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说三国系列二十五回—— 提宝剑袁绍北归 废汉帝陈留践位
徐轩 2017-09-22

上回说道董卓袁绍两强相争,拔剑相对。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见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央视版三国演义里面的李儒演的特别传神,包括后期的杨修也是这个人演的。演出了李儒的狡诈权谋。而李儒却也是董卓集团不可获取的智囊人物,几次关键时刻李儒的建议都在某种意义上将董卓集团覆亡时间往后推移。但这件事情上,我们事后翻案,从董卓集团利益角度出发,李儒劝阻董卓这事错了。


历史总有巧合,历史上很多君王欲杀大臣,都被周边人劝阻案例不在少数。大多数人劝阻此事理由就是怕失去民心。李儒也是有此担忧,但得民心的前提是什么?是君主自己有德,有道,至少也要装的有德有道吧。董卓是什么,就一个暴君,而且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所以就没有必要装了。

李儒担心的第二点是什么,怕袁绍四世三公,贸然杀了他会惹祸上身。其实李儒想错了,放虎归山才是大忌。袁绍势力在京城是有,其也任中军校尉一职。但调兵遣将需要时间,且就算聚袁绍当时能调动的全部京师兵马也不敌董卓的西北虎狼之师再兼有吕布英勇。然而,如果放袁绍回去,则又是另一番光景。

可能这是李儒当时没有考虑到的,但李儒出面制止其本质还是在于文人心性。至于之后李儒建议董卓迁都,迁都路上董卓暴虐之政不能牵扯到李儒头上。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如果说何太后母子可怜,那被毒死的董太后却又何说呢?有时候一入宫门深似海,这也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何太后的悲惨结局看似董卓造成,然导致这个结局却是其本人。如那时候坚决打压十常侍如何能有今天结果?但我这些说的也算风凉话,人生很多事真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而陈留王称帝也并非其本愿,如一生当王可能比此时称帝活的更为开心。但当时的他又能如何?我们人生很多事不也如陈留王称帝一样么?无可奈何。

 再说这段檄文,孝灵皇帝,早弃臣民。。。。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对仗工整,用词准确,逻辑合理,叙事清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句话就可以说的明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徐轩”,是百分百原创的生活分享类公众号。用来分享原创的旅行游记以及生活感悟。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值得分享,请推荐给你的朋友或微信群,以及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在微信里搜索公众号“徐轩“,或者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关注。希望通过它跟更多朋友交流,不会有任何商业用途,感谢你的支持!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