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每周影评:第二十六期】《1917》
老边饺子 2020-04-14

一、基本信息

【电影名称】:1917(中文)/ 1917(英文)

【简介】:一战,人类近代史上死亡量第二多的战役;两位英国士兵需要穿过危机四伏的前线战场,送达一封至关重要的情报信;上千人的命运就悬于此线。

【类型】:战争 / 剧情

【豆瓣评分】8.5 / 10

【片长】:119分钟

(配图及部分信息来源:豆瓣


二、个人评分:(综合推荐指数:9.2/10)

1. 画面:9.3(没有什么华丽的科幻,没有什么壮观的场面,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荒凉惨淡但不失危机的战场。尽管几乎没有什么需要电脑完成的特效;但是,对于布景以及打光的效果都拿捏得极为到位,不仅仅给观众以不亚于大片的视觉冲击,同时还呈现出来了最为贴近现实的效果。)

2. 音乐:9.1(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自然是不必多说些什么了。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两段配乐:其一是在林中的那首故乡的小曲“我只要回到家乡”,虽然只是没有任何伴奏的清唱,但也体现出了士兵们对归乡的渴望;其二则是影片结尾男主在战壕边上的一段奔跑,那段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真的是震撼人心!)

3. 剧情:9.0(剧情真的是非常简单:士兵送信,和《拯救大兵瑞恩》一样描述的是一个简单直白但是却至关重要的任务。直观的剧情通过一镜到底的方式很好地以极强的代入感呈现给了观众,但是单线的剧情也少了许多铺垫波折反转所能带给人的紧张与惊艳。)

4. 演员演技:9.3(一镜到底,绝对地考验着主角的演技——数十分钟连续不断、零容错率、很可能不带任何电脑特效的演出是极其富有挑战性的;更不用说在充满泥浆、污秽、甚至水淹的“战场”上奔波是多么地辛苦了。男主的演技可谓非常了得,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在最一开始左手被铁丝网划破之后,他继续匍匐攀爬的时候都是尽量用左手的指尖着地,而后续的行程之中也是在尽量避免使用左手。)


三、个人感受:

1.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极限的镜头

“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赌博!”

一镜到底”这个拍摄手法在整个人类影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存在,主要原因就是那稍有不留意就会“功亏一篑”的拍摄难度。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一个镜头从头拍摄到尾,那么整部电影自然而然只能跟随着一个视角讲述一个单线的剧情;这样的话,不仅仅无法做到时间上的倒叙插叙等,还会舍弃对其他角色视角的描写以及如蒙太奇这种传统剪辑的手法——如果技术不够的话,最后只能制作出一部莫名其妙“流水账”的“纪录片”。

正因如此,本片选择了一个很简单的剧情线:“跟随着男主的脚步,跨越战场,送一封信”。但是在这段单线的旅程中,还融入了许多的危机与变故:队友的死亡、敌人的狙击、废城中幸存母女的遭遇等等···。这些多样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体剧情逻辑简单但内容丰富,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出了“一镜到底”的优势。

虽然《1971》全片并不是完全一个镜头顺承而下,也并非一口气不间断地拍摄而成;但就最终影片的效果而言,当之无愧已经达到了奥斯卡最佳摄影的水平。


2. 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壮丽的战场

“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方法——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本作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真实残酷的战场:其残酷不是通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血腥景象描绘出来,而是使用了一个“荒凉破败宛如末世”的绝望场景以展现给观众。

长达一小时的镜头一气呵成地拍摄下来,可想而知这场面与布景一定是花费了相当的心血与财力。也正因如此,《1917》能够打败“没有一秒不是特效”的《复仇者联盟4》,成功夺得奥斯卡视效金奖。


3. 奥斯卡最佳混音奖:真实的战歌

我···是不是要死了?

“···是的。”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为真实且平凡的战场——没有什么上千人混战的大场面、没有什么长枪大炮的相互扫射、没有什么英雄角色为众人带来拯救;只有一个布满弹坑和尸骸的荒野、一段无止境无盼望的战争,以及一个在其中穿行的普通人。

跟随着镜头及主角的脚步,观众们行走于不同的场景之间,而每个场景那独有的自然声音、搭配上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以及人物本身所发出的喘息及话语声,合成了一段真实无比的混音效果,一段属于残酷战场的战歌。


四、总结:

“一镜到底”的独特拍摄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了发生在真实残酷的战场上的一段简单但不平凡的故事。

推荐文章
评论(1)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