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学校——一个国家的根本
tomnews 2019-03-13

学校,这个起源于民国的名称是现在所有国家和所有领导人都极为重视的组织机构。其主要存在的意义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得教育活动,学校受社会需求影响,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那么学校就是承载这一特殊使命的组织。

学校虽然是起源于民国的名称,但是与学校相类似场所早已存在。早在夏商时期便有“庠、序”这种学校名称,而在两千多年前的齐国稷下学宫引发的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便是学校定义的历史由来。

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的诸多变化不仅带来不断涌现的机遇,更加带来了大量的矛盾。于是普遍贵族化教育的学校向大众化改进,同时也向着专业化、平等化、福利化前进,由国家来承担负担是欧洲各国率先开始现代教育改革的开始,同时也是现在欧美拥有大部分国际顶尖学校和学者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校却要推迟至1862年清朝设立的同文馆,而现代学制更是推迟至1904年配批准,在那时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有统一章程的现代教育。那时清朝的孱弱早已积重难返,丧失大量领土、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即便是想要奋起追赶也无济于事,于是才会有了一批又一批的官派留洋幼童的故事。

但是现在看来欧美校园真的远超其他国家的学校么?18岁之前的教育都是义务教育。这一情况普遍存在与欧美各国,而且尊重学生个性和较为自主与轻松的学习环境都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但是现实就是法国小学生数学是全欧最差,大部分美国人甚至认不出美国在哪里等等等,都是现实存在的。并且在欧美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们,他们更愿意将他们的孩子送去贵族学校,睡硬板床、粗茶淡饭、严格的训练这些都与欧美的平民们能接受的教育完全相反,但那些贵族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却更为优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设立了数十万所学校,培养出无法计量的学生数量。同时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特质使得人才涌现成为现实,但是中国教育和学校并不是没有问题。中学甚至是大学毕业的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缺少社会经验甚至是缺乏生活常识,成为一个只会死读书的机器以及光有知识缺乏伦理道德等都是我们学校和教育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