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爱学习的中国孩子适合去国外读书

全文字数:1674

阅读时间:6分钟

本文故事,发人深省



本篇来自一位中国留学生家长的分享,全文采用第一人称,这位爸爸从事国际留学,所以文中很多观点特别能引起家长和从业人的共鸣,也令人深思... ...


正文:


见了北京的一些家长后,我们几个坐下来聊天,校长问我:“Frank,你知道中国的孩子为什么要出国读书吗?”。校长说,她曾经问过学校里来自中国的学生,有些是90后,他们因为在中国读不好书才选择出国留学。


校长他们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并不了解,以为中国有些孩子读不好书,而家里又有钱,于是就选择出国留学。校长问我的时候,我说并不完全是这样,这和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有一定关系。



我向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个例,我认识的一位家长,他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都被学校认为是很调皮的学生,这孩子调皮到什么程度呢?上课的时候,老师只要重复旧的东西,他就变得无精打采,不愿意听课而去做自己的事情,为此没少被老师批评。


家长很生气,责问孩子为什么不好好上课,孩子说:“上课的时候老师读完一篇课文,就问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主题是什么,哪些是关键词,然后让我们背诵,我觉得实在无聊。”家长小时候也是这样学课文的,觉得这没什么问题呀,孩子却说:“我不喜欢这样,有些诗词不可能是中心思想能够总结出来的,就算能够总结出来也没必要背诵,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不就行了吗?”孩子因此不爱背诵课文,成绩总是排在班上靠后的位置。


孩子后来出去留学,在国外他发现不是这样的,老师不要求死记硬背,要求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并且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老师甚至不要求学生百分之百同意文章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能够提出问题,哪怕你的想法和老师所说的不一样都没关系。这很对这个孩子的胃口,他在那边学校得如鱼得水,常常有很多新奇的创造,并且非常快乐。


在我看来,类似这样的孩子在国内老师、家长的眼里可能都不是好学生,但到了新的环境,在鼓励创新的氛围中,他就能很好的发挥。



讲完了这个故事,我告诉校长他们,不一定在国内读不好书的孩子才出国,但有一点,我发现在中国读不好书的孩子,如果不适应应试教育,到了国外一定会有不同的反应,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在国内不努力读书,到了国外也同样读不好。


记得有一次一帮家长问我大女儿:“你在XXX读书怎样啊?能否给其他同学一些忠告,什么样的人适合出国?什么样的学生不适合出国?”我女儿觉得这个题目好大,她告诉这些家长们,假如一个学生在国内读书都不好的话,就别指望他出国之后有很大的改变。一个学生连母语都学不好,怎么可能在英语的环境下学习好呢?


这时招生办主任问我:“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我说,我把孩子送出去,是因为她们愿意读书。我的大女儿是90后,张扬自我的一代,她觉得国内单调的高考制度压抑人的个性,所以出国读书对她有吸引力。


她曾告诉我,她希望在中国经历中考和高考,但经过中考之后她发现,这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要花很多时间去复习那些不断重复的知识,这实在是枯燥而无聊。考完后,她身边有不好同学就把课本和复习资料从六楼扔下,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经历过了中考的痛苦折磨,她决定出国留学,不在中国参加高考——在我看来孩子不是逃避高考,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问题,而是她觉得没有必要再去尝试痛苦的事情。在中国是大学选择你,凭着高考成绩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到了国外之后,她发现那里没有高考,而且上大学是双向选择,把自己的成绩单寄到东部和西部两大片的大学里,她在选择大学和专业,同样大学也在选择她。


国外的大学并不是只看成绩,还要看学生的经历、经验和其他优势。我的大女儿曾参加过学校的年鉴编辑工作,也参与过学生会的竞选,虽然没有竞选成功,但这是一种经历,她在这方面的优势也就凸现出来。最终有几所大学同时录取她,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发展部主管问我:“你觉得你的孩子出国后与出国前有哪些变化?”我告诉他:“最大的变化就是变成熟了。”


在我看来,出国留学对于我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成人礼。在中国的法律上成人礼是18岁,我的老大是16岁出国的,16岁出国之后,我发现她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一方面她跟在国内的同学比较,会为自己设计一些道路,同时也会为自己做一些负责任的东西,甚至她跟家里的关系,我觉得成熟很多,所以我觉得在16岁把她送出去国外,是一个非常明智的规划。


也就是说,从她16岁出国的那天开始,我觉得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成了为自己想、为自己规划的小大人了。出国留学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成人礼,也就是他在人生道路中的转折点和驿站。

文章编辑:小慧

内容来源:新浪/朱凡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