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位于北京著名的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街上,距离孔庙和国子监仅几十米。
业主本人亦是一位吃斋礼佛的居士,希望将租下的两进小院儿改造为一个禅茶会所,既能对外经营,又可以为佛友聚会,高僧讲法提供一处场地。
会所地处文保区,原有建筑形制不能更改,原有树木也需悉数保留。
设计师在充分勘察了现场后发现原有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木结构构件已经腐朽,多处建筑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经过与业主和规划保护单位的沟通,最后确定了中间一间南房保护加固,沿街部分和后院的南房拆除后按照营造法例重新建造的方案。
改造后的建筑分为前后两进三个院落,最南侧面向国子监街的部分做为向公众开放的茶室可以对外经营。
中间保留的老屋做为一个多功能厅可以开会或者承办小型活动。
最北侧新建的南房内设置了佛堂。
内部会所在沿东西向胡同一侧设置了一个隐秘的入口,进入后可以通达至两个独立的茶室。
三个院子特点各异,南侧的院子服务于沿街向公众开放的空间,一池静水将中间圆月拉门倒映其中,点出会所的主题。下雨时周圈坡顶四水归堂,别有情趣。
北侧的旱院面积较大,方便外出活动。种植的菩提树渲染出佛教文化氛围。
东北一隅的小院内保留的原有树木既为旁边的茶室增添了生气,又给位于二楼的平台提供了阴凉。
建筑在保留原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在视线上创造出南北轴线的通透和进深,其间设置的圆月形铜制推拉门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轴线和空间上的层次。
建筑造型语言不拘泥于传统材料和形式符号,引入了很多当代的元素。
入口处由于配电箱无处安置而形成的紫铜方盒子从传统建筑中切出,强调了入口,同时自然的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静静的向来往的过客展示着会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