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亲王曾经说过,金庸武侠中大情大悲的桥段很多,但最让人难忘感叹的,还是诸如“风陵师太”这般的细节——“初读不以为意,再思之,如有牛毛细针刺入心中,隐隐小痛,却移不走,抚不平。”当年他发此感慨后,着实兴起了一股潮流,大家纷纷重温原著,发掘出不少细腻动人的草蛇灰线。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在老爷子创作的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也存在着许多初看时一览而过,咀嚼起来却发现完全“不通狗屁”的有趣桥段。比如张佳玮曾吐槽过的——“白眉鹰王莫名其妙搞个扬刀大会,以图慑服些下三滥门派?”之类……当然,有一点要事先说明,在长篇连载小说里出现此类“bug”其实是很正常的,而且很多矛盾也是为了情节需要服务。我们挖掘吐槽这些桥段并不是要据此批判什么,本文举例的亦非那些不合史诗之类的设定bug(比如宋朝人吃辣椒),而是一些情节逻辑上有意思的矛盾。这种“钻牛角尖”的探索着实另有一番趣味,金老未必是有意为之,但这些无心插柳的幽默元素,能让读者深究一番之后“细思笑极”,也算是从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别样风味了。
首先,武侠小说嘛,为了让读者看得过瘾,五花八门的各类武功里出现一些“反牛顿”神奇招式自然毫不稀奇的。作者自己也吐槽过,像《天龙八部》里面一些武功,已经扯淡到了奇幻的地步。但是拿老顽童传授给郭靖和小龙女的这个“左右互博”来说,仔细一想却怎么都不对劲——左右手分别使用不同的武功,实力虽然不至于增加一倍,但也能大大提升。
先不考虑内力分配的问题,单论招数,功夫招式可是一个整体啊,并不是只靠一只手就能完成的。比如一招是左手格挡,右手出拳,如果按开启“左右互博”大法,只有一只手出招,那么就只能做出格挡和出拳中的一个动作——选择出拳,就少掉了原招式里格挡的防御性;有人会说,那么我另一只手用另一招里的防御姿势去挡嘛,可是这样还叫做同时用两个招式吗?本来是一个整体招式,防御和进攻就是搭配好相互呼应的,用一种拳法的姿势右手出拳,左手用另一种拳法的防御姿势来配合,先不提这样的效果是否强于原本两个招式设计好的最恰当搭配,关键是人都未必能扭出一个可以完成这个动作的姿势……
当然,只要想到练习这门武功的时候需要自己跟自己打架就更好玩了。原著里提到练习这一招必须先做到左手画方右手画圆,这里其实锻炼的只是分心的能力。即便假设人脑能够完成分成两个意识互相对招,但是只要身体无法劈成两半,99%的招式动作都是无法做出来的。即使打出来了对招的方位也姿势也跟面对别人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人的两边身子连在一起,左右对称,跟真正面对敌人时所处的方位对应关系都不一致……
用一个更生动的例子来类比就容易懂了——踢足球的时候,运动员要用右脚射门,可以有很多种脚法。但无论如何,左脚作为支撑脚是必须踩在地面上的,至于右脚是抽射还是搓射,可以看作是招数的不同。假设球员发动了左右互博,左脚吊射右脚抽射,可以没问题,但他的双腿就要同时离地了,因为两个腿都要做出射门动作(如果分别用左右脚射门就是依次使用了两个招数,就不属于左右互搏的功夫了),脑补一下那个能让牛顿气得飞起的场面吧……
另外一个更加匪夷所思的招式,出现在令狐大侠的成名一战里。且看原文——
“令狐冲更无余暇再想,长剑倏出,使出‘独孤九剑’的‘破箭式’,剑尖颤动,向十五人的眼睛点去。只听得‘啊!’‘哎唷!’‘啊哟!’惨呼声不绝,跟着叮当、呛啷、乒乓,诸般兵刃纷纷堕地。十五名蒙面客的三十只眼睛,在一瞬之间被令狐冲以迅捷无伦的手法尽数刺中。独孤九剑‘破箭式’那一招击打千百件暗器,千点万点,本有先后之别,但出剑实在太快,便如同时发出一般。这路剑招须得每刺皆中,只稍疏漏了一刺,敌人的暗器便射中了自己。令狐冲这一式本未练熟,但刺人缓缓移近的眼珠,毕竟远较击打纷纷攒落的暗器为易,刺出三十剑,三十剑便刺中了三十只眼睛。”
一下子刺瞎15个人的眼睛,关键是最后还给出了解释。这个解释初读之下觉得甚是有理,这个招数本来是对付暗器的,飞镖之类的在空中飞行确实急速难防,换成移动相对迟缓的眼珠子当然好瞄准得多。可是,凭什么你就能把敌人的眼睛等价替换成飞镖呢?要知道敌人可以自行移动,他们是手持武器要去砍令狐冲,而并不是15个人瞪大着眼睛盯着他慢慢凑上去要去亲他啊!眼睛的坐标是完全随机无法预判的,并且不像径直飞来的暗器。抽离出这两个目标,一个有固定的路线,朝自己飞来;另一个则不然,坐标不固定,何况敌人也会躲闪或出招格挡。这就好比我剑法粗陋比不过你,无法挡住你舞剑的招式——但是我可以意淫你的肚脐眼就是你的剑尖。于是打起来的时候管你剑法再牛,我压根不用跟上你手中剑的速度,只要能捅到你肚子这个相对移动更迟缓、目标更大的新参照物就行了……
当然,以上涉及的都是武功招式,虚拟的东西再夸张也圆回来。但是下面这一段《连城诀》中完全无关武侠世界观的情节,绝对堪称金庸小说里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之巅峰。
“万震山闪身避开,笑道:‘老三,你要死得干脆呢,还是爱零零碎碎地受苦?你想死得痛快,就跟我说,你用什么法子在那小客店里盗了剑谱,让我和老二都追寻不到。’戚长发冷笑道:‘那还不容易?那晚我等你二人睡得像猪猡一般,便悄悄起身开了铁盒,将剑谱塞入抽屉之下与桌子的夹层之中,第二天早晨,剑谱自然无影无踪。我们三人争吵一场,分手而去,你在后面跟踪言达平,言达平在跟踪我,我就跟踪你,咱三人互相跟踪了一个月后各自散了,我这才回去小客店,在夹层中将剑谱取了出来,回家藏入衣箱的旧衣服间,却不知怎样,给我女儿拿去了。姓万的,你给我个痛痛快快吧!’”
这一段的问题在哪呢?——三个人互相连环跟踪了一个月。动用一下空间想象能力,稍微脑补一下这个画面吧,你就会发现戚长发描述的这个场景至少在我们身处的宇宙中是完全无法实现的。
我们简化一下,甲在跟踪乙,乙又跟踪丙,这样的连环跟踪,只要彼此之间的距离拉得足够长,是可以说得通的——关键就在于丙他居然还在跟踪甲……如果丙在最前,乙次之,甲在最后,那么丙要怎么去跟踪甲呢?直线是不可能呢,最后必然会导致一个环状的绕圈子现象。读者们一般想到这里也就大概明白意思了,那就拉长一点距离,然后三个人绕圈子互相追尾嘛。
但是,但是来了——实际上这个圆环是压根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跟踪的距离不可能拉长,每个人都关注着对方身上的剑谱,一旦离开自己的视线谁知道剑谱会被藏到什么地方去……如果落下了一两天路程都见不着人的距离,那就不叫跟踪叫追踪了。因此这个模型不可能变成一个圆,而是像一个三个顶点互相追逐的三角形一样,只要甲试图缩短与乙的距离,势必就会引起在跟踪自己的丙加快步伐,而丙一动,乙也会跟着动。
那么是不是只要彼此之间的距离足够远就行了呢?事实上只要这个跟踪圈转起来了,它必然会越缩越小。实际情况中,这三人并不是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沿着三条边互换位置,而是只要他们动起来了,这个三角形就不复存在了。或者以一个动态的模型来类比,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会迅速变得越来越短,最后缩成一个点。因此,既然甲能追得上乙,就没有道理不发现乙也在跟踪丙(事实上戚长发也表明了这个意思);同理正在跟踪甲的丙也没有道理不发现乙原来在跟踪自己,这个圈转到最后越来越小,三个人必然会同时发现彼此,然后面面相觑。
结果万震山等人居然硬是足足互相跟踪了一个月才散,这是何等寂寞如雪+闲得蛋疼的默契和雅兴。
而想要改变三角形的坍缩,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中间插入一个障碍物作为隔挡。可以脑补一下小孩子们绕着一棵树跑圈圈的样子——
三人绕树,月余方散……
类似的名场面其实还有很多,最后再谈谈《倚天屠龙记》中的两处吧。小昭戴脚链如何换衣服跟杨过断手后如何修指甲一直是金书两大经典灵魂提问。而关于小昭这条神奇脚链——
“小昭大喜,跳起身来,拍手叫好,手足上铁链相击,叮叮当当的乱响。张无忌道:‘我再拉一拉你的铁链。’小昭笑道:‘这一次定然成啦!’张无忌拉住她双手之间的铁链,运劲分拉,铁链渐渐延长,却是不断。小昭叫道:‘啊哟,不好!你越拉越长,我可更加不便啦。’张无忌摇头道:‘这链子当真邪门,只怕便拉成十几丈长,它还是不断。”原来明教上代教主得到一块天上落下来的古怪陨石,其中所含金属质地不同于世间任何金铁,锐金旗中的巧匠以之试铸兵刃不成,便铸成此链。”
小昭换衣服的问题倒是早就被网友破解了:
同理,那么要摆脱脚链本身其实也非常简单,后来张教主居然还要想方设法去借倚天剑来砍断脚链。看看这种延展性极佳的神奇材料,既然凭张无忌的功力可以轻易拉长——小昭一个小女孩子手脚腕能有多粗?只要把套住手脚的铁环部分稍微拉大一点,不就可以脱出来了嘛……干嘛非要弄断呢?
说到倚天剑,不得不提及《倚天屠龙记》中本来非常惊艳的核心设计——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屠龙刀中有兵法,用以打下江山,光复汉室;倚天剑中有武功秘籍,学成天下无敌,可以震慑暴君。大侠郭靖黄蓉真可谓用心良苦,给后人留下了一套完备的安定天下的方案。拿到屠龙刀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称霸武林,而是夺天下;而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真正意思,则是指学成剑中武功的高手,可以借此节制起义的领袖。如此一来,单有武功终究无法成大事,光有兵法也不能高枕无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的设计。
然而——
“灭绝师太抓住她的手腕,低声道:‘你取到屠龙刀和倚天剑后,找个隐秘的所在,一手执刀,一手持剑,运起内力,以刀剑互斩,宝刀宝剑便即同时断折,即可取出藏在刀身和剑刃中的秘笈。这是取出秘笈的唯一法门,那宝刀宝剑可也从此毁了。你记住了么?’”
好家伙,取得兵法和秘笈的唯一方法,居然是同时拥有刀和剑。一咔嚓下去,这不兵法和武功秘籍必然都给一个人得到了嘛……噗,蓉儿老师,你神机妙算,英明一世,最后差点造出一个武功盖世的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