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的。
头疼。
头疼头疼头疼头疼头疼头疼头疼头疼头疼。
我这个人呐。绝对活的时间非常稀少,绝对会率先在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时候死去。
现在,先让我找一首新鲜的音乐吧。
......(找音乐中)
agnes obel —— Dorian .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
在我们继续接下来的模拟之前,我想我们是有这个必要来剖析这句话的——因为这句话在所有人的理解中可能都有不同的意思,如果想要统一全人类对这句话的理解的话也许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是我想,如果按“1+1=2”的思维来思考这句话的话,那我们也能得出只有这句话才有的原理。
首先让我们有一个人,其次让他她在认知一件事得出的两个答案里做出一个选择,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人最终做出了什么选择,所认知的这件事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这个“答案”。
不论人们将“苹果”这个东西取名叫“苹果”或是“苹苹果果”或是“苹果苹果苹果苹果”,“苹果”这个东西在世界上的存在是怎么也不会因为“人们怎么认为它”而改变的。
让我们来假设,一个人看到了一件事,这件事可以很大、可以是一整个世界,也可以很小。紧接着这个人要在看到了这件事之后产生的两个想法之中做出一个选择,这两个想法是——“残酷的现实”和“虚幻的美好”。
虽然这个人的脑子里不一定就只会产生两个想法,可能是多个想法,这个人的大脑很可能会当机立断从这些想法中选择出来一个也可能会偷懒:先放在那里不作结论,最终自己很可能就会忘掉了。但不管如何,如果这个人不忘掉的话一直在想这件事的话,这个人的大脑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想法、或者可能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感受来定义它的。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会去选择“残酷的现实”呢?
如果一个人自私、懦弱,在自己的世界中唯舞独尊,这个人不知道尊重应该尊重的东西,看到了应该尊重的东西也不明白是个什么,这个人没有力量、没有道德、做人准则的界线也非常模糊、肉体还活着的时候精神或多或少都已经死了,他她一生中肉体驾驭大脑的时刻比大脑驾驭肉体的时刻要多得多,那么这样一个人是怎么可能去会选择“残酷的现实”呢?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精神能与肉体一搏,大脑能够驾驭肉体,身体里也经常迸涌着力量,那么这个人则是会有可能会去选择“残酷的现实”的。
对一件事不同的定义会给自己的心中树立不同的形象:
如果你给这件事定义为“坏的、不好的、假的”,那么你就是在心中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如果你给这件事定义为“美好的、必须的、偶然的”,那么你的心中因此就树立起了一个“同伴”或者“跟你自身毫不相关的第三方”。
很明显,要想跟一个人对抗,你的心中必须要有力量,倘若你的心中没有力量,你也就不想跟敌人斗争,你也就不想让敌人进入你的心中,那么在一个内心没有力量的人来说,他她看到了自己的“敌人”也宁愿“欺骗”自己说这是“跟自己不相关的”或者是“同伴”的。
而这种“欺骗”在他她的内心是没有感觉的,是不会做过多“思考”的,可能根本就没有思考,可能只有思考光速掠过的痕迹,总而言之,他她是不会深思自己的决定的,不管什么样的定义都好,能给自己减轻负担的定义对这种人来说就是最好的定义,能让自己轻松活着的定义就是最佳的答案,没有道德、高高的做人底线和理智,有的只是尽量沉醉下去,因为内心没有住着理智和道德的他她们内心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的他她们不愿醒过来看到自己的敌人。
那么让我们先从这句话里得出第一个结论吧: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这句话发生的前提是
“人们生来是懦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