典大长篇《魔戒》开始看精彩。不过说实在的,每次搜粮吃的时候都为太太们肝精灵语的学习能力佩服不已。

 

《空谷幽兰》

[美]比尔·波特

倘若单纯因为“外国人写的汉文化怎么可能比本地土著精彩”的偏见错过这部书有点太可惜了。从另一个视角出发的解读有趣极了。最喜欢的故事是这个黄毛蓝眼睛的外国人寻访华山隐士,对一位山中修行的苏道长十分有兴趣,他多方寻觅,终于见到真人——“周道长说,这就是苏道长。我向他鞠了一躬,然后自我介绍。苏道长根本没有停脚,说我找错人了,又说他姓华,因为住在华山。然后他走开了,甩着长长的袖子,就好像马上要飞走一样。 ”

 

《无限的清单》

[意]翁贝托·艾柯

大大为了科普艺术美学写了一系列的作品,然而比起单纯地聊美或者丑,当然还是暗自窥探作者内心所喜爱的清单列表是什么样子来得更加有趣。何况艾柯大大还是个清单狂魔。

所以从阅读享受上来说我是最喜欢这一部作品的。

 

《丑的历史》

[意]翁贝托·艾柯

有了对美学的无尽探讨,总要聊一聊“丑”的东西的。丑恶的东西也会产生魔性的吸引力,不然克苏鲁神话也不会有那么多拥趸吧(胡说八道起来)。这一套艺术系列的印刷实在是都太精美了。

 

《忒修斯之船》

[美]艾布拉姆斯

非常有趣的读本,完全突破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最开始觉得好玩当然是因为相当纷繁有趣的随书配件。拿到手之后更觉得读起来需要一点自己的套路。强迫症应该会被逼死,如果非要把页面上的信息全部吸收再翻到下一页,是会很痛苦的……因为一页上同时进行的故事太多了。故事本身和穿插其中的对作者的讨论,讨论者自己的故事。挤在一起,一下子肯定是读不懂的。

不过看着讨论会很兴致的也想掏出笔来做点笔记——但是要挑中书中没用过颜色的墨水稍微有些难。

 

《黄袍之王》

[美]罗伯特·钱伯斯

因为是影响了爱手艺大师的小说所以慕名去看了——是一本爱情小说无误(笑一笑)。但其中隐约所带的“不可名状”的气息确实很有克苏鲁神话的风味。如果是克苏鲁爱好者,不是为了情怀可以不必看,但单纯作为一本有诡异气息的言情小说而言,还蛮有趣的。

 

《论邪恶》

[英]特里·伊格尔顿

题目起得非常大,但字数却并不算很多。文字相当好读,没有哲学基础也能瞎看看看懂一半——另一半有不懂的地方基本会是因为西方文学知识储备的不足。

并没有当做严肃的哲学类作品在看,作为散文来看足够深刻。去年最感动的作品是《被淹没和被拯救的》,现在感觉那是对精神的一次相当彻底的洗刷,瞬间就把脑海里积存下来的来自虚无主义的痛苦废渣扫清许多。

今年暂时是感受不到这样强烈的心灵震撼了,但这一本也足够在阅读之余重新审思一次对人世的态度。悲哀的是到今天为止,绝望的感觉依然没有尽头。

 

《带着鲑鱼去旅行》

[意]翁贝托·艾柯

全文,都是,反讽。读起来,太风趣了。我的艾柯大大开起玩笑来,根本招架不住。全部都是短文所以读起来很快。不过毕竟国情不同,很多不是在那个环境里的梗,读不出来。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是我没有看过的阿加莎大大波洛系列里的遗珠……波洛系列的第一本,小胡子侦探的首次登场。经典的乡村别墅推理。情怀给分。但是从个人爱好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极端的暴风雪山庄模式。

总而言之,波洛的初登场啊,难道不应该情怀看一眼吗。

 

《永恒的终结》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我个人其实不看科幻小说……感兴趣的题材与科幻最接近的估计就是克苏鲁神话了。阿西莫夫大大的名字虽然如雷贯耳,但是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都没看过(《罗马帝国衰亡史》倒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兴致勃勃地看完了,可见科幻对我的吸引力竟然还不如历史……)。这部短篇是公认能上名作之壁的,国内出版时间居然挺晚(2014年),读完之后有点理解科幻题材中所仰望的浩瀚星河无限宇宙的激情了。故事本身说的是时间穿梭,永恒之人的设定冷漠淡泊有点联想到Dr.Who里时间领主的设定,是不是有受影响呢(没根据的猜测)。最后的结局就放在了标题上,永恒时空终于毁灭啦,激情和潜伏着的危机也终于都回到了人类的心中,目光远望着未来,也是远望着星海。

 

《阴阳师》

[日]梦枕貘

玩游戏肝来肝去当然不可避免地想起原作,把电影和小说都捞出来看了。(说到电影,还看了新版的源氏物语,没想到被紫式部阿姨迷得死去活来的。)

第一次看这系列的小说还是在初中,不是很能理解这种追求造作素淡的日式美学,现在看起来有点儿像日式园林里的枯山水,喜不喜欢见仁见智。总之算是能感受到那种迷离又妖魅的感觉了,算是开心的。

我自己对长秋卿(源博雅)有一个固执的自我印象,在小说,电影,甚至这部游戏里都是格格不入的那一种,但是很喜欢这对儿搭档相处的模式。“花就是花,风就是风,博雅就是博雅。”

听说梦枕貘大大某次见面会被粉丝追问了晴博二人的关系,最后无奈回答“是喜欢的,晴明喜欢博雅,博雅喜欢晴明,只是他们两人自己都不知道而已”,太悲伤了,同情作者。我不喜欢强迫官方盖章,自己萌自己的不就好了吗……

顺带一提我是晴博。

 

《百器徒然袋》

[日]京极夏彦

说起来因由可笑……翻书架的时候发现这一本书丢在角落里,委屈巴拉的,顶上都落灰,翻开一看内容全无印象,书签夹在四分之一都不到的地方。一下子想起来是我还没看完的京极堂大大遗珠,于是就看完了。

是短篇集,但加起来捧在手上厚度惊人。(国内出版的京极大大图书装帧十分精致,与发挥不稳的东野圭吾图书相比简直良心)没有关口先生的三人组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不得劲儿。但这本书的主角儿是榎木津礼二郎,看过动画版《魍魉之匣》被人设圈粉的话可以读一读,还挺回馈粉丝的。

京极老师在这四个短篇里只能说是发挥稳定,没什么留下深刻印象的点睛之笔……

 

《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

[德]斯特凡·克莱因

记得之前微博和逼乎流传的那句“我们都是恒星散落的尘埃”,即是这本访谈当中马丁·里斯先生的理论。合集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大概是采访者也觉得这句话有着连接渺小的人类与浩瀚星空的奇妙缘分吧。然而里斯先生觉得“我们都是恒星的放射性尘埃”这种话非常的没有浪漫细胞——不不不,这太浪漫了。在数千年仰望群星的人类历史里,能够在这一瞬间体会到自己并没有那么孤独是多温暖的事情。

当然整部书是各种科学领域的数位尖端人才集合起来的对话,个人觉得很有意思的除了宇宙学家的星骸,还有神经生物学家的记忆(她的理论和同时收录的另一位研究人脑的科学家理论不说格格不入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同时看真是有趣。),以及谈母性和历史的几篇。

唯独不喜欢的可能就是跨越时空的达芬奇访谈了……不论如何都有种强行对话的雕琢痕迹。

 

《恶魔花园》

[美]斯图尔德·李·艾伦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推荐(可能是马亲王的微博?)上架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就拿下来读了。

名字虽然起得有些古怪,但正正经经是在讨论人类奇怪的饮食文化。比如被认为诱惑了夏娃的禁果,莫名其妙背了情欲之果黑锅的番茄,懒惰的块根土豆,以及一些奇奇怪怪的民俗饮食习惯。作者的学识累积相当深厚,旁征博引煞有介事地说着革命战争的起源最初只是因为一块不知道该不该发酵的饼。说实话我不知道该不该信他……

有趣的理论还有油炸食品是现代社会暴力事件频发的诱因之一,薯片在嘴里嚼碎的时候,薄脆的土豆片在嘴里崩散如同一次又一次小小的爆炸……

总之作为八卦读物,相当满足好奇心。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美】保罗·奥斯特

大一的时候读了《幻影书》,从此沦为大大的脑残粉。然而作者自传这类文体,我一直不知道该不该去接触……明知道看了之后会对自身的疑惑更深。

大大的这部自传,非常非常适合单身狗(……),或者说他所叙述描写的孤独的意味,在虚幻的社畜生活中能给人带来相当的安慰。

 

《神谕之夜》

[美]保罗·奥斯特

精神状态微妙的时候读这位先生的书总能获得非常奇异的精神共鸣……这也是我如此热衷他的原因。最根本的难以启齿的心理因素吧。

也许一开始接触的读者会对他混乱纷杂的叙事笔调而退避,如果因为不喜欢而放弃,那么也不失是早点抽身的好想法。

这部作品也许是最贴合我内心对作者的感触的。从小说的角度来说,个人风格太强烈难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评论,我就是吃那杯茶的人……

要说痛苦的地方,大概就是读完小说之后,惆怅竟然完全没有得到缓解。

 

《纽约三部曲》

[美]保罗·奥斯特

不愧名作……可能是因为把三部曲放在一本书里,读短故事一样的感觉,一下子就,看完了。

大大的作品我比较喜欢浸入式阅读,图书馆里的环境还是太容易分心了。应该带回家看完的。

把心拆解,然后探视翻找,越孤独,带来的慰藉也就越感动。

第一部《玻璃城》一开始因为一段没头没尾的陈述显得非常难度,但是真的非常希望感到不适的人能够耐着性子读完。

 

《丘吉尔的黑狗》

[英]安东尼·斯托尔

看了几十页之后,非常想吐槽装帧……就像页边被多裁掉了一点一样……也可能是排版发现字数塞不下了所以才强行把一页纸填这么满吧。岁数上来以后不喜欢密密麻麻堆在一起的一页纸了,排版更喜欢看宽松一点的(老人字体),所以读得很吃力。

实际作用可能没什么作用吧。但是读读看作为素材还是不错的。

 

《日本怪谈录》

[日]柳田国男

反正都看了阴阳师了再看点民俗学著作也不错……用这个“录”字用得还是挺不错的。基本上没有学术讨论,就是故事集合。丰富度和趣味性都不差。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喜欢的怪谈风格都是田野派的,能够看出粗糙的人为修饰,和下层阶级朴素的思考。不过也是这样,了解田野风格的故事就必须要有能够代入那个环境的感受力才行……日系的故事我就代入不大进去。

 

阅读感想只是个人意见,很多书是有趣的,非常有趣的,而我不喜欢,是我的问题。因为知道有趣(从最基本的作为人类的审美可以感受出来),所以放入书单,本身不期望自己的评论对观看书单的读者有什么阅读上的提示。如果感兴趣自然会去看,不感兴趣也不必在意我说了些什么。


-故园-


《历代茶诗集成:唐代卷》

《历代茶诗集成:宋金卷》

国内作者书籍的部分……忽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今年看的这类图书里好像也没有特别轻松而值得调侃一番的。会读这套茶诗集成是因为我有固定读一点诗词的习惯,这一套可以说是拿来消遣(顺便也抄抄笔记)的消磨时间作品。

如果是有意涉此道的朋友不推荐一开始就看这种闲书(你),还是从千古巨擘那边开始读起比较好,无论如何……先把眼睛养刁了再说。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

学术类书籍,非常有用。除此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可以提出来的。想了解一下这部分知识的朋友可以读读看,非常详实,不过学术类书籍的一大特点就是枯燥无比,堪称催眠读物。

 

《今生今世》

胡兰成

讨厌一个人真的可以连他的作品也看不下去吗?我试了,然后发现,文笔真的好美啊,和你想要穿越过去把作者痛打一顿的心情完全不矛盾。

 

《今日何日兮》

胡兰成

嗯,我又读了一本胡兰成。嗯。

这一部之所以拿出来提起,倒不是因为想打人。而是觉得好笑。有一段时间(或者到目前为止依然),我对民科的兴趣都一直挺高昂的。对于八卦树状图,阴阳太极鱼宇宙飞船理论等等,都抱持着一种“看你脑洞能开多大”的新奇心情想要接触一下。当然,民科的技术水平,很显然,所谓的科学价值都只是痴人说梦罢了,然而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简直是再合适不过的笑料了。这部作品集里作者关于科学技术的讨论就颇有民科风范,看得我非常开心……当然或许碍于时代限制,他所了解的与我们而今所了解的有很大区别,但不妨碍我获得恶劣的愉悦感就是了。

 

《发现李庄》

岱峻

嗯……虽然我口口声声对民国历史不感兴趣,结果还是看了挺多记录民国的文章的。这一本的切入点是我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就看了。

我能了解的只是,在最痛苦煎熬的世事背后,仍有一群人在为了文明的火光不断绝而努力着。今年最深的感触大约也来自于此,所以才会做那个关于融冰的梦吧。

 

《秋籁居忆旧》

成公亮(口述)

成先生口述的忆旧集……我开始听古琴的时候,第一张完整听完的专辑是先生的,感觉自己审美还是比较现代。很清新的回忆录,但是对此不感兴趣的人大概会觉得无聊吧。古琴演奏家也和常人一样,是有家常琐事的,不过心态更有一种老来看尽波澜的闲淡。

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说晚年家中弹琴,周围坐满学生朋友,要把家里电闸拉掉,电冰箱的插头也拔掉,方能听出琴韵。大概古琴是一种最适合弹给自己听的乐器,丝线每一吟一颤,那种细微的声响,多一点点噪音都会影响到。

 

《蓬莱神话》

高莉芬

叶舒宪主编“神话学文库”系列之一。

系统讲昆仑神话类型的神话学读本有很多,讲蓬莱神话的就少得多了。但是我比较喜欢蓬莱神话一系,怎么说呢,大概是海的广阔幽深所带来的特质,这类神话的风格要飘逸得多,昆仑神话是山一样的,高大肃然,层层堆垒起来有时学得心累。

这一本整理得很系统(看到列清单就高兴,我这个人),读得很轻松。

 

《读信札记》

韩羽

这一本,与下面那一本,都是同时读的,装帧都很漂亮。

其实读信,是有点羞耻和惭愧的。也许著者和被展示的人不觉得,但沿着词句之间的脉络摸索到作者性格的时候,尤其是谈论的内容还是生活上的琐事。感觉自己像个偷窥狂。明明是光风霁月的事,也被我形容得猥琐了起来……

不过,因为辑录的都是一些与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对话,那种字里行间的天然韵味是非常值得琢磨的。文言文也是一种,不用就一定会钝掉的,有点儿容易被忘记的技能。

其实,想要写的话,是的,义务教育学完就能写了。但要有那种自然流丽的韵味,却非常非常的困难。

 

《存牍辑览》

范用

两书类型是一样的,文人之间的书信来往札记。短短的纸笺,薄薄的几行字。但是相比之下的话,更喜欢这一本。理由比较简单……这一册的书信附上了原件的图片。印刷清晰度相当可观,每一封信的书写者,都有他们各自不一样的笔迹。看到自己所喜欢的作者的时候,就会在他们的笔迹上流连更久一点。

 

《说文解字通论》

陆宗达

中华书局2015年出了新版……专业性超级强的书,一不小心就觉得很困。中文系的朋友看到这个名字大概就会想要打我一顿扔出门外吧。就像看到了噩梦的阴影。啊哈哈。

正因为出了新版,之前没钱买,所以才这个时候才看的。

训诂学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能够硬生生上课把人讲睡着的呢。

 

《穷举的颜色讲义》

文泽尔

炫技流国产推理小说……看完觉得太炫技反而很无聊(……)。我是那种宁愿牺牲智商和技巧,也更情愿看多一点人物塑造和故事背后的深意的人……?

如果对推理小说感兴趣可以看看,或者被弱智剧搞烦了,觉得需要看点智商在线的洗一洗脑子。文风非常日式推理,个人这么觉得。

国外推理作品看得少,读得最多的是阿加莎大大,显然不是这一路的风格。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林欣浩

作为入门读物很棒啊。本来当做一般的垃圾科普类书籍想略过的,但是又有点奇怪现在的科普如果要科普哲学该怎么聊啊。就打开看了一下序言——然后就不小心看了一百页。整本书大概五百来页吧,从厚度上来说还蛮哲学读物的。但是读下来一点儿也没有很累的感觉,作者给人的感觉是个北京大老爷们,有时候句子会很口语化,看起来就相当调剂心情……总之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兼具了严谨和轻松还挺厉害的。作为哲学入门可以推荐一下。

 

《龙虫并雕斋集外编》

王力

学过中文的应该都对这位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可能还会觉得很痛苦嘿)。不过还好,这篇集外编并没有很难读。是新手难度。龙虫并雕斋文集我是想要有时间的话全部看完的……但是,好像,并不太现实。

 

《翰墨闻见录》

万君超

非常,非常有趣!与之对比的话,和《无限的清单》类似吧(或许也不能这么比)。上半部是对书画作品的品鉴。中下就涉及很多文史和作家相关的轶事了。这部分相当见功力和底蕴,而我读得非常开心……国人对琴棋书画之道的享受并不亚于外国人沉溺于艺术带来的美。这一点上,世界都是共通的。

 

最后,人还足够年轻,视力也够浪费的时候,我们总有精力来读很多很多的烂书。

 


推荐文章
评论(1)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