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以“达标与等级”为核心的分层评价模式
乐清市大荆中学
一、项目概况
1、项目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们都知道现行的高中学业评价方式存在着一些明显缺陷,而且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正在扩大,现行普通高中评价方式的主要不足表现在:一是过于偏重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过于轻视其他方面;二是过于强调名次和横向竞争,而过于轻视学生的纵向成长。正是这种评价方式,驱使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陷入了“剧场效应”式的恶性竞争中,现行评价方式与评价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高中学校异化为竞争机器而非教育场所。许多人对现在的教育进行了反思,并积极地进行了各种“教改”,不过其核心多为实施“精准教学”、“精细管理”、“高端引领”等,很少从评价制度角度去改变教学,其用意仍然是通过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在升学成绩和各类评比上超越同层次的其他学校、并最终达到保持优势的目标。现在的这些所谓的“教改”应该不是真正的教育进步,这种努力的主观动机是不值得称赞的,学校并不是真正关心学生是否合理发展,他们更关心学校在当地的名次地位是否提升了,学校的这种想法也可以理解,但对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充满了疑问。可以说,这一现象的产生客观根源在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被传统评价绑架了多年而没能自拔,我们要对教育评价进行反思与改进才是当务之急。
评价最大的作用在于帮助被评价对象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明白自己是什么、该怎么做。有人的地方就有评价,评价是非常多元的,那个影响最深刻的评价并不确定是来自谁。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中的评价来源也是及其丰富多彩的,任何一种评价都可能产生深刻影响,这种评价并不一定是来自学校官方,虽然学校代表的是权威评价。如果学校用权势推广自己的单一评价制度而遏制其它评价产生的时间和空间,其破坏力不言而喻。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但是当政策落实到基层时,考试分数被解读成为是最大的“素质”,进而异化为“唯一”的评价指标。
作为基层的普通高中、且位于基础教育最终出口的高中,能不能“从自己做起”来尝试摆脱这种困境呢?既不与主流“成绩评价法”相背,又不会遏制多元评价的发生?评价改革要在夹缝中谋发展,这就是我校尝试以“达标与等级”为核心的分层评价模式的由来。
我们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包括在校期间,不断获得与实际相符的评价至关重要,既不能滥奖也不宜无端压制,有什么表现就该得什么评价,适度鼓励,适当约束。现行的评价方式很难做到奖罚恰当,往往只突出奖励评价部分考试成绩优秀的尖子生,所以,我校创造性地提出了“达标”评价制度和分层“等级”评价制度,针对不同水准、不同情况的学生,来实现更客观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实际状况,更能进行人生规划和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最终实现学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客观依据是考试成绩这一点是不会动摇的,兼顾体育健康数据和日常行为的表现、其它优势方面的表现,这符合国家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时代的需要,也可理解成为这就是一种更具实践操作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一种符合学校定位的、合理的评价方案,确立新的学校评价制度。重点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特色的学生都能得到肯定与诊断,即给学生以适当的压力来达到现代社会最基本标准、激励学生在原有水平层次上看到自己的进步目标与成长空间,减少学生心理焦虑的发生、最终使学生产生更强的内驱力,从而取得教育实效的提高,帮助学生实现更大更健康的成长收获。
3、评价改革的主要抓手。
“达标”评价制度。我校生源较为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大,多数学生处于低分数段(撇开考试成绩,所有学校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实际上都很大),部分基础薄弱、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在没有有效督促下很难顺利到达较高的学业水准,甚至可能达不到毕业要求。基于这种现实,无论是文化成绩还是思想表现,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即“达标”制度。所谓“达标”,是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要求学生必须达到高中生的最低要求,不达标就要采取措施补救。学校确定了几个要重点抓的关键考核点:即以“作业考试化”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当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基本完成,具体要求学生作业分值必须达到预设达标线;以“德育分”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达到文明规范;以晨练、跑操、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来考察学生体育训练是否达标;以社团活动内部的活跃度来考察正当情趣的成长度;以“自主管理小组”的入岗度来考核社交和领导能力的达成度;以“值日值班”的严格度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度;以“每日一展”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以“小组合作”的业绩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样,通过保障学生在主要方面的达标来实现大荆中学“崇德、启智、尚美、求新”的校训目标,学校用态度鲜明的评价制度来约束懒散、懈怠、放任,让学生明确发力的方向、充实生命的质量,期待他们最终能成为高中教育的合格品、社会的合格公民。学校各职能部门把学生的表现汇总给学校评价室,由评价室依据考核频次,分日、周、月、学期、学年公布结果,对不达标学生组织力量进行及时纠正。
“等级”评价制度。当前高考录取以分数高低和名次先后为准,所谓“多考一分,干掉千人”,分数高人家1分,很可能他被录取了而另外一个人却够不到投档线不能被录取,是0与1的天壤差别,这是我国高校优质资源有限的无奈结局。但是,多考1分的那个学生的水准真比低1分那个学生优秀一截吗?这显然是否定的,分数与名次是线性的,而人群差异不是线性的。分数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生差距的,如果分数差一大截的话,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确实有一个级别的差异。所以,兼顾小分差和大分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等级制度比单纯线性分值制度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现在的高中学校对学生往往都有一个过高的期望值,即“期上而取乎中,期中而取乎下”,总是通过排名来鞭策学生不断努力来往上爬,殊不知,你的名次上来了,原来在前面的那个人名次就下来了,从系统论来看,这种追求名次是一种毫无疑义的零和游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去争取名次进步显得是多么荒唐,况且学生极限能力是有限的,许多排名对其来说就算其穷尽一生也不可能达到。相比之下追求实际水平的层次越级提升就科学合理多了,学生不必在乎一时一次的一分分的成绩,分数高一点也好少一点也好,依旧是在同一层次,不易产生恶性竞争和心理焦虑,随着进步的不断积累层次跨越在悄然中实现了,对不同水准的学生给出准确的稳定的层次定位比变化不定的名次和增值进步更有实际意义。这个等级划分不是依据学生群体的百分比例,而是根据项目(科目)的实际水准,依据不同难度的测试,测定出学生的各自水平层次,予以公布等级,即优良中差,对应ABCD。一般来说,能维持A等的学生与B、C、D的升学目标定位是不同的,学校的应对措施也是不同的,学生的短期目标不是要考多少分数,而是看看能不能提升一个层次,目标更清晰,行动更有力,提高的是真实的水平与能力,而不是应试而已。对任何一方面是A级的学生和级别实现跨越的学生要给予各种形式的激励,让学生更有热情参与到自身的进步发展中去,人有时不缺潜力,缺的是没有激励的机制,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发展成为真正的人才。学校主要认定的等级包括文化课等级分ABCDE五级,其它能力只评表现优秀的AB两级,文化有单科等级与综合等级,A等对应一段线水准,B等对应公办本科,C等对应民办本科,D等对应专科,E等为不上线水准;管理能力等级,A为学生自主管理工作杰出工作人员,B为活跃人员;才艺能力,荆中大舞台太表现高水准或单项获市级奖为A和B;突出事迹AB;单项能力AB;其它AB。这些杰出表现的学生在学校走廊上的杰出学生图文栏中长时间展出并予以“向阳花基金会”物质奖励,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减少横向竞争意识、不纠结于分数与名次,树立纵向发展概念,做成最好的自己。
二、研究成果
1、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达标”评价法
结合我校“创办一所质量低进高出的山区示范高中”的办学目标和实施“适学”教育的教育理念,我校的评价制度也要与学校“适学体系”的内涵相适应,即与“学生薄弱的基础相适应、与保障学生快速进步的要求相适应、与积极促进学生个性才华发展相适应”,也是实践校“崇德、启智、尚美、求新”的校训,我校确定“行为文明、刻苦励志、责任担当、勤奋学习、强身健体、科学审美、自主管理、”等“8个模块24个观测点”的指标体系(见表1)。
注:每个纬度给学生基础分72分,出现不合规的给予1次扣分1分,低于60分的公开批评,并组织力量整改。发现学生表现特别突出的经评定给予加分1分。每一纬度单项分9分,加上1分奖励分,满分共10分。
每一个观测点由相关主评单位(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或学校值班人员、职能处室等)进行日常检查或策划若干个可检查评比的活动,提前公示,活动结束后,进行检查评比,评比后按规定给予加分和减分,每周小考核1次,每月大考核1次。
“综合素质达标评价雷达图”的评价指标包括“文明用语、排队文明、讲究卫生、励志口号、跑操整齐、用餐不剩、考试及格、值班认真、自己洗衣、从不作弊、自修无声、主动求教、跑步足量、运动有术、认真护眼、社团活动、风采展示、整洁大方、参与管理、服从管理、自我规划、小组互助、不降等级、兑现目标”,根据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具体化24个指标来考察学生的达成程度。
“综合素质达标评价雷达图”直观呈现学生的发展状况 (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