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论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xxy-fansclub 2017-05-1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自文艺几十年。上世纪80年代琼瑶缠绵悱恻的句式风靡一时,少男少女们爱煞了男女主角的白衣翩翩,因他们纯真忧伤,替他们为爱痴狂;90年代,新生的白领一族对亦舒患了集体癔症,恨不得如她描写的人物那样,日日穿着白衬衫卡其裤平底鞋,拿着香槟当水喝;到了21世纪,岩井俊二一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艺术照“模版”,青青麦田、悠悠蓝天、白色衣衫,以及模糊了悲伤的大柔光。

    如今,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我们与世界接触的方式,也为文艺腔的发展开辟了桃花源,使其气象一新,流变甚多。文艺腔们首先中了黑色海藻般的长发的蛊,听《爱尔兰画眉》和帕格尼尼,捧着手工磨制的咖啡仰望四十五度角的天空。这份情怀也一发不可收拾地入侵了各大领域,连“儿童圣地”动画片也不例外。美盛文化推出的《鞋子也疯狂》中,就有一位“文艺之毒”深入骨髓的角色——小忧。


    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文艺青年”虽有着各自的脾性,但多少也有着相通的特点。

    第一,多少是爱自由的。尤其珍视“消极自由”,即没有受到别人干涉或没有受到人为束缚。他们未必有改天换地的志向,但拼尽全力维护着自己内心的一亩三分地,只求不受他人影响。通俗地说,就是脸上写着“生人勿近”的自我坚守和沉浸于内心世界的消极自由。


    第二,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珍视个人财产,强调个人利益,重视个人独立。当然这份“个人主义”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互通的,简而言之就是不麻烦不打扰,我不吵闹你也安静好不好。


    第三,依然的浪漫主义情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文艺青年自然不例外。他们喜爱美好的事物,只是多了些许神经质和忧郁。比起光鲜的外表更愿直视内里的哀伤,比起欢喜的世俗更好注脚心底的悲凉。


    “文艺青年”是什么,也许代表着一种性格特征、一类行为方式,或者在更多人看来,只是一个标签。被打上这种标签的人,可能有着一丝不安,可能遭受普罗大众的白眼,可能蜷缩在内心世界的角落败北于现实的纠缠。

    “凡是不能持冷静的客观的态度的人,毛病都在把'我'看得太大。因此应该让'我'跳到圈子以外,不当作世界里有'我'而去看世界。这是文艺的观世法。这种超世观世的态度对于我是一种救星,它帮助我忘却许多痛苦,容耐许多人所不能容耐的人和事,并且给过我许多生命力,使我勤勤恳恳地做人”。

    “文艺青年”不是理想中的空中楼阁,也不是象牙塔里的避世之所,他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内心的一份成全。一个“文艺青年”,需要避世的热烈也需要入世的冷静,需要浪漫的想像也需要现实的严谨。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