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如何看待现在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状态?

微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交友聊天的工具。朋友圈刚兴起的时候,内容大部分都是贴近人们生活的片段,比如生活趣事、旅游照片等等,公众号出现后,也开始有了很多咨询和观点。

对于这些内容,朋友圈提供的价值:熟人之间相互了解的生活状态;陌生人通过朋友圈简单的认识一个人;各类人群都可以借此为契机来联络感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咨询。

原本这些价值的产生和流转都是正常的,但随着微信真正的成为国民应用,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信息冗余,大家加的好友越来越多,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加微信。

2.个人生活伪包装,发朋友圈的目的是如何获取更多的赞和评论,不像以前真实的有感而发。

3.信息价值降低,各种转发。

朋友圈现在已经无法成为朋友间的私密空间了,而是变成了四不像的广场,各种宣传,自拍。

当你点开的每个好友朋友圈都变成了仅三天可见,你会不会也默默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对于这个一个看似不大的功能更新却引发了这般连锁反应,正印证了那句话—微信无小事。其实微信的产品能力一向为业界推崇,而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功能是如何诞生的,又能通过它窥探到微信什么样的产品思考,这真是件值得聊的事。

要知道,微信为朋友圈提供「选择性剥离」的功能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原本是个很符合人性的功能,但不管微信或你本人是否愿意,微信已经是现代国人的社交名片,而朋友圈也自然而然成了每个人的形象背书。而「加个微信吧」成了所有社交关系的起点,见面先加微信,从此和 TA 成为数字世界鸡犬相闻的邻居。

因此朋友圈里的「朋友」属性其实在被迅速稀释,取而代之的是「工作圈」、「事业圈」、「微商圈」,微信原本的熟人社交变成了次要属性。一些矫情、哀怨、触景伤情、自我感慨……等情绪我们不敢也不愿在朋友圈里发了,新朋友的不断涌入和老朋友的关系变化都在加剧这种克制。

微信系统相对QQ来说简单许多,但是越简单的产品所包含的人性需求就越多,想考虑到所有人不同种类的需求,就要做不同种类的功能。社交软件比拼的是对人性的挖掘,而微信从熟人社交变成平台后,要挖掘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多了。

或许,每个人划了越大块的自留地,其实就是对这个社交生态圈投下了不信任票。如果点开每一个朋友,都只有三天的动态,那么无疑,这款社交软件就死了。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