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weibo上认识的法医发科普视频,但没几个人回他。他有点难过,自己评论自己:“难道我凉了吗?”可我非常喜欢看他的视频作品,怕他灰心,于是用一个不常互动的账号(那个经常互动的账号大概已经被他视作舔狗了吧?)回复他,大概意思就是说,他希望普及法医知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要被粉丝互动数驱动,容易迷失自己的。
但是他回复说: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创造者的热情很容易被这样打击的。
我一下子不知道回复他什么好——不过这当然不是他的话噎了我,而是我确确实实作为创作者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无人关注,渴望被关注——被关注后希望能做点激起大家互动的东西——无欲则刚,只在提高技术和加深深刻度方面搞创作,不讨好,爱谁谁。
既然他这样想,我也不好说什么,只好眯起来不再讲话,做鹌鹑状。
另外一件事就是,我今天做了一件很不要碧莲的事——我用三百吨的账号向图书管理员申请加文学领域的绿V。我只满足两个条件,发表过两部作品同时粉丝超过200。但是我没有出过书,也没有商业的为人填过词。因此被獾(图书管理员的本体)拒绝了。
这件事如果放在一两年前,我一定很难释怀。那时的我性格软弱却要强,得不到的东西只会暗暗勉强自己做,将别人对自己的否定当做否定自己的标杆,最后为了迎合他人慢慢活成被别人塑造的样子。
但如今我也感觉还好,看完手机,关上屏幕就开始想晚上吃什么,完全忘记了这一回事。这也许就是抑郁症给我带来的改观。但我感谢的不应该是抑郁症,我应该感谢在抗击这件事上为我做出努力和支持的人,父母,精神科医生,咨询师,还有那个一次次杀死自己的我自己。
新改观如下:
1.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努力产出“好东西”,不一定以受众的想法为标杆,因为受众的想法也是被塑造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需要去呈现一个好东西。
2. 也许好东西一时间不会被接受,没关系,继续打磨。
3.如果不是将创作当做一种吃饭的手段,还是不要太勉强自己。创作是一项高功能的脑力劳动,需要生活体验和经验积累。我们不断学习,否定之否定,在矛盾中发展前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精进的过程,一不小心,就进入新世界。
4.你的粉丝不一定是你的拥护者,还有可能是一个个对准你的炮口,要保护自己
既然做好这种心理建设,就不应该被冷漠和恶言打倒(不是说獾,獾对我很好)。如果把创作当做精神世界的呈现,就坚持做下去,哪怕停的时间长一点,做的慢一点。
在思想罪的时态,什么都被炎哥了,但同时这又是必须去做,无可奈何的一件事,因为网络平台的普及化使愚蠢的人也有了话语权,信息量不对等使大众无法辨明事情的真假。网络上,我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国,想要逃到生活的角画画写文发照片搞设计都脱不开撸起袖子开骂的人,又或者莫名其妙地触动了敏感词的G圌点。
我看见苏格拉底在集市中间大声演讲,但他一张口就被后面的大手捂住嘴。查拉图斯特拉没法说,因为他的书没法过圌审。街上的“网友”们正在跳键盘操,他们满载着戾气,对着那创作者的方向,手持红缨枪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