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只要提起诗人,大家脑海中最先出现的就是他们了。
谁没有在课本上为他们的肖像画增添过几分色彩呀~咳咳……
古往今来的大牛也都喜欢把他们放在一起评价,例如: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
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不仅喜欢把他们放在一起夸,还从两人的互动中脑补出了各种各样的深情厚谊!
一个《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另一个就《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都惹得闻一多先生直言:“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
也是哪个惊天鬼才,受到这样一段笃厚真挚友谊的启发,竟然设计出了一只惊天地泣鬼神的帆布袋——李白·杜甫CP帆布包
帆布袋蓝白设计,分别用了诗人的字“太白”和“子美”,辅以两位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整个包可谓集极简、古典、时尚、个性于一体。
不知为啥,磕了这对CP竟然看什么都很甜,连两人的字都如此相(配)得益彰。
子美,太白
(你很美,不,还是你美)
(你太白,不,还是你白)
(手动狗头)
呸,上头了……
小秘书找到了这位惊天鬼才设计师,他是这样说的:
看了《庆余年》的朋友们都知道,男主角范闲在剧中凭借背诵了杜甫的《登高》而扬名京都,这首《登高》也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诗”的盛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晚年写此诗,虽是病弱之躯,却更显精神之坚韧。
另一位大诗人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唐玄宗时代,成名比杜甫要更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正是李白的骄傲与不羁。李白在长安得以扬名天下,长安也是他一生萦念难以释怀的地方。
盛唐的长安,给了无数人实现“理想”的“机遇”,却也给人无限失望和创伤。这种失望,在杜甫的身上体现得更为强烈。杜甫把李白尊为师长,称他是“太白星”、“饮中仙”,并深受他的影响与启发。
公元744年,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在汴州与杜甫相遇了。那一年,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在高适等一众友人的簇拥下,过陈留,至商丘,纵马狩猎,痛饮高歌,真可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李白的长安被杜甫听进了心里,他却体会到了截然不同的长安城。李白能够结交达官显贵,杜甫却根本无门得见。同李白一样,他也渴望成功,渴望荣誉,渴望富贵,但他得到的只是失败、屈辱和贫穷。在这苦难的生命中途,他终于看清了大唐荣华的外表下业已腐朽的结构。
在我们的印象中,常常觉得李白是轻狂的少年人,而杜甫是深沉的中年人,但其实李白成名在杜甫之前,年龄也大了他十一岁,或许就是二人不同诗风的缘故吧。
“诗仙”李白,代表着盛唐的恢弘气象,他一身豪侠之气、游仙梦想;而“诗史”杜甫的笔下,更多的是大唐的衰落与颓败,他见到了太多的污泥与疮疤,把他身上曾有的少年壮游的热情全都消磨殆尽。
如余秋雨先生所写:“就在李白、杜甫别离的整整十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那时,李白已经五十四岁,杜甫四十三岁。他们和唐代,都青春不再。”
厚重的历史使得鬼才设计师心中激荡不已,灵感迸发,于是李白·杜甫CP帆布包就诞生了。
别说他,小秘书也想说:
这是什么神仙CP啊,太好磕了!
这是什么神仙帆布袋啊,太好康了!
小可爱们入手了吗?
如果出游途中偶遇同款,别忘了交换一个会意的眼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