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荷包为何叫“荷包”?
青影风尚 2018-09-06


山西有首著名的民间小调《绣荷包》: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三月桃花开,情人捎书来,捎书书,带信信,要一个荷包袋。荷包相信大部分都有耳闻,荷包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又叫“荷囊”、“香包”、“香囊”。

荷包的发展

荷包的出现是因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钱币等),只能贮放在这种袋里。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称“挈囊”。以后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将它挂在腰际,并形成一种习俗,俗谓“旁囊”。

荷包为何称“荷”

荷包为何叫“荷包”,这个“荷”字又是从何而来?在清人汪汲《食物原绘》详及“荷”之由来:“晋《舆服制》:文武皆有囊缀绶,拔作尚书则紫荷,乃负荷之荷,非荷渠也,今谓囊约荷包本此。”故此,荷包之“荷”来自“负荷”,指代了荷包的作用,而紫荷又名“笏囊”,即将皮革染成紫色,官吏上朝时背在左肩,系于腰际。

香包

在民间荷包中,占相当比重的是香包,香包里装有香草之类的药品,包面上绣制着“五毒”,即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它原是五月端午的节令物品,为了防止各种毒虫猖獗,侵害人体,人们相互馈赠,挂在衣襟或帐勾上,以避除“五毒”。就形状来看,有虎形的,鸡形的、如意形的、寿桃形的、编幅形的,以取意于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富有深厚民族心理基础的绣荷包,在民间文化中,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