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互联网体育潜力巨大 细分垂直领域成创业新蓝海
sjm123_two 2018-09-29

□通信信息报  特约撰稿 刘旷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近年来,互联网体育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预计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来自中国体育报的消息显示,目前,我国人均体育消费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互联网体育消费前景广阔,细分垂直领域或成为创业公司发展的方向。


“互联网+体育”潜力巨大


  易观数据显示,我国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已从2016年的33.3%涨到了2017年的41.3%,预计到2018年还会有显著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也有大幅上升,京东体育发布的《互联网体育消费报告》显示,2017年用户在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上增加了28.5%,在体育活动上的时间投入也上涨了40%,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017互联网体育消费报告》揭示中国体育消费未来五大趋势:一是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整个产业已细分出IP、用品、赛事运营、竞猜、培训、电商等行业,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构建生态基础;二是体育消费升级势不可挡。除了专业化、品质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外,消费者对创新性产品的关注大幅提高,如减震跑步鞋、公路自行车、鲨鱼鳍踏频器等产品都获得快速增长;三是场景化购物助推互联网体育消费。比如最爱棋牌麻将的城市是成都、最爱冲浪潜水的是大连、最爱瑜伽的城市是上海、最爱户外鞋服的是西藏;四是社交化运动成为新时尚。对于年轻人来说,体育社交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超半数的运动者通过运动类APP、QQ、微信等渠道寻找有共同运动爱好的伙伴;五是创新智能化产品成为运动消费新增长点。


巨头占领体育产业高地


  近几年,随着体育产业的爆发,自然也少不了巨头们的身影。为了吸引流量迅速占领市场,体育版权成为了巨头们的争相拼抢的“肥肉”。

  先是腾讯体育以5亿美元的天价拿下了5年的NBA在中国的直播权;阿里体育在今年更是以16亿元的价格获得了世界杯直播权,此外阿里还拥有CUFA、CUBA到等校园赛事版权;而百度系的爱奇艺与新英体育共同成立的爱奇艺体育平台则拥有英超、欧洲国家联赛和澳网等优质赛事资源。

  随着阿里、腾讯、百度等巨头进军体育产业,互联网体育行业可谓是风起云涌,各个巨头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以买版权、买内容和收购等烧钱手段,迅速占领庞大市场,互联网体育最后仿佛变成了一场巨头之间的游戏。不过面对未来体育产业5万亿的市场规模,显然不会是巨头们的独角戏,创业者在其他细分垂直领域还有着不少发展空间。


  细分垂直领域成创业者新蓝海


  互联网体育发展至今,逐渐细分出了体育赛事、体育健身、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地产、体育培训和体育大数据等多个领域。除了依赖于版权的体育赛事领域,其他细分垂直领域依然前景广袤,值得开发。如体育旅游领域。据海航凯撒发布的《出境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白皮书》显示,在2017年上半年的出境游人群中,选择体育旅游项目的人群多达15.7%。但是目前我国国内体育旅游产值仅占旅游市场的5%,比较而言,国外体育旅游产值可占到旅游收入的25%,因此发展空间巨大。

  再如互联网+体育培训行业,诸如马术、滑雪、拳击等稀有培训项目吸引着不少爱好者群体,潜在用户巨大。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底联合发布的数据,2016年体育培训与教育总产出达到296.2亿元,增加值为230.6亿元,预计我国体育培训行业将在2020年达到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此外,在当今赛事资源稀缺之下,自制IP赛事开辟新蓝海,这也是一条发展可行之路。一个优质的体育赛事IP,是获取流量的核心,也是变现的最大手段。

  一方面,除了CBA和中超外,我国目前极度缺少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优质体育资源较少,不能满足国内体育迷们的需求,急需新的体育赛事扩充;另一方面,面对如今的天价版权,自制体育赛事IP更能节约成本;再者,自制体育赛事,也将成为我国本土体育发展的助推器,优质精彩的赛事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体育文化的最佳窗口,更能促进中国体育走向强大和国际化。

  目前,我国人均体育消费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大背景下,“互联网+体育”生态圈和产业链不断完善与细化,我国互联网体育消费前景将更加广阔。

  (本文系作者个人研究之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作者系知名IT评论人士)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