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除开对其剧情内容上的感慨,多数人其实都会惊叹于它在布景和人物造型上的设定,视觉上的爆点几乎让所有人叹服。电影中戴西乔治殖民时期的宅邸,豪华典雅而不张扬;而无法挤入世袭领地的盖茨比城堡,堆砌的就是极尽奢华的设计。
此外,剧中人物由华贵服装珠宝打造出的摩登造型更是进一步衬出了时下社会的风尚,这些不容忽视的特点背后其实是以一个风靡世界的艺术运动时期为基础打造的,那个时期被我们称作装饰艺术时期。
装饰艺术风格其实最早始于1925年法国巴黎,“世界艺术装饰和工业博览会”在展厅入口处写到“艺术装饰是人类需要愉悦和逃亡的反映”,以此作为节点,装饰艺术风格诞生。起初,装饰艺术风格主要是表现在建筑和工业设计中,之后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这种风格才又逐渐蔓延到了珠宝界中。
区别于之前的珠宝艺术风格,装饰艺术风格以线性、几何、对称和强烈的反差为主要特点,在设计上少了新艺术时期和爱德华时期的柔美曲线,多了有着工业化色彩的硬朗直线,而在图形的设计上更是简化了繁复的元素,采用了大量的基础几何图形,没有过多复杂的曲线,三角、长方或是一些基础的图形成为了首选。
其中在反差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装饰艺术风格的珠宝的色彩选择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黑与白或鲜艳与素净的对比,其中在白色的选择上延续了爱德华时代的选材特点,偏爱于铂、钯等金属。
而在造型设计上,几何感成为了首要考虑方向,在珠宝材料的选择上,装饰艺术时期其实是进行了巨大的尝试和革新的,设计师们对材料自身特性理解的重视程度大于了对材料本身的价值的,也就是说,在那个时期的设计师眼里,珍贵的材料未必美丽,只有结合了材料特点和适当的工艺技术,才能使珠宝艺术品产生最大的价值,甚至在他们看来,有时不加装饰的表面才代表着材料的内在价值。
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装饰艺术时期人们对珠宝的探索和认知已经从其外部的简单表象转向了内部本质,精湛工艺下简洁、优雅的珠宝艺术才更具美感。
但其实当这股装饰艺术风潮真正刮到珠宝设计界时,时间已经到了1930年。1929年,股市崩盘,经济大萧条,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噩梦,还未承认现实的美国人纷纷去往电影院借助好莱坞电影中上层社会的浮华生活来逃避现实。这种做法在如今我们局外人看来多少有些可笑,可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却是社会的整体趋势。
也因如此,彼时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了许多带有装饰艺术风格的经典珠宝,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原著写于1925年,正是装饰艺术风格逐步兴起的时候,在经历了数个版本的电影拍摄后,为我们大众所知的即是2013年由莱昂纳多主演的同名电影。
如文章开头所说,这部电影竭力还原了原著中所打造的1920年享乐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那个时代下,爵士乐成为主流,被解放的新时代女性开始步入政治社会,这一切新兴的元素都在诉说着对装饰艺术风格的运用将达到最大化。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装饰艺术时期下的产物简洁而严谨沉稳,每一件具有现代感的珠宝作品佩戴在身着繁复华丽礼服的贵族身上,有一种奇妙的和谐感,显示着这个时代的过度阶段。
凡走过,必留痕迹,出现这种状况,究其根本是在于一战过后,西方女性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改变,在各种因素的支持下她们的服饰样式也在不断改变,随之而来的便是珠宝首饰的变革。
珠宝更加精简、扁平化,以适应新服饰的轮廓;珠宝的形状也多切割成几何图案,就连订婚戒指也多采用矩形图案,钻石、各种鲜艳色彩的宝石深受喜爱。
除开服饰上的改变,女性的发饰也有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短发造型虽然限制了她们在发型上的选择,却给了珠宝商们大量的商机,品种繁多的发夹和头冠被设计出来。而因短发露出的耳朵也使耳饰的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虽然我们大多将装饰艺术时期珠宝作品的鲜艳色彩归功于当时西方社会的生机勃勃而产生的乐观情绪,但异域风情的引导也成为了值得重视的原因之一。自新艺术时代起,从东方国家文化中找寻珠宝设计灵感就成为一种趋势,印度、古埃及,乃至中国的艺术文化元素都融入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装饰艺术运动所具有的特点只是形式上的简约规律,并没有对具体包含的元素图腾进行约束,使得这种风格在各个国家都融合了本土特色,所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难以形成统一的具体风格。
然而也正是因为它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得它难以真正的覆灭。即使二战后装饰艺术风格有走向衰落的趋势,在1960年后这种风格又再次成为了设计师们的关注点。直至今日,它都是一场尚未结束的运动,设计师追求现代审美的过程总是免除不了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