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拆文:读者流下眼泪,因为他们看到了奇迹。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4f4r2d7bw06mqBstJL-mA

关于选题

这篇文章我反复读了几遍,标题没有要讨人眼球的意思,很平淡。能达到400多万(官方数据)的阅读量,显然是内容取胜——文字朴实,却充满力量。我想了很久,究竟是什么戳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酸楚的一块,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

而后,我突然想起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说是有一年斯坦·李来到中国,国内媒体问他“你觉得中国的超级英雄应该是怎样的”,老头子回答,“想想看中国这几十年最大的恐惧和不安是什么,以及人民最向往却无法实现的愿望是什么,以想象力去达成它”。

有资深的媒体人对此做出了解答——这个“它”,就是“穷”。

回到这篇文章,屏幕改变的是怎样的命运?如果没有这块屏幕,是什么让命运难以改变?答案是贫穷,作者狠狠一脚踩中了平凡中国人最深的痛苦。

而深受“穷”害的,不仅是城市里每天喊着没钱买房没钱养老的我们,更是那些挣扎在温饱线,闭塞在深山老林的贫农子弟们。我们听过太多山区助教、希望小学的例子,却很少看到这些补救措施带来的深远改变——

我们看到孩子们坐进新校舍的笑脸,但是,他们的命运真的改变了吗?没有人给我们答案。

而本文作者站了出来,解开了这个长久以来萦绕心中的谜团——“200多所中学直播名校课程,88人考上清华北大(今日头条上推文时的原标题)”,单单这个数据就足以令人震惊,而作者的“野心”不止于此,他还加上了“贫穷山村”这个反差极大的故事背景。

不可思议+国人痛点

读者们纷纷留下眼泪,后台被评论塞满。

这是一个现实的奇迹缔造的阅读量神话。

关于结构

极简大纲

引言:事件梗概+奇怪现象+引人好奇

开篇:概述调查内容,提出调查原因。

章一、二:直播两端环境的云泥之别。

章三:直播击碎了山区学生们的认知。

章四:山区师生努力的适应直播教学。

章五:直播激发学生潜力,取得成功。

章六:直播和交流对学生认知的重塑。

章七:直播教学改变命运,影响深远。

(该死的强迫症,为了对齐,没救了)

经典结构

引言:以一句自成一段的发问,吸引读者好奇,继续阅读。

开篇:继续以第一视角发问,“学校、家庭不同,在十几年间堆积起学生能力、见识、习惯的巨大差异,一根网线就能连接这一切?”,并以“88人考上清北”的关键信息,刺激读者继续阅读。

章节:仔细观察全文,作者举了很多真人例子,这是我们常见的手法,这样描写更加真实,也更容易唤起我们的情绪。

很有意思的是,正文大部分章节都是以一句当事人的话收尾。

章一:“觉得自己真没用啊”;章二:“没办法,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章四:“什么是幸福?就是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章五:“是催化剂”;章六:“自己明白和他们的差距,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努力是为了活得开心”;章七:“但没关系。所有人都很开心”。

当然,这个写法也见于其他调查文章。我的直观感受是——我仿佛在看一个纪录片。每当结尾,当事人说完最后一句话,我的脑海里就像纪录片惯用的黑幕转场一样,自然而然的会顺着“镜头”的改变,继续观看下去。

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

自我反思

但,这是真的吗?

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是我的一位文青朋友发来的,他非常感慨,罕见的发表了一番动情的感悟。在阅读全文,揣摩结构和细节的过程中,我确实也被读者的文字所感动。

但,感动完后,我留下一个疑惑——这是真的吗? 或者说,事实只是如此吗?

原文提及,这88位清北学生是在16年里陆续高中的。看到这个数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么漫长的时间,直播教学真的是改变命运的主要变量吗?十几年里,是否录取政策倾斜了呢?直播教学如此深切地改变了贫困山区的命运,为什么这么些年一直默默无闻呢?

我不是杠精,只是这篇文章的观点非常单一,如果真的是这样完美无缺当然最好,如果还有其他事实的话,我更希望了解全貌。

金子在河底的泥沙中,最熠熠生光

——通读全文时,一些句子格外令人触动,但摘出来单独看时,就失了很多风采,故而有此感慨。

1、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2、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当本文第二章以这句话结尾时,我浑身战栗了。一句平常我们用来自我调侃的话,真真切切地从一个山区学子的嘴里说出来,我羞愧不已,当我肆无忌惮地浪费着父母一辈辛辛苦苦创造的物质条件时,那些山里的兄弟姐妹们正靠着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

3、自己明白和他们的差距,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他确实比以前更努力,也进步了。努力是为了活得开心。

4、 “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县,投资教育,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最好的办法。”


以上,

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欢迎批评。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