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过节吃惯了大鱼大肉,是不是有些想念家中虽平淡但百吃不厌的家常饭了,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是永远是记忆中的味道。或许你会说没有时间回家吃饭,没关系,来司徒小镇六尺巷大排档,山西特色美食百种不重样,饭是家常饭,每一种都会让你感觉家的温暖就在身旁。
本地人都知道我们晋城有一绝---“老三样“。 晋东南流行汤菜,晋城十大碗,高平十大碗,阳城十大碗等等,晋城老三样是从十大碗里凝练出来的,毕竟吃个家常饭不用那么老多,老三样里面有糖醋溜丸,木耳圪贝和过油肉。
过油肉是山西的名菜,但各地都有区别。晋城的过油肉是带汤的,配上一碗米饭,就是著名的过油肉大米。五花肉挂糊,油炸,所谓过油肉。沥油后配以蒜薹、西红柿、木耳翻炒,加汤勾芡齐活。过油肉大米一般来说就是一顿餐,干稀搭配得非常合适,中餐里的快餐没见过如此简约、恰当的。“来碗白米饭,要盘过油肉,配上葱椒蒜,越吃越喜欢。“
糖醋溜丸这是一道咸中带甜的菜,以甜味偏重,非常的利口。一个个丸子被浓浓的、红色的汤汁包裹,只看颜色就让人垂涎三尺。丸子是鲜炸肉丸,外焦里嫩,吃起来脆脆的,满口芳香,汤汁酸甜可口,吃完后仍让人回味无穷。这道菜据说吃了能开胃,所以很受大家的喜欢。
最奇怪的就是木耳圪贝,倒是有点木耳,啥是圪贝?用筷子捞上一些半透明的、类似凉粉一类的淀粉类制品,其色泽洁白清亮,柔软利口,汤味清香。 木耳圪贝是晋城有上百年历史的地方名吃,是“晋城十大碗”宴席中的头道菜,因制法特殊在当地广为流传。
小的时候,姥姥总会变着花样给我做各种美食,让平日里不是大米就是面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让我这个小吃货幸福感爆棚。那么下面这几样,是否也会让你回想起儿时的味道呢?
卷白馍是山西晋城市有名的风味小吃,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家家必吃卷白膜。卷白馍,顾名思义,就是在馍里面卷上上百种菜,一般家里常用粉条、绿豆芽、菠菜、胡萝卜、木耳等。这里的馍不是白白的馒头,而是在油锅里摊的面饼,稍稍有些劲道的那种。吃卷白馍时,最好喝的是米汤。白豆米汤好,绿豆米汤更好。
李圪抓,是晋东南的方言的译音,是一种小吃。从前,有一位姓李的牧羊人,他非常喜欢吃羊肉包子。可食多生厌,突发奇想,借来邻家煎饼鏊子,想把包子用油煎一下,可包子皮太厚,他就在手上抹了油,把包子皮拽薄,这样做出后油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李圪抓有素包和肉包两种:肉包馅料以羊肉、粉条、韭菜为主,素包馅料以鸡蛋、粉条、韭菜为主,外加佐料,秘而不宣。最地道的李圪抓做成后,皮薄如纸而不烂,馅香味美而不腻,外观滑溜溜,吃起来软绵绵,口感悠长。
油角,是山西传统小吃,色泽金黄,豆馅酥甜可口,菜馅鲜香脆嫩。据传唐代时有位将军远征,其妻身怀有孕。将军征战得胜而归,其妻用家乡的特产黍米面,炸成油糊角犒劳丈夫,将军食后赞不绝口。即日其妻分娩,得一男一女,将军大喜,命军厨做油糊角犒劳三军。有趣的是油糊角里分别包上了红豆馅和胡萝卜馅,红豆馅表示生男,胡萝卜馅表示生女。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将军,就用做油糊角作为生儿育女的吉祥物。如今黍米面已被面粉代替,菜馅中有鸡蛋、豆腐、粉丝、粉皮、韭菜、芝麻、萝卜等多种。
大同烧麦,山西传统小吃,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据说正德皇帝到大同看中饭铺的李凤姐,曾经在此过夜,一夜皇后"梅龙镇"等闹剧,据说不必考证,但大同烧麦闻名四海是当之无愧的。
看过了这么多美味又熟悉的小吃,脑海里是不是已经开始怀念姥姥做的饭呢?虽然身处远方,但司徒小镇会帮你回味家中的味道,饭是家常饭,懂得的人自然懂。司徒小镇一定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