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从中医护肤史说起,中药面膜好在哪里



我国自古以来的美容秘诀就是采取外敷内服中药本草,从而达到滋阴养颜的神奇功效。如今很多人对中药面膜了解片面,所以今天这篇文章重点教大家识别中药面膜,中药面膜好在哪里?到底值不值得购买?


中药面膜是什么面膜?


中药面膜顾名思义就是以中医的理论作为指导,把中药的粉末或者提取物,再融入到恰当成膜物质混合制成的敷面涂料。(这里讲的中药是根据中医药方,遵循中医配伍原则,研制出来的护肤产品,并非市面上那些随意添加几味中草药提取成分,就虚称中药护肤。)我们听到的中药面膜就是在中医外治法里其中一种,关于中药面膜在《本草纲目》、《新唐山》里面都有记载。

 

在明清时代,最流行的就是“玉容散”,在《医宗金鉴》中记载了其配方,是将绿豆粉与白牵牛、白僵蚕、白莲蕊等“共研末,每用少许放手心内,用手调浓,搽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日用二次。(卷六十三)”这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水洗面膜!



在唐朝,杨贵妃可谓美容届的代表。肌若凝脂、万宠一身少不了面膜的功劳,御医专门为其调配美容方,珍珠混合多种药材研制面膜,制成膏状敷在脸上,有效祛斑、美白、祛除皱纹,让肌肤白里透红。因此,她也名正言顺的当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中药面膜的主要功效


1. 面膜本身就有清洁、护理、保湿作用,中药面膜也不例外。


2. 中药面膜通过外敷脸部使得脸部皮肤受到药物作用,对脸部丰富的经络都起到整体调节作用,有着排毒生肌、促进皮脂排泄、有效地排除皮肤的毒素、修复受损肌肤、滋润美白,起到一个功能性的作用。

 

特别要说明的是中药面膜安全性比较高,比起化学合成原料的面膜,副作用较少,也很适合作为化妆品的添加剂。

 


中药面膜的作用机理


封包作用

当面膜敷在脸上时,相当于治疗皮肤病封包。通过封包,皮肤和外界接触以后,可以有效的防止汗液蒸发,使得面部皮肤能够保持充分的水分和营养,提高皮肤的弹性和活力。


同时使得中药面膜里的中草药成分可以渗出和吸收。最终能促进上皮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疏通脉络、活血化淤等作用。


吸水作用

增加皮肤角质层内外浓度差,从而提高角质层吸收能力。


黏附作用

当面膜揭去时,皮肤上的一些脏东西也会随面膜一块粘除,使得皮肤毛囊通畅。相当于清洁一次脸部,甚至可以避免丘疹、脓疱、囊肿的形成。

 


中药面膜的适应症


中药面膜的中药成分大多数的作用为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养血润肤等。但是在选择中药面膜时,根据病症和皮肤需求会有不同的配方。

 

黄褐斑

黄褐斑是非常难治的一种皮肤病,需要配合中药内服调理。常用配药:玉容散、白芷根、七白散、八百散等。玉容散和八百散对于治疗黄褐斑、祛斑都有一些作用。

 

面部皮炎

中药面膜目前主要治疗面部皮炎,包括化妆品皮炎、极速依赖性皮炎或者是痤疮、黑变病还有一些扁平疣都可以。通常常用药可以用:连翘、忍冬、三七、桑叶、牡丹皮、还有芦荟等有着清热凉血作用的中药。


痤疮

主要会选择一些清热解毒、燥湿、凉血等功效的中药来做成药粉,把它加入到面膜粉里。常用配药有黄连、黑灵芝、仙鹤草、土茯苓等。

 

中药面膜在治疗痤疮方面的效果是较为显著的,青春痘就是属于痤疮的一种。对于长期被痤疮困扰的朋友,不妨可以试一试中药面膜。

 


天地慈祛痘中草药面膜


天地慈沿用古代宫廷秘方治痘,经由47年临床试验以及反复配方修正,通过数万例客户有效验证,能够有效治疗七大类痘痘。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高纯度萃取草本精华,将传统的中草药浓缩提纯,最终以面膜的形式呈现。



通过药理作用激活面部细胞,加快肌层的血液循环,让肌肤焕发健康新生。上述中药面膜作用也有说“对脸部丰富的经络都起到整体调节作用,有着排毒生肌、促进皮脂排泄、有效地排除皮肤的毒素、修复受损肌肤、滋润美白,起到一个功能性的作用。”面膜成分里含有十种以上中草药成分,包括上面提到痤疮常用配药都有。

 


如果你正处于痘痘反反复复情况,这就表明身体机能紊乱、激素失衡、皮肤代谢能力下降。这时就可以尝试用天地慈祛痘中草药面膜,具有控油、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所有产品通过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的56项检测,确认产品不含任何激素、抗生素、荧光剂等有害化学成份。产品温和无刺激,可适用于敏感性肌肤,同时孕妇、产妇、哺乳期等人群均可使用。

 


分享了这么多可以看出中药面膜的作用真的很多,相对于化学合成原料的面膜来说更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和实用性。当然未来中药面膜本身的作用会再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