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个五年级学生的妈妈来找我,她说:“老师,我最怕陪孩子写作业,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这个孩子一写作业就要每隔五分钟上一次厕所,一会要吃,一会要喝。各种找借口。她的妈妈只好陪在旁边盯着孩子写,但是孩子写得会很慢很慢,家长一焦急,一个巴掌下去了。
为什么孩子干什么事都爱磨叽,故意拖延,写作业慢,成绩上不去,襄阳三棵树心理老师认为:实质上是“学习内在驱动力”挫伤。
一,到底什么是“学习内在驱动力”?
逻辑思维中对“内在驱动力”的解释是这样的:“我想做”或“我应该做”,而“内在驱动力”就是前者,“我想做”。说明你从心里认可这件事情,并且期望去做这些事情,在做这些事情期间,形成了一串的迹象,就成了坚持和微习惯。
(一)“学习内在驱动力”有哪些条件呢?
1、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从孩子半岁开始,就特别喜欢把东西往嘴里塞,不停的咬玩具,再大点地上掉一张卫生纸或者小米粒,他都要去捡,去咬。
很多妈妈吓得不知所措,“哇哇”喊着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过去,将东西从孩子的手里夺过来,或者从嘴里掏出来。本来这个时候的孩子只是在用嘴去探索,来满足他的好奇心,却被妈妈的行为吓得够呛。
那这个孩子所面临的就是好奇心被破坏。也就是“学习内驱力”受到负影响。
有妈妈会问:“那孩子咬了有危险怎么办?”
大件玩具清洗干净让孩子咬,小东西有危险性的可以情绪平静的跟孩子沟通,让孩子吐出来,或者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交给妈妈。而不是冲过去抢过来。
2、不是由压力驱动的。
我碰到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他的爸爸是研究生学历,企业高管,妈妈是大学老师,孩子门门功课都学得非常好,唯独数学不好,而且一提到数学他就开始语气沉重,没有自信心,还会不停的掉眼泪。
原来孩子每次做数学的时候都由爸爸辅导,因为爸爸当年是理科学霸。每次孩子哪道数学题不会,孩子的爸爸就给孩子一讲两小时,一道题讲两小时,问题是孩子还没听懂。这位爸爸就特别的愤怒,把孩子的书都扔了,还辱骂孩子太笨。
父亲的压力并没有让孩子数学有所提升,反而让孩子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甚至有时候孩子在家做数学作业,听到爸爸下班回来了,便立即把数学作业藏起来,做其它的作业。因为他怕他的爸爸看到后又冲过来给他讲题,一讲讲两个小时,他再没听懂,爸爸又开始愤怒的摔东西。
这位爸爸给孩子讲题,一再辱骂打击孩子,不仅给孩子的数学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本来是好心讲题,希望孩子提升,却适得其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三、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内在驱动力”呢?
1、保护孩子的“学习内在驱动力”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主要诉求是能被父母及时满足。长到儿童时期,孩子的主要诉求是自由探索,过程中不被评判和打扰。然而,这个阶段很多家长却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诉求,改成了“外在驱动力”。
孩子正在堆积木,奶奶端着水杯凑到跟前,又是搂又是抱,给孩子递水,要孩子多喝水。妈妈拿着吸汗巾给孩子擦汗。
显然孩子的“内在学习驱动力”受到干扰,导致孩子学习的时候专注力不集中,不是思想抛锚,就是东张西望。
自然发展的孩子,他对任何事情都是表示好奇的,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文化课知识。这本来也是孩子主动探索的一个过程,有家长却会在孩子耳朵不停唠叨:“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不上一个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以后工作找不到,看你怎么办?”家长的这些行为包括话语给孩子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学习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是为了找工作,出于生存危机。
天然的“学习内在驱动力”再一次被改换成了“外驱力”。
当然“外驱力”是对一个人行为的外在鞭策,但是长期的依靠“外驱力”,孩子在学习中会很难坚持,学习被动,不主动,形成“抽一鞭子动一下”的习惯。
2、培养孩子“胜任感”
一件事情,如果孩子能做到,他就愿意自己探索,即便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如果遇到自己做不到的,就会没有自信心,拖拖拉拉,中途遇到困难,也会放弃。
例如,有些孩子对跳舞特别有自信,特别喜欢,那可以将舞蹈作为主要兴趣爱好培养。如果编程孩子不喜欢,不想学,家长非逼着孩子学,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有段时间,全国各地掀起了奥数奥语热,有些迷茫的家长就一窝蜂的跟着去学奥数奥语,结果孩子普通数学和基础语文都没学好,就接触了较难的奥数奥语,孩子特别有挫败感,以致于对普通数学和基础语文都提不起兴趣。
《德国专注力训练》一书中提到:“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起来,孩子才能最终形成涡轮连接感,把学习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能胜任并感兴趣的领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一件事情做成后,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激励他能继续坚持下去。
3、无条件接纳的“归属感”
“归属感”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孩子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很多有“归属感”的孩子,内心充满了安全感,安宁、放松和爱的满足,他的一生都会被滋养。
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孩子都需要心理上的“归属感”。
教育家Rita pierson在《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的演讲里,提到自己带班的一段经历。她说她曾教过一个最差的班级,这个班学生的学术素养差到她想哭,但是她告诉孩子们:“你们之所以能进我的班级,因为你们是最好的学生,我们要给其他班级的同学做好榜样。”
有学生问:“是真的吗?”
Rita pierson说:“当然是真的,我们要给其他班级做个榜样,我们在学习上带头,在楼道里不能吵闹,遵守学校纪律。”
她给孩子的心理暗示是:“我要做好榜样,因为我是最好的学生,毕业的时候我要变得更好,我值得在这里接受教育。”
结果9个月后,这些被称作好学生的孩子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真的越来越优秀。
这就是接纳的“归属感”所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
在孩子的心中,家人,朋友,老师的接纳和支持的力量更有塑造力,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无论是孩子和成人,都对这种支持的力量特别期待。相反,如果缺少这种接纳、支持和归属感,孩子就变得消极,在挫折后一蹶不振。
4、满足孩子的“自主性”
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观点说:“每个个体都有一种天性,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主决定自己做事的方式和节奏。”
有位初中的孩子妈妈跟我抱怨:“孩子一天做作业特别磨叽,别人家的孩子不到十点作业都做完睡觉了,她每次都做到十一二点。她这写作业都快要把我折磨成神经病了。”
后来孩子悄悄跟我说,她不是磨叽,她每次做完作业本来想玩一会,或者休息一会,她妈妈就凑过来给她再布置几道题,那她只好边写作业边玩边磨叽,这样就不会有加量的题了。
在一个班级里,总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他们都是主动学习,时间都是自主安排,作业做完了自己再预习,做做错题笔记。
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被动,老师布置多少作业做多少,从不自主复习巩固。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家长可以试着将自主权交给孩子,怎么学习,时间怎么安排,交给孩子做决定,孩子立即就会变成一个小大人,他能感受到自己的满满的能量,和父母老师信任的力量,就会发自内心想好好学习。
襄阳三棵树心理杨老师结束语:
“学习内在驱动力”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用真诚的赞美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能获得持续的自信和进步。
爱心热线:1399574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