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的自己在别处写的评论)
我承认我在打分之前犹豫了一下,面对我人生中第一次令我失望也是最令我失望的哈利波特电影,我究竟要不要像其他人一样,出于情怀给这破片子5星或者3星?但最后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的情怀绝非如此廉价的东西。
在凤凰社上映之前,《第十放映室》曾评价过火焰杯,龙斌是这样说的,大意是“……也许只有这个系列最终才能超越那饱受赞誉的托尔金史诗”。是的,当时的HP电影系列是越拍越优秀的,并且如果能够按照这个趋势拍下去,已经隐隐有超越指环王的资质。
可惜这个可能性在大卫•叶茨接棒以后就被彻底掐灭了。当然,并没有谁规定HP就一定要超越指环王,但遗憾的是,接下来的HP系列甚至都不能算是好看的电影。
当我在B站看完前四部再看凤凰社的时候,我不禁又想起了当年首次看完凤凰社后的愤怒。我无法理解有前四部珠玉在前,凤凰社这么垃圾的续集是如何能够诞生的,而且我本以为大卫•叶茨在之后会有进步,但事实证明他一次又一次的令人失望,并且一直失望到终章。在死圣下刚上映的时候,我不吝赞美之词,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影之一,可是当情怀冷静下来之后,我开始思考它真的是最好的电影吗?我认为它非但不是最好的电影,还是史上最令人失望的续集之一。
公正的讲,大卫•叶茨并不能算一个很垃圾的导演,他对细节的把控很优秀,我对他给5、6的画面调色也很满意——5的画面偏蓝色,6偏屎绿色,而蓝色和屎绿色,正是5、6小说封面的颜色。
但他的优点也仅此而已,大卫•叶茨缺乏想象力,节奏把控一塌糊涂,不爱用配乐,无法驾驭大场面。平庸无才气,就是我对大卫•叶茨的评价。在经过了狂欢般的火焰杯之后,凤凰社被他拍成了一部沉闷的流水账加长版电视剧,情节没有起伏,缺乏高潮,看得人昏昏欲睡。
肯定有人会BB:原著的气氛不就是这样吗?
但我并不同意。原著的气氛是压抑,压抑和沉闷并不是一回事。前四集原本鲜活的霍格沃兹,从凤凰社开始就变得无聊沉闷。
从大卫•叶茨接棒开始,魔法世界就在不断地失去魔力。
当然这并不是大卫•叶茨一个人的锅,从凤凰社到死圣,能明显地感觉到华纳对HP系列变得很敷衍,剧本改得一塌糊涂,光是5就删掉了原著里很多有趣并且算是很有看点的细节,比如秋张因为哈利跟赫敏走得太近而吃赫敏的醋,DA与食死徒的打斗大幅缩水,很受期待的邓伏大战也草草了事,远不如原著精彩(那可是邓伏唯一一次正面交手啊喂!)
B站的弹幕很多都在吐槽那些总BB原著的人很烦。可是这个系列至少从5开始,就真的必须配合原著才能看得懂了。我始终认为,让没看过原著的人也能看懂的改编才是合格的改编,比如漫威系列,HP的改编明显是不合格的。不过我认为原著党对这样的改编可能更不满意。
没看过原著的一脸懵逼、原著党不满意,这就是HP后几部电影的尴尬处境。不过因为HP这个超大IP,华纳明白电影不管拍成什么逼样都有人买单。我想经历过初版哈利波特小说的人一定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原著才是王道,电影和游戏、玩具一样都不过是原著的周边产品而已。
有人说大卫•叶茨只会卖弄大场面,但我不同意,恰恰是在他接手之后,HP的大场面变得缩水严重,一点也不过瘾。
混血王子里食死徒潜入学校的战斗,删了;霍格沃兹之战是HP系列的最后一战,本来应该怎么爽怎么拍让观者看得过瘾才对,可是在大卫•叶茨的镜头下依旧表现的十分节制;“四张桌子渐渐地空了。斯莱特林桌旁空无一人;而拉文克劳鱼贯而出时,一些年纪较大的同学坐着没动;赫奇帕奇留下来的就更多了;格兰芬多更是有一半的同学都待在座位上。”最能表现四院学生特质的情节,删了;参战的家养小精灵和马人,删了;老伏一个人单挑麦格、金斯莱、斯拉格霍恩(没错这才是老伏的真正实力,绝不是电影里那个可笑的抱着哈利空中转体三周半),删了。还有弗雷德的死亡——“世界终结了,为什么战斗还没有停止”,你们觉得电影的最终战配得上这句话吗??
总之,从凤凰社开始,HP电影带给我最多的就是失望,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直失望到最后。我虽然是一个书粉,但是看到陪伴自己长大的小说最后没能在大银幕上完美谢幕,空浪费了那么好的选角和班底,实在是痛心。
喷完了,心情极度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