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尘归尘土归土,探访雍正四爷最后的归处——清西陵
璞家儿 2016-12-23

大概是因为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以各种宫廷戏大多以清朝为背景。

寻一晴朗周末,前往河北保定的清西陵,拜访一下这位火了很久的四爷。

穿越剧中的四爷,《甄嬛传》中的四郎,这样一位清宫戏里的风云人物,璞家儿忍不住去探访了四爷一趟。 

✍ 1   

清朝统治中国一共267年,共10个皇帝。

除了宣统溥仪没有建陵墓外,9个皇帝分别葬在清东陵(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和清西陵(雍正、嘉庆、道光、光绪)。

清西陵的泰陵,就是雍正皇帝胤禛的最后归宿。

✍ 2    

雍正本应葬在清东陵的,但是选择墓址的时候因“穴中之土带砂石”而废掉了,所以清西陵由此而建,雍正的泰陵就是清西陵中最早的陵墓,也由此之后皇帝们开始分清东陵和清西陵而葬。

✍ 3

泰陵最为壮观的就是三架石牌坊,也是清西陵的代表建筑。

三架石牌坊和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式的格局,全国仅有这一处,大红门是泰陵的总门户。

三架石坊规制完全一致,都是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榫卯结构而建,石牌坊上刻着的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近距离欣赏,不得不让人感叹百年前工匠们的巧夺天工。

✍ 4

圣德神功碑楼,俗称大碑楼,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都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据说只有在位时寸土未失的皇帝才可以建大碑楼,清朝末期各种割地赔款的皇帝们都没有资格建大碑楼。

雍正的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距今也两百多年了,当时花费白银十三万一千五百两,可见即使是清朝最节俭的皇帝,为自己的陵寝花费起来也是不一般的。

✍ 5

走过碑楼,就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桥梁中最长的,长107米,宽21米,栏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

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

像这样巨大而完美的石桥在中国是不多见的。

因为清西陵游客相对较少,所以可以在桥上慢慢走慢慢看。

✍ 6     

走下七孔桥,可见在神路的两侧对称排列着的雕刻精美的石望柱、石狮、石象、石马、武将、文臣等五对石像生。

雍正本来是没有设立石像生的,是他的儿子乾隆登基后,才设立的石像生。

虽然乾隆要建石像生曾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但是胳膊怎么拧的过大腿呢,在1748年乾隆还是在泰陵设立了这五对石像生。


✍ 7

穿过龙凤门,就看到了神道碑亭,又称小碑楼。

小碑楼是放置雍正谥号碑的,形式与大碑楼相仿,规模就缩减了二分之一左右。内竖一通石碑,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写着雍正皇帝的庙号、谥号、徽号。


✍ 8

 隆恩门是陵区前后两大部分的分界和门户,其中的隆恩殿是泰陵的主体建筑之一是陵寝祭祀时的主要场所。

在隆恩殿后还有方城、明楼,由于此次清西陵整个陵区在修缮,所以未能进入,留有遗憾。


✍ 9

泰陵从建造开始,雍正就下令在清西陵多多移植松柏,而雍正之后的的每一位皇帝也都对陵寝进行了树木的不断移植和栽种。

一百年前,1915年崇陵竣工时,这里已经有松柏20万余株,目前陵区树木已达40万余株,这跟陵区周围的村民不断守林护林密不可分。

清西陵周围的村民祖上都曾是守陵人,他们世代居住于此。

随着时代变迁,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已经成为了这里的导游,与他们同游,听他们讲述不一样的皇陵,别有一番趣味。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