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断舍离》:脱离执念,活在当下
楼外楼 2020-10-26

 

 

“断舍离”这个词似乎有一种魔力,读起来有些高冷,又有一丝禅意,就这样带着绝然与洒脱的气质流行起来。作者山下英子结合自己杂物整理的经验,从收纳物品的角度描述了这一理念。实际上,在日常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都具有实用价值。所以我将其比作是《极简主义》的具体执行版,想让自己活得洒脱,这本书值得一读。

大家好,这是我推荐的第十二本书:来自日本的山下英子所著《断舍离》。

 

简单来说,断舍离是一种通过对自己家中物品的收拾与整理,从而保持舒适的环境,进而放下执念,洒­脱生活的方式。其主角并非物品,而是自己。合理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我会试着结合自身体验,与大家分享我的断舍离之路。

断舍离是什么

物品要使用才有价值——是为断。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斩断用不完的物品,让多余物品流通起­来。我之租住在一间只有8平米的房间,搬家的时候差不多装满了一辆厢型货车,大量的资料书、本子、旧衣物、日用品,占了巨大的空间,我都不知道当时为何会买这么多,恐怕几年都用不完,扔了可惜,留着占地方,每次看到都头痛,干脆不管了,所以越积越多。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既便是以前用过的东西,如果现在不需要了,就不该怀着“说不定将来还有一天能用得上的心情”,随随便­便地保存,而是让它们到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旧衣服,我的衣柜里还有三年前的衣服,由于体型变化大,想穿上遥遥无期,一直想着留下改成个抹布之类的也好,结果单单替换下来的毛巾已经绰绰有余。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不断拷问自己,挑选出与当下的自己最相称的物品,筛选出的物品能够各得其所。我有好几盒各式各样的笔:中性笔、圆珠笔、钢笔、水笔,时间长的放了快两年还没用过,扔不想扔,用也用不上,看着就头疼。

搬家至今,我一直尝试通过断舍离的方式进行优化,实践中发现,这三个字并不是单独分开的,而是要综合到一起考虑,贯穿了从购买、使用、放置、处理每一步,最终留下的都是适­合自己、必须且在用的东西。这时候,住所已经不仅只是晚上睡觉的地方这么简单,它的的确确让我无比舒适。

问题分析

搬家时的一车东西,很多都是用不到的,或者因为不好用束之高阁的,之所以一直留着,其实就是一种“总觉得很可惜”的执念。仔细想想,将这些多余的物品称为“垃圾”一点儿不过分,它们除了占着空间,让我看见之后烦闷之外,还有什么作用?久而久之,我开始假装看不见,也不收拾,任其自由堆积,这意味着我开始逃避现实:买的时候要么因为打折,要么因为感觉以­后会用到;买回来发现因为种种原因没用上,开始自责;安慰自己总有一天会用,实则开始吃灰。在面对闲置物品的时候,你有木有同样的想法?

逃避现实意味着放飞自我,自控力变得低下,房间越来­越乱,这还振振有辞地说这叫乱中有序,就这样很舒服,这就是我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衣柜上堆得满满的,顶到天花板,拉开衣柜门,瞬间掉出一堆衣服,枕­头下面有充电器、袜子、衣服,电脑前放鼠标键盘的位置都没有,实际上整个房间是无比压抑的。看似随手能拿到的方便只是让自己懒的心安理得的借口,没有人想在这样的家里待多久,外面的世界成了最放松的地方。

具体操作

开始很痛苦,后来越扔越爽。

首先肯定是调整心态。之所以有这么多东西,缘于我感觉这些东西都好好的,还能用。这实际是一种把物品当主语的状态,以物为主。它们再完好无损,我用不到,它们就没有什么价值,对这些东西进行整理,等同于我把家当垃圾箱,进行一次次的垃圾分类。

我开始尝试从“我要用”的角度考虑:旧衣物完全没用,洗好后捐出,包括没用过的背包、本子、笔,因为我更多是用电脑打字,这下清理了一大堆,衣柜宽畅了,桌子整洁了,效率更高了;留下足够半个月使用的日用品,其余送朋友,完全不用为这些东西摆哪儿发愁了;收快递攒下的的纸箱送给了楼下阿姨,买了几个大号的收纳箱,搬家可以装东西,搬完可以将不当季的衣服放里面……


这个顺序是先收拾再整理:将不需要的东西先清理出­去,避免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再次垃圾分类,将其余要用的必须品整理好就可以了。据作者说,先别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会带动别人一起……看着沙发上女票的一堆衣服、化妆品,我十分怀疑这个说法的准确性。

这么多东西,从哪开始下手呢?我是先从电脑桌开始的,图钉、回形针、胶棒、直尺……从一个小处入手,效率更高,也更愿意为此付出努力。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突破口。先处理那些明显毫无作用的,将难­以取舍的放到后面,你会判断得越来越快。最后,只有精挑细选的东西才能留下来。

 

避开整理误区

一定要先将无用的东西清理之后再整理。我们平日所说的整­理家务,就是将所有的东西摆放到一个位置,也就是前文说的“垃圾分类”,耗时费力不说,最后往往自己也不记得什么东西在什么位置,自然对家务愈发地抗拒。

第二就是尽量做到一个动作就能完成取放。这样不会显得麻烦,人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如同App,将其放在文件夹与直接放在桌面上,后者使用频率远高于前者。

前提是,东西一定要少,否则不管你怎么整理,最后都感到很麻烦。

一些感触

整理完的第一感受是很爽,一身轻松,第一次产生"舒适"这种感觉,很有种告别过去,从新开始的动力和信心。现在会很自然地维持房间的舒适有序,用完的东西随手放回该放的位置,不像以前要先挪走这个才能放进那个,不论是办公还是学习更乐于在家中进行。


我也尝试将这种观念融入到工作与社交中去,明显发现目的更明确,交流更从容,生活更自得。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足够强大。

能够放开执念,人才更能有自信。

感谢您的阅读。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