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过]
隔了很久没回的家,住了一年或是几年的宿舍,都有种无法言语的安全感。很久不回属于自己的空间,后来回来了,不想做其他事,只是呆呆地望着自己的一方小小的天地。哦,原来这才是属于我的,属于我的书桌,我的床,我的装饰物。什么也没变,除了多了一层厚厚的灰。回来的第一晚,必定是睡得安稳的,没有皱眉头。
但如果没有离开,也就很难体会到它的好,很难想起它曾安抚过我的心灵。
距离,还是让这样的回忆美化了。
也好,也好。
[生日]
每年的生日,从来都只是与吃有关,与玩无关。那些很High的人,在我的生日聚会上总会变得很收敛,连吃个蛋糕也会很安静地吃完,其斯文程度真是让我折舌。
初中有次不想过生日,想和平常一样,结果让一个朋友尴尬得很。于是后来想,要是不想过,就干脆无声无息地消失吧。
[丁卯年正月大初日]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过得有些难过呢?总之,不那么快乐。
这几年的除夕,总会发生一些不愉快。
这几年的除夕,总会只有我一人玩焰火,然后许下很多很多的愿望。
这几年的除夕,总是只有我一个人守到新年的零点,然后把爸爸叫醒放鞭炮。
这几年的除夕,新年的零点时分总会躲在被子里狠狠地哭泣,好象,被谁欺负了一样。
就算是这样的除夕,还能过上几个?
[苦水]
想必我以前说过很多苦水,所以惹得一些朋友的无可奈何。某某对我说,白教导你了。某某说,你怎么还是这样?
幸好,现在不会了。
在家里听到的苦水是最多的,似乎我是个很好的听众。一开始会说很多劝慰之类的,后来索性不怎么说了,只偶尔说几句。倒不是因为烦了、厌了,只是有时候诉苦水人的目的只不过是想找个人倾听而已,好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孤单的,并不是没人懂的。
[花心]
似乎熟悉一点的人都知道我喜欢花。
与花很有缘,我只能这样说。
养花的历史从小学到现在,从未间断。然而技术一直没什么长进,死伤无数。朋友偶尔开玩笑,劝我不要再残害生灵了。有时候也会中咒似的把种地好好的花放回自然。
以前喜欢就想摘,后来受丹宝的影响,尊重花的生命,不摘了。美丽,静静地看着就好。愿意放在手心的,不一定是喜欢,甚至是爱。
在把花和人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些残忍。如果我是花,被人剥夺原本养分足够的土壤、自在的空气和阳光,放置于一个小小的盆里,还要祈祷主人好心且记性好,会怎样?定会暗淡、娇弱,不再那么快乐吧。同样是生命,为何就要卑屈一等?
[下雨天]
喜欢下雨的日子是和她玩得最快乐的那段日子。会陪她淋雨,陪她站在水塔下感受水的冲击,也会在没有带伞下暴雨的时候,慢慢地从学校走回家。
后来,是怎么不喜欢下雨了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雨声特别敏感了呢?
高二的夏天,每天早上五点多总会被楼顶上水声弄醒,总会听上很久来判断是不是雨声。
那段时间总是瞌睡。
[是谁]
你认识我,但或许不知道我是谁。
如果我换了一个面孔,兴许你会说,我不是那个谁。
如果你真了解我,就算我换了N个面孔,你也还是会知道,我就是那个谁。
[诉尽心中情]
对一个完全陌生或是并不怎么熟悉的人说心情是一种怎样的境况呢?
写的每篇日志,更新的每个说说,有多少人会认真去看,又有几个会理解确切呢?
诉尽了心中情,或许一直没有听众。
但说给自己听的时候,以上思虑就没有了。
自己是自己最忠实的听众。
[盛世边缘]
“当你认识什么叫自由,便一定已经失去了它。”
当你经历过盛世,经历过失去盛世,你便知道什么叫盛世。
但活在其中时呢?是最不懂得的吧。
很多美好的事大致这样。
是否总要到了盛世边缘了才感叹盛世呢?
[还可以]
这三个字,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了。
东西好吃吗?——恩,还可以。
过得好吗?——恩,还可以。
家里好玩吗?——恩,还可以。
某人人好吗?——恩,还可以。
生活忙吗?——恩,还可以。
这件物品怎样?——恩,还可以。
还可以,是什么意思呢?
[为他们好]
都有过吧,因为一句“为你好”而被干涉生活。
很多时候,我都相信说这句话的人当时是出于真心的。至于后来事情为什么变得很狰狞呢,我想,大概是太盲目了,不懂得把握分寸吧。
渴望别人的关心,却反感于过分关心,以为正确的关心。
爱是有尺度的,不能泛滥。
[“有雨,关窗”]
“本来没有所谓快或不快,不过是我们把各种情绪不断反复演出,有时演得流畅,有时却演得笨拙,那也只因为我们不习惯。雨再大,便关窗,单纯若此。”
[谈恋爱]
“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好象,是真的如此。
[梦中见]
再见。拜拜。
到时见。老地方见。
以上均不一定再相见。
最好说句“梦中见”。
永生无法相见的,说过再也不见的,难于见面的,每天见面的,均可在梦中相见,不限时间地点。
这样,真好。
[读信]
写过很多信,也收到过很多信。每每收到信的时候都很开心,不管里面写了多么悲伤的句子,包含了一颗多么无助的心。总觉得,能把自己的不开心写给另一个人看的人,是不至于绝望的。因为写信给别人本身就寄托了他的期望。
现在很少人写信了,电子邮件也懒得发了。
后来,写信给自己,写了好几封,却一直没有寄。
[两面]
看到的和体会到的总是有很大差异。
那物品看上去很好。某某看起来很不错。某某看起来很幸福。那个人看起来很阴险。这个看起来不难学。……
实际上那物品只好看不中用,某某不过是伪装,某某习惯把悲伤收藏起来,那个人本来是个很善良的人,这个其实很难学,技巧很难掌握……
[人间有情]
“现实里每个人可以更加专注于个人的衰荣,‘我’,永远在人世间排头。”
“关于感情种种瓜葛,前因后果,本来就只有自己一个人最心知肚明。”
[他我]
一副躯体,却有多种性格特征。
在不同的人面前,像是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故事。
是他吗?不,那是我。
[灰色]
很奇怪,影视里的故事结局一般是圆满的,幸福的;而小说里的故事结局要凄惨、残缺,才比较令人深刻。
好象没有那么多的文字去写快乐。我很快乐,恩,没了。
可是,写悲伤的时候却怎么也写不完,好象在写的过程中,悲伤本身就在延续。
是谁说,幸福只有一种,不幸却有很多种?
其实都有很多种,只是感官对悲伤比较敏感。
“我们的味蕾只要食物中有两百分之一是甜味,就能尝出它来;我们也可以品尝四百分之一的咸味,十三万分之一的酸味,但只要有两百万分之一的苦味,我们就会知道。”(引自《感官之旅》)
[记事薄]
写日志的日记本,写语录的摘抄本,写心情的随身本,写事件的记录本,写资料的笔记本。
除了写过,认真翻阅过的想必是比较重要的了。
每一次的翻阅,都有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感触?是否有新的见解?
PS:以上小标题均出自于林夕的《曾经》。
曾经并不一定美好,曾经并不一定痛苦。
“可待成追忆的当时,都是我们的亲生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