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第90届奥斯卡公布提名名单。
《水形物语》以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13项提名领跑今年的奥斯卡。
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意外,此前吉尔莫·德尔·托罗(昵称:陀螺)的《水形物语》就在各大颁奖季大放异彩,不仅拿下威尼斯主竞赛单元金狮奖,金球奖的最佳导演也是轻松纳入囊中。
第75届金球奖 电影类 最佳导演
带着顶礼膜拜的心态撸完这部片,感觉很微妙,就像抱着一个被微波炉加热过的榴莲。但下一秒这个榴莲居然开出花来,美得不可方言。
《水形物语》
The Shape of Water
故事的年代设置在1963年,美国冷战时期。
女主艾丽莎是一名哑女,在一所超牛X的研究所里做清洁工。
虽然工作单调,日夜颠倒,但是不妨碍她做一个精致的邻家女孩。
她每天起床后会煮鸡蛋,然后去浴缸里享受一个人DIY的鱼水之欢。
出门前她会认真地挑一双适合自己心情的鞋子,用小鸭子造型的鞋刷把鞋刷得锃亮。
撕一页日历,读一句诗。
去隔壁gay蜜设计师家里一起跳支舞,带着美丽的心情坐公交上班,可以说是很懂生活了。
有一天,研究所里运来了一只宝塔镇河妖。
河妖身长八尺,八块腹肌赫然可见。
他喜欢吃女主煮的鸡蛋,喜欢听女主选的音乐,喜欢看女主拿着拖把跳舞。是的,这只越看越帅的河妖同女主相爱了。
很滥俗对不对,然后河妖要被人类处死,女主以身涉险救出河妖。结局他们最后一起为爱啪啪啪鼓掌,普天同庆。
是不是觉得很耳熟,这不是童话故事的滥俗套路嘛!但这是陀螺笔下的故事,就算滥俗但它又能俗出一朵花的美好来,就好比《猜火车》里最恶心的厕所下面有一汪清泉。
《猜火车》马桶里的奇妙世界
那又是什么成就了这种反差的美感呢?在此之前,想和大家聊这样一个问题:
相貌堂堂的行尸走肉是人吗?
《水形物语》里的反派是一位衣冠楚楚,有着美好家庭,开着凯迪拉克的成功人士。
他信奉权力,在乎等级和制度,他每天看《积极思考的力量》这种“正能量”的书。
他认为男人便前便后都洗手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他面对孩子的打闹十分严肃,与妻子云雨也是不苟言笑,甚至严格奉行传教士体位,还捂住妻子的嘴,拒绝交流。
电影越到后期,越发觉他是一个冷血生物,徒有人形而没有作为人的气息。
他又对自己是人这一事实深信不疑,觉得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所以上帝长得像人。
“就像我一样。”
随后补充一句:“也像你一样。”
但想了想,又改口再补充了一句:“我觉得可能(上帝)长得更像我一点。”
他眼里女人、黑人、同性恋是低人一等的,河妖更不用提,必是异类。
暗中观察.gif
在上世界60年代的美国,社会动荡。美苏冷战国际局势紧张,电视里不断有黑人暴乱的新闻。人们也多以外观判断是否为人,性别肤色性取向不同者为异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马丁路德金才站在林肯纪念堂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陀螺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定有他的思考。
陀螺镜头里的河妖能理解爱情,同性恋懂得艺术,黑人友谊至上,哑女是一切美好的化身。
相比下,这个反派最后折断自己的残肢,一脸冷酷的模样像极了《黑客帝国》里的史密斯。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不需要情感,不需要灵魂,要做的就是deliver(传达任务)。
这时候再来对比河妖和这位反派,河妖似乎更有人样。他理解爱与被爱,他有爱人的能力。
回头看这部电影的片名,“水之形”(The shape of water)。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爱把我们捏成这个模样。水的形状也就是爱的形状,也就是你我的形状。
聊回起初的反差美感,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向来以暗黑烂漫的童话风格著称,从《潘神的迷宫》到《猩红山峰》,他总是将怪物作为其片中最为重要的主角。
所以《水形物语》里的河妖长得多丑这重要嘛?哪怕他堪比巴黎圣母院的伽西莫多,但在电影里他和你我一样,都是爱捏造的形状。
张信哲的那句“爱如潮水,她将你我包围”放在这里,也是十分传神的。
同题材下,这一点玩得远比《美女与野兽》和星爷的《美人鱼》高明。
再聊两句其它的,之前和一位粉丝聊票房大火的《前任3》,之所以不喜欢这部电影倒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故事或者情感不细腻,而是他坏在导演深入骨髓的直男思维,那种男性主导一切的想法渗透在电影的很多细节里,着实反感。
反观《水形物语》(虽然这两部电影真的真的完全没有可比性),陀螺骨子里的浪漫真的很打动人。气质丝毫不输去年奥斯卡热门《爱乐之城》,犹记得那段蒙太奇,感人至深,念念不忘。
比如河妖出逃竟然去电影院看电影???
再比如女主主动把洗手间的门堵住然后放水和河妖相拥在一起,简直童话般浪漫。
这种童话般的爱情在这个男人不缺性女人不缺钱的时代里弥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