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论语述而>
我并不是一个对中国儒家研究很深的人,属于了解寥寥,不求甚解的类型。直到我看到这句话。
嗯,有些不相信命理的人,会把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 当做信条。古不知就在论语的同一个篇章的前面,孔子讲了题目中的那句话。
我曾经也以为,孔子是个不信邪的。后来在阅读一本讲梅花易术的书*①的时候看到的一段关于孔子对易经的态度,和他的学生子贡(子赣)的讨论,对孔子大为改观,并且认为孔子的态度也是我们学习命理的人需要学习的,三观极正。
书中节选的段落如下*②: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子赣日:“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日: '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 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夫子日:“君子言以矩方也。前祥而至者,弗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福。”尚书“多疏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乐其辞也,予何尤于此乎?”
子赣日;“如是,则君子已重过矣赐闻诸夫子日:“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感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奇于人也,而可乎?”
子日:“谬哉,赐!吾告汝。“易”之道,良筮而善占,此百姓之道也,非“易”也夫“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之。非文王之自作“易‘予何知其事纣乎?’
子赣日:“夫子亦信其筮乎”
子日:“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
子日:““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有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 ?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稀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
这段话说了什么呢因为我古文阅读能力也不是很好,借助书本的解读,大概总结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这个很好理解,孔子老了的时候喜欢“易经”,无时无刻卷不释手,出行都要把易经带在包里。喜欢到这个程度了。
第二部分 - 子贡(赣)对他的老师孔子的疑问。
子贡不用给大家介绍了,学过初中论语节选的都知道,是出镜率很高的孔子徒弟之一。刚刚也说到,同样是“论语。述而”,孔子一会儿子不语怪力乱神,一会儿又特别推崇易经,别说子贡不理解了,大家也都无法理解。
所以他就问了啊?“老师啊,你咋现在教我们要相信易经,你之前不是说失去德行(德行亡者)的人才会去相信鬼神之说吗距离智慧谋略甚远(知谋远者)的人才会频繁的求助于卜卦(卜筮)吗?老师你以前这样教导我,我也当做这么一回事在努力身体力行,你咋现在老了又变卦了,你要学生我咋办?“
孔子就回答了啊:“我说的从来都是一个事情,(此处有两种翻译,我觉得均可,看官自行代入)翻译1.前面遇到了吉祥顺利的事情,后面便伴随着不顺的事情来了,这个就是福祸相依。翻译2.你认为我年轻的时候说的是一个道理,现在说的又是一个,其实不然,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是要你掌握了福祸之间的规律,而不是要你安于卜筮这件事的本身。我推崇德,四书五经当中的“尚书”也讲的是礼义道德,但是尚有疏漏,而“易经”则是讲得非常全面,我并不止于易经的卜筮之用,而是深入的去了解其卦辞的内涵“。
第三部分 - 孔子对易经和卜筮的态度(划重点!)
子贡反驳到(子贡也是很有胆子的)!”老师你说的是大错特错!之前听您说,做人要堂堂正正,谦逊正直,这样的人生就不会有什么困惑了,老师你现在喜欢易经但是也不讲究其卜筮之术的运用,而是注重其背后的内涵,难道用卜筮之术可以通晓天地大道吗?!还是你要做 '奇人' 创立邪教了?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啊?!”
孔子当然也不示弱:“端木赐啊(子贡大名),你才是傻孩子,让我来告诉你,老百姓认为的卜筮之道是要神准,百算百灵,通过这个预知未来避免祸殃,但是这不是真正的“易经”之道,我认为,“易经”之道可以让刚强的人知道敬畏,让柔弱的人知道坚毅,让愚笨的人不敢妄想妄为,让狡诈的人知道忠厚的意义。曾经周文王是个好人,仁爱宽厚,但是没啥成就,就思虑许久写了“周易”,后来纣王昏庸无度,为了这个书可以保存下来,所以穿上了卜筮这样的外衣“。
(题外话: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后有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方塔罗的流传当中也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因为逃避对异教徒的制裁,所以古埃及人将自己的智慧绘制在卡牌上,作为占卜工具得已流传,但是这个说法已被证伪,不过我觉得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的)
问题宝宝子贡又发问:“那老师你相信卜筮之术吗(感觉是在给老师挖坑跳呢)”
孔子回答道:“我卜卦的啊,我只用'周梁山'的方法进行占卜(别问我这个方法是啥,我对东方玄学的了解还是有限,姑且当做是一种卜方方式吧) ,70%的准确度吧,反正多占卜几次,哪个结果多我就信哪个。(孔子还是很“实用主义”的)”
最后,孔子对子贡补刀,呃,补充总结到:“对于'周易'我的看法是不仅仅停留在祝卜这种初级层面,我看中的是其中的道理和德义,通过占卜得到一个结果,而结果则是暗含了天地之道的规律的。如果只在意通过占卜得到的结果,而不重视其背后的规律,那么只不过是巫觋(江湖算命的或者是跳大神一流)之术,忽悠忽悠小老百姓。如果只是把事情结果的规律记载下来,那就是统计学,可以用于史料记载。我都研究过这些,但是我还是看不上这些。如果后人怀疑我的立场,大概是因为周易吧(其实我这句也不是很理解,我的个人理解是孔子依然认为周易的本质还是鬼神之论,卜筮之书),我研究的是易经的哲学层面内涵,就像是那些跳大神的和史官,他们研究的是也是易,但是我们的目的不同,作为君子我们还是要立场端正,德行以追求的为 思 ,宽厚仁德来获得福报而不是用预测来投机取巧,我也不是很相信神鬼之说,但是我相信人间有大道。(此处不服,仁德宽厚福获得作者:岂不的英文宗教当中说的善有善报?这个也是神秘文化之一吧?)”
我蹩脚的解读就到此告一段落了,虽然其实孔子所做所说还是有很多疑问之处,但是毕竟人家仙逝已久,咱们也不能跟子贡一样质问他了,所以只能得过且过吧。
但是这里有几句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观点提出来说一说。
首先是题目的这句话,这句话不包含在上面的片段当中,但是我觉得可以精准概括上面的片段,表达的孔子的意思,虽然我认为孔子死鸭子嘴硬,咬死自己不看重卜筮,但是他不相信又要用又要学。而上面的这句话我看到的是有两版本的解释
版本1:“给我几年十年,让我从五十岁开始学易经,那我后半辈子也就没啥大过(或者大坎)了”
版本2:“给我几年,五年或者十年好好钻研易经的话,我的人生就顺遂许多了”。
我个人更加赞同版本二的解读,因为古人五十岁算是高寿,五十岁以后的人生轨迹的波动也是极少的了,孔子享年七十多岁,五十都过了四分之三左右了,而孔子大概是五十多岁回到鲁国,后便是在整理自己的学说,也就是说,他五十岁学了易也难以有所用途。而这句话出自什么时间我暂时无法考证,我更加认同这个是孔子对自己年轻时的气盛做出的感慨,表示如果能早点领悟易经,而自己往后人生便会变得顺遂。
可知的是这句话大概是在孔子老年的时候说的,虽然不知道具体多老,但是也应该是孔子周游列国经历挫折之后的言语。
这个让我想到,现在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相信命理不相信世间有比自己强大的力量或者规律,不知道自己的自限性,就像是最近很火的一个节目“相声有新人”里的博士李寅飞的一段话也让我颇有感触。
或许对李寅飞来说,德云社是让他认识到自限性的一个坎,像郭德纲说的,多大的手端多大的碗,认清了,才能更清楚自己下一步怎么走。
而认不清,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成就和自负之中,特别是年轻时成功的人,在老年遇到挫折更加难以抵抗,也是这个原因。但是有一部分人在遇到坎之后都把锅丢给命不好,这个也是不提倡的观点,探究命运背后的规律,才是命理的终极目标,东方是,西方也是。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指望卜卦命理本身准确率百分之一百,十分有用,而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和德行的修炼,这是平庸之辈对命理的看法。
现在有很多“神准占卜师”,“想看过去,不准不要钱”之流,其实也是孔子说的巫觋,但是普通平凡的人就会趋之若鹜,并且深信不疑。但是作为学习命理或者是想要借助命理或者卜筮让自己通达之人,仅仅这样的追求是不足以的。
如孔子一般,学习命理卜卦,东方叫玄学,西方叫神秘学,其目的终究还是为了更加接近真理,现代将科学和神秘学撇清关系,殊不知其实是殊途同归。一个更加偏向精神层面,而一个更加探索物质层面,一个更加强调直觉,但是也依赖理性逻辑才能运作,否则只是疯子的胡言乱语不具备体系。一个则是更加强调逻辑理性和论证,但是也需要直觉提供灵感和启发。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作为神秘学人,或者玄术者,我认为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而流连于命理卜卦给我们的好处,命理卜卦只是一种工具,而使用工具的是人,这个工具是作恶还是行善,能成为一个趁手的好工具还是被工具所束缚所掌控,都取决于使用者。
切勿本末倒置,共勉之。
想吐槽一下,孔子这等圣人占卜也就百分之七十的准确度,现在的人百分之一的容错度不许,那真是让圣人都为难了。
当然,作为专业研究命理和使用命理的职业占卜师或者所谓的算命师傅(我并不喜欢这个称呼,算命也只是用命理推演,而不是把你的命定下来了)毕竟术业有专攻,加上这些方法演化这么多年,基本上还是能达到百分之80〜90的准确度的(有些人如果说古代某某算命术很准之类的,嗯,请自行研究,毕竟研究古籍是个苦差事,没办法要求占卜师一定就去研究什么的,去研究的也都是大神级别的,不是普通人接触的到的了)当然,终究人无完人,圣人也不例外,所以,一方面告诫求问者,理性问卜,另外一方面也是告诉想要踏入这坑的人,不要害怕,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但是错误的累积可以让我们爬的更高。
至于那些说自己100%准的,自己心里掂量吧。
此外,我觉得孔子还是很实用的,不偏颇相信某个方式,属于哪个方式好用就用哪个,有一些学习者把XX方法当信仰,我曾经收过一个小徒弟,喊着自己把塔罗当信仰,而实际上呢,他没为自己的信仰做出任何努力,真的是束之高阁烧香祭拜了。
塔罗也好,占星也罢,八字也好,梅花也罢,世界上问卜方式很多,甚至每个文明都有,这点我也觉得很神奇就像。这些方式有好有坏,都不是万能的。塔罗就只适合短期的,八字占星宏观但是缺乏细节。就像是锤子是用来锤钉子的,而锯子是用来锯木板的,你用习惯了锤子你也不能用锤子去砸木板,那肯定的事倍功半的。
实际上,命理和卜卦,这些背后确实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启迪。不管是卜卦或者是占星,殊途同归,只是宇宙规律的一个体现。其实孔子只用一个方式去进行卜卦也难免偏颇,就像是盲人摸象似的,容易忽略一些部分,当然他们达到的本质是一致的,只要不被表象说迷惑,也没有大碍。
以上,半夜三更又叨叨了一堆。
希望能给初入坑的同好们一些启迪和帮助,在一开始的道路上,走的更加笔直端正,相信未来也会走的更远。
2018年9月14日凌晨
柠喵喵于福州
①“梅花易数讲义”郑同着,著
②原文见“易经研究”2008年第四期,“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新释”,廖名春,著,为了阅读方便我擅自断句,因为没有古文深厚基础,仅仅是为了方便阅读,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