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行为是怎么回事?
(文:月亮小语)
在张军心理师空间看到:
不要轻易评价一个人,因为我对他了解少之又少。
不要轻易限定自己,因为对自己潜力的了解同样少之又少。
这观点真好,让人受益!
我感到“不接纳”就会导致评判,甚至指责。而不接纳的背后,都曾经有过一某些事物情景害怕的经历。人被“卡”在某些害怕的经验里,看问题就成为不全面的“碎片”。如果不解决自己的内在问题,“瞧不起人”、“自负”、“自以为是”的不接纳心理就难以抑制的大脑里一旦生产出“排斥”、“嫌恶”或“不满”的“产品”,如果没推销出去,这些“垃圾”就压在心里让当事人很难受——评判行为就这样产生。这些人往往会是这样的反应:‘’我只要说出来就“没事”了”。他们不会知道,自己虽然没事了,却会造成别人“有事”。
如果我的思路是正确的,那么,想要开启自己的“潜能”,是从“问题解决”之中,去体验探索事物规律的“胜任感”。这样渐渐就能感知到自己的“潜力”了。而“限定”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一些无力无助的事件形成了“神经印刻”,让人被“卡”在了某些无力、无助经验里的原因。
一个人如果幼年时没能从一些问题的解决之中多次体验到“胜任感”,面对问题时就容易止步不前。有的人做好了,甚至做得精彩,可是,当时却没有自豪感或胜任感,甚至会被“卡”在当年的不愉快的经验里面。他们就算能力再强,也会自我限制。
人脑很神奇,有些信息如果被情绪所诠释而送到神经元中“运行”过,人们就很难觉察。许多人达不成自己想要的效果,很难发现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那些事件中产生的感觉和对事情的诠释,“印刻”在神经网络里面的原因,这就是人们称为“潜意识”的现象。这只有在“意识”状态下,用正确的认知来“替代”,才有可能纠正。所以,如果一个人心怀恐惧,就很难纠正错误的心灵地图。
心理专业的眼光,对一些心理行为和现象一看就知道大概的原因,可是,一般对方没有需要,是不能轻易说出来的,因为当事人如果不能面对,就只会拚命掩盖,后果是再增加一次“创伤”,再筑起一道“防护墙”。
其实,再大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筑起厚厚的“防护墙”也不是问题。唯有一个人习惯于“自我保护”不愿去审视那些“地雷”(焦虑、不满、嫌恶、反感、愤怒),导致下一代不良的情绪经验,那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小语:评判他人是因为自身内在的“精神垃圾”太多,如果不清理,会将垃圾“喂”给自己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