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上映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年半之后的一个周末中午,我找了这部电影的百度云资源来看。初看片名《闪光少女》时,国产青春电影给人带来的思维定势导致我对这部电影抱有的期望值并不是很高,但看完之后感觉还是有很多可以深入思考的东西。
故事发生在中夏民族音乐学院附属中学。从学扬琴的少女陈惊偶然一次看到学钢琴的师哥王文在琴房练琴开始,她便暗恋上了师哥。但西洋乐和民乐的学生们势不两立,就像陈惊学大堂鼓的好友油渣所说:“西洋乐的嫌咱们土,咱们民乐的嫌他们装。”陈惊冲动地向师哥告白,告诉师哥自己是学扬琴的,王文淡淡地说了一句:“扬琴也算是乐器吗?”遭到师哥嫌弃的陈惊,和好友油渣决定组个乐队让师哥知道扬琴是什么。找不到愿意加入的人,陈惊只好去502宿舍请学妹们加入。
值得一提的是,502宿舍里的师妹都爱好二次元。其中小霾学古筝,是网络上名气很高的“千指大人”;贝贝和塔塔学琵琶,整日都穿着傻甜的洛丽塔服装;樱仔学二胡,不爱说话,靠在手机上打字和别人交流。经过一番“交流”,陈惊答应了她们每周一个手办的条件,她们同意加入乐队。就这样,六个人组成的民乐乐队成立了,起名为“二·五次元”。
六人的友谊很快建立起来,乐队也开始了排练。一次在漫展上的表演使他们走红,人们对他们的关注度也开始提高。再一次,陈惊当众向师哥表白,然而还是遭到拒绝。在后来的情节里,陈惊将答应的手办交给四人,想要解散乐队。小霾问她为什么学扬琴,陈惊答道“我妈让我学我就学了啊”,被小霾说“活得太随意”。四人将手办还给陈惊,最终不欢而散。
学校放了暑假,陈惊回到家跟妈妈说不想继续学扬琴,妈妈才告诉她扬琴的故事。原来陈惊的妈妈是听着扬琴的乐声生下她的。妈妈对她说:“是它指引你来到世上的,陪伴了你十一年,这是你跟它前世今生的缘分。”陈惊回到房间看着自己成长过程中每一张和扬琴的合影,意识到自己对它的感情。
开学后的讲话上,老师告诉大家两件事情。第一是学校的西洋乐团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少儿普及音乐会,第二是学校将从明年开始停止民乐附中学生的招生工作。小霾当场起立发表意见,并说也要参加音乐会,其他民乐的学生也起立表示支持。西洋乐和民乐的学生决定拿起乐器比一次。斗琴当天,两方势均力敌,不分高下,而后来民乐一方靠唢呐灵动突出的声音胜出。西洋乐的学生答应在音乐会时帮助民乐上台演奏。
在西洋乐学生的帮助下,演出十分精彩。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就是上台前王文师哥把琴竹递给陈惊,笑了一下,说:“加油。”一向高傲冰冷的师哥最终也放下了对民乐的歧视与偏见。
最终,影片在民乐附中新学带着憧憬表情进入学校的镜头中结束。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国产青春电影那些俗套的情节。影片中的青春是很近的,没有所谓轰轰烈烈奋不顾身的爱情,也没有荒唐幼稚无理取闹的叛逆,它在欢声笑语中诉说着鼓励与陪伴,在矛盾冲突里表现了热血与坚持。
影片快要结束时,油渣问陈惊为什么喜欢萤火虫,得到的回答是“因为萤火虫很酷”。陈惊说:
“萤火虫那么弱小,按说它应该隐蔽起来,保命最重要,可是它们却偏偏要发光。”
电影中,陈惊喜欢师哥,即使他看不起民乐,并明确拒绝了她;502宿舍的四人喜欢二次元,即使被别人视为异类;“二·五次元”乐队演奏民乐,即使人们的关注度不高。
有些人就像萤火虫一样,明明应该躲在暗处,明明可以知难而退,独善其身。
可是他们却偏偏要发光。
原因是什么呢?
当陈惊问小霾加入乐队图什么的时候,小霾抬起头,说:“我喜欢古筝啊。”我想这就是原因。因为深切长久的喜欢,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带给人们力量,使人们对他们所坚持的人或事永远抱有期待,永远充满希望,所以他们能够坚持下去。
陈惊透过玻璃看到师哥练琴的场景,让她感受到了美好,于是她心里一直有着对师哥的向往,即使被拒绝也想要靠近,想要证明自己,想要让师哥认可扬琴,认可民乐。小霾热爱古筝,当她弹奏古筝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快乐,即使不被父母和旁人认可也不在意,因为古筝是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就是热爱的力量。
有一个画面我喜欢极了。地铁上六个人塞着耳机,手上弹奏着空气假装拿着乐器在练习;他们在雨里大喊大叫,一边跑一边大笑,衣服都被淋湿,雨水顺着头发流下来。
陈惊对王文说:“等以后你回想起十七岁,肯定比我们后悔。”
真的很羡慕他们的无所畏惧,他们在绽放,在燃烧,他们有自己所爱的、一直坚持着的东西,有他们愿意拼尽全力去付出、去珍惜的东西。这世间无数的事物,遇到一件自己最最热爱的,实在是难得。
小霾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古筝,并有能力与勇气,越过周围异样的目光,将自己的所有交付于所爱。陈惊无疑也是幸运的。虽然她一直对扬琴的喜爱并不明确,也有过放弃的想法,但后来在妈妈的讲述下,意识到了自己对扬琴的热爱。小霾的幸运在于能够因热爱而坚持,而陈惊的幸运在于因坚持寻得了热爱。她们在演奏的时候,都是闪光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渐渐地改变,从是否喜欢变为是否应该。热爱似乎成了一种稀缺能力。
有些人曾经热爱过,却由于某种现实的原因丧失了,后来终其一生都未能找回。为了掩饰这样巨大的缺憾带来的痛苦,他们只好安慰自己,做人要务实。有些人他们未曾热爱过,从来不知道热爱为何物,也许不必陷入纠结与矛盾,不必拼命抓住什么,也不会经历遗憾与悔恨,但那样的人生似乎是空虚而无意义的。
而有些人,他们选择做一只萤火虫。他们追随本心,哪怕是捧着被嘲笑的梦想,毫无保留地热爱,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奉献出去,完成每一次竭尽全力的闪光。也许在旁人看来这是飞蛾扑火的行为,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收获了快乐。而这种快乐,是任何物质都无法取代的。
热爱的能力是人生宝藏。
影片中,学校里的音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西洋乐,另一部分是民族乐。这两部分可以说是互相对立,水火不容。就像油渣说的:“西洋乐的嫌咱们土,咱们民乐的嫌他们装。”然而学校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两方起了冲突,最后民乐系被安上了铁门,收到了限制;西洋乐团穿着西装礼服高贵优雅,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演奏,而民乐乐团早已解散,想要练习都找不到排练厅;西洋乐团要代表学校参加音乐会,而学校将停止民乐附中的招生。
学校大厅上方的正中央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音乐至善”。可同样是音乐,为什么还分阶级,凭什么民乐就低人一等?
于是就有了精彩绝伦的斗琴场面。古筝与竖琴,二胡与提琴,铜管乐器与笙箫,扬琴与钢琴……民乐与西洋乐一一对应,合奏的野蜂飞舞效果惊艳。直到唢呐出场,打乱了现有的节奏,开始百鸟朝凤的独奏,民乐乘胜追击转回野蜂飞舞,最终霸气收尾。
由陈奕迅饰演的视察老师评价:“中西结合啊。”这是在电影里我很欣赏的态度。虽然意在在宣扬民乐,但并没有出现任何贬低西洋乐的情节。电影揭露了大众对于民族音乐的不屑,以及民族音乐不受重视甚至遭到打压的事实。但同时电影告诉我们,音乐是不分阶级的,更不是用来自我标榜的。
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陈惊当众表白被师哥拒绝之后,油渣冲王文大喊:“王文你知道什么是扬琴吗?扬琴从波斯传入中国,与钢琴同宗。第一架钢琴发明于一七零九年德国,可扬琴到今天已经在中国存在四百多年了。四百多年,你凭什么瞧不起她?民乐的声音,你们听过吗?历史你们了解吗?如果它不牛,我们学这么多年有病啊?等你们出国了,难道不想告诉外国人,我们自己的音乐也超厉害的,来你们这儿,学你们的音乐,只是因为喜欢。这样告诉他们,不是更酷吗?”(摘自电影台词)
民乐属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绝不应该受到人们的歧视与贬低。是否学习西洋乐器是个人的选择,但对西洋乐的热爱并不影响同样对民乐的热爱。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小孩子指着穿二次元服装为民乐助阵的人们说:“这些人穿得好奇怪呀。”妈妈回头看了一眼,对孩子说:“你以后可不能变成这样的人。”
学校里的人都将502宿舍的四人视为异类,喜欢二次元的油渣也只能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爱好;穿二次元服装的贝贝被朋友说“这么大了还当自己是小女孩”时无奈地笑笑;樱仔面对家人“学二胡不能当饭吃”的话语也只能保持沉默。
看到这些,我觉得很心酸。
即使是现在,我们身处多元化的时代,还是总有一些东西不被人理解。比如二次元,LGBT群体,女权主义者,甚至是痴迷于传统文化的人。他们是小众群体,虽然在今天壮大了一点点,能被更多的人包容和接纳了,他们仍是不被人理解的少数。
二·五次元在漫展上演奏时,一面旗帜在台下挥动,上面写着“即使弱小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有伙伴”。看到这面旗帜的时候,陈惊微微笑了一下。
可是,他们不该被视为弱小。
在解散乐队后,小霾愤然拎起古筝往外走去,陈惊对着她的背影大喊:“就算我喜欢民乐又能怎样?靠我们几个去开创纪元吗?明知道失败还去拼,也太悲壮了吧?”
这真是无比心痛的。
“又能怎样”的质问里包含着深深的无力。其实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就像是民乐与西洋乐斗琴一样,他们不是为了分出高下而去争谁输谁赢的比赛结果,他们想要争取的是平等。但这是很难的。谁都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而所有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之中,谁有真的有改变现状的想法与能力呢?可是,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成为开创者,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支持他,当众多的人们都站起来时,也许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
所以当小麦第一个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意见时,陈惊立刻站起来支持,紧接着所有民乐的学生都站了起来。起立时的声音像是一首战歌。
所以我想要说的是,永远不要害怕在正确的道路上自己是孤独的,坚持自己的立场,坚定地发声,相信一定会有人回应。要知道,你的行动可能就是改变的开始。
影片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二次元的表现过于夸张,有些情节过于刻意等等。但在众多国产青春电影中,这部电影可以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一部。青春远不止所谓的“暗恋”“喜欢”与听过无数遍的心灵鸡汤,它跳出了这些东西,展现给大众一个不一样的、闪光的青春。这就是这部作品最可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