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耶路撒冷与大卫城
在佛罗伦萨的学院美术馆伫立着一座闻名遐迩的大卫像,出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之手。米开朗基罗选取了大卫一生中最为光彩的一刻,即身为牧童的少年大卫以弱敌强,手持甩石击倒非利士人的武士歌利亚,从而拯救了以色列人这一幕。根据《旧约》的传说,在此之后,大卫逐渐取代了以色列第一代国王扫罗的位置,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和以色列神的受膏者。最终,大卫带领以色列各支派在耶路撒冷城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如果,在《旧约》的叙述当中,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被看作古代以色列人的血缘先祖,摩西充当着以色列成为一个族群的标志,那么大卫和他的继承人所罗门则代表着古代以色列政治实体的理想状态。
不过,这位充当过很多艺术作品主角的大卫,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吗?他所建立的“以色列王国”,果真如《旧约》中那么辉煌吗?而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在耶路撒冷这座古代都城里找到大卫王的遗迹呢?
https://www.google.com/url?sa=i&source=images&cd=&ved=2ahUKEwjzvdb3subjAhXVKqYKHRiaA-EQjRx6BAgBEAU&url=https%3A%2F%2Fwww.visittuscany.com%2Fen%2Fideas%2Fmichelangelo-david-and-more%2F&psig=AOvVaw3qu9eaiKcQiNrcleJYhenx&ust=1564911246801705
我们不妨从耶路撒冷开始我们的旅程。乍看上去,这座极具奥斯曼风格的老城似乎与千年前的传奇国王没什么交集。这个一公里见方的城区如同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里面居住着阿拉伯人、犹太人和亚美尼亚基督徒,各自拥有自己的区域,也各自保存着自己的文化和记忆。时而彼此交融,时而泾渭分明。从大马士革门进去,一路穿过阿拉伯人的聚居区,我们就到了犹太教的标志性遗迹,“哭墙”。哭墙之上则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圣地,金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隔着广场与之相望的则是犹太定居者在此处建立的经学院。从二者之间的“垃圾门”(The Dung Gate)离开老城,我们就抵达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巴勒斯坦阿拉伯村落——西尔万村(Silwan)。而恰恰是这座巴勒斯坦村子充当着耶路撒冷与古国以色列、大卫王最为重要的联系纽带:此处同时也是一处重要的犹太考古遗迹,其名字听上去非常响亮:大卫城(City of David)。
梅华龙/摄
梅华龙/摄
不过,这个大卫城和大卫到底有什么关系?它真的是大卫攻下的那座耶路撒冷?这里真的有大卫的遗迹吗?更重要的是,他建立的那个“以色列统一王国”,是真实的吗?
二、历史与以色列的合法性
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申明一点,即这几个问题不仅仅是历史爱好者的闲情逸致,也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要回答这些我们, 我们要先从几千年前的古代中东回到现实。众所周知,对于现代以色列这个国家及其社会而言,古代历史充当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一百多年以来,西方犹太复国主义精英将现代西方文化和政治结构移植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与西方人在北美、澳洲、非洲建立的一般殖民地不同的是,巴勒斯坦在复国主义移民伊始并不仅仅是一个“外族人”居住的地方。巴勒斯坦,或者“迦南”,在犹太宗教传统又当中被看作“圣地”、“应许之地”。因此,对历史和考古发现的解读,就成了构建和维护这一西方政权(尽管犹太文化起源于东方)合法性的重要方法。以色列极为重视考古和古史重建也就毫不意外了。
锡安主义移民宣传海报 (https://palestineposterproject.org/sites/default/files/buildpalestine_pppa.jpg)
而这一切的焦点之一就是“以色列”这一概念在政治上的原点:“统一王国”。我们知道,“犹太”这个概念来自于古代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犹大王国”。但问题是“犹大”在公元前9-7世纪与“以色列”是两个并立的王国,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如果犹太及其先人与广阔的北方土地(大致从约旦河西岸拉马拉以北一直到以色列与叙利亚、黎巴嫩的边境)关系寥寥,如果“以色列”这个概念并未包含过“犹大”,那么一个“从但城(Dan)到别是巴(Beersheba;当今Tell Beer Shava遗址、以色列比尔谢巴市)”绵延数百公里的“犹太民族家园”或许就将失去说服力。反过来,虽然依靠古史(或古代传说)开疆拓土本身也颇具争议,但这至少给现代以色列某些团体的民族主义诉求提供了一些依据。不难理解,统一王国、大卫和二世主所罗门是否存在过,一定会成为以色列乃至西方整体公众文化中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话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