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磕历史cp!
嘴上说学历史,实际上却带着放大镜在史料里扒糖,还嘿嘿嘿地姨母笑。
没办法,谁让历史cp太甜了。
无论是元稹&白居易的神仙友情;还是青梅竹马的沈复&芸娘......每一对都让人“嗑生嗑死”!
活跃在磕cp一线的我,又挖出一个宝藏cp——策瑜cp!
从鲜衣怒马的少年到逐鹿天下的英雄,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兄弟,亦是最懂彼此的挚友。
他们的情谊令人动容,连史书都满是二人的深厚情谊:“总角之交” “登堂拜母”……
孙策&周瑜的情意太动人,有人直呼:
原本对三国历史兴趣欠缺,可看完策瑜cp故事后,有种想读完三国史的冲动!
周瑜是舒城最耀眼夺目的少年郎。
他出身名门望族,容颜俊秀,举止潇洒,皎皎若明月。
家世好颜值高的周瑜,还是音律大神。
酒过三巡,若听见弹错的琴音,悠然饮酒的周郎会停下,转头用略带醉意的目光看向琴女,提醒抚琴者弹错了。
试问被这样的美少年看着,哪个少女会不心动?
难怪后人写诗赞道: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在周瑜成为舒城新星的同时,另一个美少年孙策也来到了舒城。
孙策出身将门,容貌俊美、身材高大,武勇神气犹如霸王项羽,人送绰号“小霸王”。
彼时的孙策跟着家人从故乡搬到舒城,在这里,他遇到了周瑜。
那年他们十六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好时候。
一个张扬鲜活,一个温润沉稳,却莫名地合拍。
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引为知己,以小字称呼彼此。
周瑜唤孙策“伯符”,孙策唤其“公瑾”。
舒城“地主”周瑜慷慨地送孙策一套房,还带他见家长。
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三国志·周瑜传》
在周瑜家中的厅堂上,他们举行了升堂拜母的仪式,从此结为兄弟。
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资治通鉴》
孙策比周瑜大一个月,自然就成为了周瑜的兄长。
这也是他们一生羁绊的开始。
从此后,二人亲如骨肉,或一起习武练剑,或一起钻研兵法,又或一起结交名士、踏青出游……
那个时代最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兴许就是这二人的模样,故时人称为“江东双璧”。
乱世之下,烽火频起,一个噩耗传来,打破了周瑜和孙策自由潇洒的时光。
孙策的父亲在战场上遭人暗算,身中流矢,战竭而亡。
父亲战死的这一年,孙策才十七岁。
上有寡母,下有幼弟,颠沛流离,壮志难申。
很难想象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孙策有多无助,但他强忍悲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少年单薄的肩上不再是风花雪月,而是整个孙家。
他将父亲下葬,随后辞别周瑜,举家迁往江都。
一路隐忍,一路厮杀,孙策终于得到赏识重用——平定江东。
这一战,打得兵困马乏,打得粮草短缺。
即使孙策再英勇神武、用兵奇绝,没了粮草,照样会失去军心。
就在他一筹莫展,急如热锅蚂蚁时,周瑜如救世主般来到他身边,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兵马、武器、粮草,不断运进孙策的军营里。
孙策大喜过望,激动地对周瑜说道:“吾得卿,谐也。”
周瑜是他的最佳好友,比亲兄弟还亲,有他助力,无论多险恶危急的军旅战场,他都能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
两人率领大军先后攻克横江、当利,再挥师渡江,攻占湖熟,顺利平定江东。
可以想象江东双璧一路指挥作战,江风翻动,衣袂翩翩,二人于万军中相视一笑,赢下无数场战役。
这是何等的风流气度!
二十四岁的孙策周瑜,春风得意,孙策以“小霸王”名震华夏,周瑜以“周郎”享誉江东。
比起共生死的战场情,更令人动容的是,孙策对周瑜毫无保留的信任。
历史上有太多冷血无情的君王,因猜忌毁了君臣情意,孙策却只想把好东西倾数赠给周瑜。
孙策知周瑜素来爱曲,便将胜仗后缴获的三万余人乐队,悉数赠予公瑾。
要知道,孙策当时的军队也才两万人。
时策西讨黄祖,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
——《江表传》
孙策给周瑜的赏赐是旁人远远比不上的,但孙策还嫌不够,只是叹道:“就这些,哪里能报答周瑜对我的好呢?”
少年时同在舒城,周瑜对他慷慨大方、坦诚相待,如今换他对周瑜倾其所有、毫无保留。
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江表传》
乱世之中,皆是阴谋算计,无数人的深情厚意在瞬间崩塌摧毁。
然,孙策与周瑜却是例外。
少年相知的情谊,共同的志向抱负,让他们历经人间黑暗,穿过重重迷雾,仍能携手奔向光亮坦荡的未来。
可惜胜景不常,盛筵难再。
孙策过早的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华,也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建安五年,时年26岁的孙策在狩猎的时候,遭受刺杀,伤重不治。
垂危之际,他让弟弟孙权继位。
孙策死前,仍牢牢牵挂着与周瑜共同打下的江东。
孙策对弟弟嘱托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提及周瑜,孙策仰天长叹:“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
孙策怅然落泪,随后永远的闭上眼睛。
“九州入梦风光只一瞥,奈何天意有余不可解。”张扬潇洒的“小霸王”就此戛然落幕。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远在巴丘镇守的周瑜听闻孙策遇刺,一路策马扬鞭,连夜赶回江东。
可惜车马太慢,他们终究还是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从此天人永隔,动如参商。
周瑜清楚,比起悲痛叹息,现在更重要的是守好孙策的东吴。
孙策离世太急,引得各方豪强蠢蠢欲动,满朝文武心思活络,江东弥漫着紧张压抑的气氛。
周瑜带兵回东吴,恭恭敬敬地对孙权致以君臣之礼。
众人见周瑜态度如此,自是纷纷表态效忠新君。
此后,周瑜留在东吴担任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孙权。
在周瑜的辅佐之下,孙权坐稳了位置,江东政治秩序由此得以迅速稳定。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吴书》
这段历史在史书上只有简短几笔,我们无法透过其得知周瑜的心境,但能看见他为守住东吴付出的心血。
也许,在历史上未曾记载的角落,有周瑜为孙策流下的泪水。
至交好友死于非命,却将毕生之愿与责任留给了自己。
周瑜别无选择,只能强忍悲痛承担起这份责任,于狼藉与血肉中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主心骨,撑起自己,也撑起东吴。
局势动荡,眼见曹操有一统天下之势,孙权与刘备在赤壁联手,与曹军一战。
周瑜是此次战役的主帅,长江之上,旌旗蔽空,号角连天,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许是后人遗憾策瑜二人未能见到最后一面,故有了浪漫的猜想:
孙策在天上看着周瑜,面对眼前焦灼的战局,便化作一阵东南风,以解周瑜之困。
骤然间,一阵东风浩荡而来,火烧连船。
这把火,烧得曹军震恐,烧得天下皆惧。
绵延万里的火光之中,周瑜会否道一句:“伯符,这照亮江东前路的漫天火光,我替你看到了。”
此一战,周瑜扬名天下,世人皆知周郎击退敌军,但不知周瑜心中的遗憾:
可叹孙策不在,未能看到这一切。
赤壁之战、东郡之战、谏阻纳质、开拓荆州……
孙策走后,周瑜便为他守住江山。
周瑜遵照孙策遗愿,一生辅佐孙权,为东吴立下汗马功劳。
可周瑜最想辅佐之人是孙策啊,因为孙策,他才会为东吴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可惜,这江山周瑜也没能守到最后。
孙策走后十年,周瑜身体撑不住,垮在了建功立业的中途。
建安十五年,年仅三十六岁的周瑜在巴丘病卒。
十年生死两茫茫,周瑜回首往事,如在梦中——
这江东他替伯符守了十年,如今,总算可以来见伯符了。
可叹上天给他的时间太少,东吴之枪未插到许都城头,二人统一天下的约定还未完成!
周瑜闭上双眼,与世长辞。
希望在天上,小霸王和美都督能够重逢,把酒言欢,再续江东故梦。
更多人物素材,
可以前往纸条APP查看哦> 纸条APP
时事、人物、句子素材以及各种学霸学习方法,应有尽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