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营收重回高位,但华为突围战远未结束!
蛇眼财经 2025-05-02

想不到短短几年时间,华为就从“技术封锁”的持久战中突围,成功将“被卡脖子”困境扭转为科技主权的主动争夺战。

众所周知,前几年技术霸权国家突然对华为发难,导致芯片供应链被强行掐断,海外市场阵地接连失守,恶意舆论如汹涌潮水,让其瞬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最近财报显示,华为已经渡过危险期,甚至开始反击。

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862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626亿元人民币;经营活动现金流为884.17亿元,同比增长26.7%。对比来看,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2.42%,2023年为7042亿元,核心板块上终端业务持续恢复增长。

这份成绩单,不仅是华为的破局宣言,更折射出全球科技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未来,华为想要登顶全球科技之巅,仍需在技术攻坚与生态构建的双重战场上持续突围。

业绩逆势上扬

华为的破局之道,源于“压强原则”下的战略布局:多维度的业务协同发力、精准的市场战略抉择,共同勾勒出华为逆势上扬的增长脉络。

终端业务是华为营收创新高的最大功臣。

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终端业务收入飙升至 3390.06 亿元,同比劲增 38.3%,直逼 ICT 基础设施业务的 3699.03 亿元。更直接的体现是,Mate 系列手机搭载自研麒麟芯片王者归来,凭借卫星通信、鸿蒙系统等前沿技术,重塑高端手机市场格局,一举扭转终端业务的低迷态势。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同样表现惊艳,华为凭借在通信、芯片、AI 领域的技术积累,为汽车产业赋能,进入收获期。财报数据显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达到 263.53 亿元,增速高达 474.4%,并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此外,数字能源与云计算业务也是华为营收增长的稳定支撑。

数字能源业务依托光伏、储能等技术优势,实现 24.4% 的收入增长,在能源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持续巩固市场地位;华为的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超 150 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多个大型光伏电站提升发电效率。

云计算业务则通过盘古大模型在政务、金融等行业的深度应用,实现实现收入688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公有云海外收入更是同比飙升超 50%。在政务领域,盘古政务大模型助力多地政府提升城市治理效率;金融领域,为多家银行提供智能风控、客户服务等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华为的复苏势头强劲有力,但能否保持这种增长态势,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终端业务喜忧参半

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持续低迷,华为终端业务却逆势复苏,不仅强势收复失地,更在高端市场与创新赛道上实现全面突破。

一方面,华为在产品创新上以“组合拳”强势出击, Pura70 系列、Mate70 系列、PuraX 折叠屏等旗舰机型,每一款都堪称行业标杆。

具体来看,Pura70凭借其出色的影像系统和性能表现,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全系出货量较P60系列同比激增125%;而Mate70系列更是推动了600美元以上价位段市场份额增长32%,打破了高端手机市场长期被苹果、三星垄断的局面。在折叠屏领域,华为以35%的市占率首次超越三星(23%)。

另一方面,技术生态的构建为华为终端业务注入了持续增长的动力。截至 2024 年底,鸿蒙生态设备超 10 亿台,开发者数量突破 720 万,HarmonyOS5 系统在国内市场份额达 19%,首次超越 iOS。

此外,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强化,更是华为终端业务复苏的坚实后盾。

2024 年,华为关键器件国产化率较 2023 年提升28个百分点。核心芯片麒麟 9000S1 采用国产 14nm 工艺,GPU 性能提升 30%,NPU 算力达前代产品的 2.4 倍,尽管与国际先进制程仍有差距,但已能满足高端机型的性能需求,有效降低了外部技术封锁带来的风险。

尽管华为终端业务取得了亮眼成绩,但当前行业现状与竞争态势依然严峻。

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增长乏力,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多年下滑,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新品抢占市场份额;小米、OPPO、vivo 等国内厂商也在高端市场持续发力,推出各具特色的产品,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

此外,海外市场拓展同样困难重重。地缘政治因素导致华为在部分海外市场仍面临诸多限制,品牌推广与市场准入面临巨大挑战。如何突破地缘政治壁垒,重新夺回海外市场份额,成为华为终端业务未来发展的关键。

智能汽车初步成功

过去一年,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增速高达 474.4%,这一增速不仅震惊业界,更宣告了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战略布局的初步成功。

与之相对应的数据是,2024年鸿蒙智行全年交付超 44.5 万辆,问界新 M7 单车型交付量达 19.7 万辆,高端市场均价稳居行业第一,问界 M9 单车型订单量突破 10 万台,均价达 46.8 万元,成功在新能源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打破了传统豪华车企的市场垄断。

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爆发式增长,首先得益于其前瞻性的技术布局与卓越的技术实力。

以ADS 3.0 智驾系统为例,其搭载昇腾 AI 芯片,实现全国 95% 道路“无图化”覆盖,城市 NCA功能更是将接管频率降低 80%,大幅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便捷性,让用户切实体验到智能驾驶的魅力,装车量已突破50万台。

其次,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与掌控,是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崛起的另一关键因素。

华为智能汽车部件年发货量超 2300 万件,产品涵盖电驱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大规模的发货量不仅反映出市场对华为产品的高度认可,更通过规模效应推动边际成本持续下降,为业务盈利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通过“以技术换市场”的策略,与赛力斯、奇瑞等 600 多家产业链伙伴紧密合作,推出 15 款涵盖多种动力类型与车型品类的合作车型,精准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迅速打开市场局面。

不可否认,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优势十分突出。在通信、芯片、AI 等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使其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核心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能够为车企提供全栈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庞大的研发团队,为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全球智能汽车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车企自研智能驾驶技术与智能座舱系统成为常态,华为的竞争压力可不小。

传统汽车巨头如大众、丰田等,凭借深厚的制造底蕴与庞大的市场份额,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投入巨额资金研发智能驾驶技术与智能座舱系统;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则以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与创新的商业模式,持续引领行业潮流。

如何突破国际汽车巨头的技术包围圈,成为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未来发展的一大难题。

小结

当前,技术霸权国家凭借在芯片制造、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的垄断优势,构建起坚不可摧的技术壁垒。与此同时,AI 大模型、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浪潮奔涌而来,谁能率先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主导未来十年的科技话语权。

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华为持续强化技术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1797亿元,占收入比重20.8%,近十年累计投入超1.25万亿元。试图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坚定的战略定力与灵活的市场策略,持续突破技术封锁,拓展业务版图。

全球科技产业重构之际,华为依托技术创新与商业生态优势能否率先突围,值得期待。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