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泉村染上了黄昏
夕阳带着些许眷恋沉入了西山,滞留下天边一抹绚丽的晚霞。
接下来,暮色渐至,星空乍现,灯火阑珊,炊烟袅袅;远山含黛,近水环绕,竹梅相映,归鸦点点。这,大概就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世界了。
初春的竹泉村染上了黄昏,灰蓝色的天幕朦胧中透着妩媚,夜色笼罩下的竹林开始雾岚升腾,周围的寒气零零续续向人袭来。一道道溪流在竹林里变得黑亮、清幽,脆生生的水流声和着飒飒作响的竹林鸣奏出来悠扬而又绵长的旋律,恰如一首深情款款的乐曲,竟然与心儿那般贴近。
星星隐逸着俏皮的身影,月亮还在矜持着不肯发出光亮。群鸟在暮色中叫啸着从半空里俯冲而来,扑楞着翅膀“嘁嘁喳喳”、“咕咕呱呱”,一群黑压压的小影子早已遮住大半个天空,飞至竹林上方一晃就不见了。群鸟悄然隐入林中开始各行其事,半明半幽的竹林里到处“扑扑楞楞”、“窸窸窣窣”,“啁啁啾啾”、“嘁嘁喳喳”的叫嚣声响成一片,竹也开始抖动起瑟瑟作响的枝叶……
天半幽,鸟欢腾,竹摇曳,泉水流,展现出来一种竹韵之美。
没过多久 ,竹林上空又开始接二连三出现一群群黑压压的小影子,和上次一样扑闪着翅膀隐入林中,只听见到处“嘁嘁喳喳”的鸟啼声喧腾起来。远处竹林里偶尔传来“咕——咕”、“呱——呱”的叫声,与近处叫声的短促相比,那声音低沉、浑浊,似乎喉咙里卡着什么东西,夹杂着“呼呼噜噜”的闷响。任你朝哪里看去,始终寻不见它的影子,凭借宏阔的叫声方能够判断那一定是只大鸟。不一会儿,耳畔骤然响起“扑楞楞”忽闪着翅膀的声音,不经意间瞥见了上空那对硕大的翅膀,来不及看清它的样子就掠过竹林上空不见了。
这样的场景在薄暮里轮番上演着,从日暮时分一直持续到灯火通明,这便是竹泉村最美的景观之一——百鸟归巢。一个人漫步其间,到处是竹林飒飒,到处泉吟鸟啸。此时的空旷让人顿感空灵澄澈,白昼里挤压在内心的灵动和飘逸开始一点一点漫溢着、漫溢着……
整个人飘忽起来了,漫无边际的竹林涛声悠悠,有着黄昏时分特有的朦胧和静谧,将这儿变一处灵魂的栖息地。
华灯初上,一串串红灯笼点亮在枝头、檐下,一盏一盏古灯或者立于街角处、凉亭内,或者立在院落中央、门庭一侧,各处彩灯也在林中次第亮起来了,映照着远近的景致。于是,竹林开始变幻出来深深浅浅的色彩,人语暂绝,鸟雀欢腾,竹泉村更加清幽、空旷、缥缈。各种鸟儿在林中“呼儿呼儿”叫啸,一道道溪流在林中“丁儿隆冬”欢唱。
眼前墨绿色竹林筑起来一道狭长的天空,月亮端坐夜空,星子在闪耀,天幕与各种灯光交相辉映,竹泉村变成玉玉的、柔柔的了。被灯光映成浅淡的枝叶在半空里摇曳,竹管也变成浅浅的绿绿的色彩,林中隐逸的茅屋灯笼高挂、古香古色,隐含着泉上庄古村落的沧桑和神秘,一股光影微闪的溪流在门前滚动——“叮叮当当”、“喧喧嚷嚷”。仿佛已经穿越到几百年前的“小桥流水人家”,寻找历史记忆中的乡愁。
据《高氏族谱》记载:明初,高鹏远与姑表兄刘泉从新城迁出,到青州府沂水县会川乡东流店(今沂南县大庄镇高家店子、刘家店子)定居。高鹏远为东流店高氏始祖,刘泉为东流店刘氏始祖。
明末,六世高大任之三子高熛携子迁居泉上庄(今竹泉村),高熛去世后归葬原籍祖林。三子高名实在泉上庄定居,殁后亦葬于此,被泉上庄高氏后世尊为立村始祖。明清两朝,高氏族人七品以上官员八十八人,其中知州以上官员三十二人。
静庐、驸马府至今流传着高氏的传奇故事,那些庭院里面遍植梅树、翠竹,院落四周竹林浅啸、流水缠绵,想必高氏族人一定拥有超乎寻常的智慧和超逸,才会建造出来如此高雅闲适的景致。各处的别院、茅舍亦被层层叠叠密林包裹起来,柴门半掩,灯辉摇曳,不时传来人语低响。
茅屋、灯笼、溪流,在黄昏里上演着竹泉村的古韵之美。
醉梅驿门前两株白梅散着幽幽的香气,溢满整所园子,越是走近花香越是清新。含苞的花蕊香气最为浓郁,在夜间化作一股清凉的香气沉入心底,令人醉意微醺、心旷神怡。院落、竹林、清泉沐浴在幽幽的、沁人的香气里,着实叫人迷恋。走近了,一株株梅树的枝条交叉纵横成各种姿态,玲珑的花儿点缀枝头,缝隙里透射出来幽暗的灯辉,散淡、清新、雅致。缀满花苞的枝条斜伸在醉梅驿窗前,给视觉带来一种陈旧悠远的画面感。莫非,“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由此而来?
暮色辉映着半空中的飞檐翘角,园内又有几株梅树作衬,黑漆漆的长廊,红洇洇的门窗都涂抹一层夜色。庭前盈盈的的花儿吐着馨香,衬着透亮的花瓣,融合着含蓄、高冷的气质,到处疏疏朗朗、散散淡淡。此时,假若效仿李易安“东篱把酒黄昏后”,这儿的梅香定会更胜菊香一筹。
醉梅驿后方庭院便是梅驿馆,梅驿西侧倚着一方水塘,立于寻梅舍一、寻梅舍二中央夹道,可以隐隐约约看得见水面碧波隐现的光晕,晕漾出来堆堆叠叠的水纹——静静的,幽幽的。幽暗的水塘,芬芳的白梅,挺拔的翠竹,古典雅致的四合院,全都笼罩在暮色之中。这里庭院深深,梅香四溢,整所院子带了一身诗意和优雅,夜幕中更添几分唐诗宋词的韵致。
北旁的小铲子山、玉皇山变成黑黢黢的了,正应了“山随暮色寒烟积翠,我与梅花临水分香。”的门联题诗,此刻,我只愿变成一株独立黄昏的竹,与梅相生相伴。
宸翰亭、竹泉处灯火通明、金碧辉煌,绿林中红灯串串,映照着一池清幽清澈的碧水,周围环绕着茂密葱茏的竹林,恍若给池塘围上了层层叠叠翠绿色帷幔。水底的沙石依然粒粒清晰可辨,水中映入竹的影子,连同四周的密竹浑然一体——清清的、碎碎的、柔柔的。假若拎起一头带了长把的竹筒,舀起一筒泉水的时候,那水面在竹竿的搅扰下开始丝丝缕缕,波光来回晃动,简直就是一池沸腾着的绿茶一一绿洇洇的色彩,哗啦啦的声响。
向对岸看去:竹林掩映着挂了灯笼的龙王庙,近处是一池翡翠碧玉般的清泉,“叮叮咚咚”流往各处。各种鸟啸响彻林间,不同颜色的灯光映照得竹林五光十色,密密匝匝的竹管空隙里投射过来利剑一样的光芒,完全变成与白天不一样的气派。虚幻中充满着空旷、神奇,静谧中散发着诗意和激情。
一旁的十二生肖泉“嘈嘈切切”、“喧喧嚷嚷”,像是一群喧闹的孩子。鱼塘被灯光映照得五彩斑斓,竿竿翠竹的倒影在水中晃动着,花花绿绿的游鱼挨挨挤挤成一道美丽的光影,悄没声儿的卧在水面上,沉醉于甜甜的睡梦里。
此刻,满目的虚幻缥缈,满目的光影迷离。竹林随了灯光的变幻,顷刻间也变幻出夺目的色彩——蓝的、红的、紫的、橙红色的。曲折迂回的水塘、清浅清幽的泉水在林中时隐时现,将“清泉石上流”的诗意藏匿于竹林。四周一片竹泉和鸣,鸟雀叫啸。在一片静幽中又嵌入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喧哗。
竹泉村用黄昏着色,更加完美地实现了沂蒙文化中诗意栖居的注脚。
一个人沉醉在诗意的黄昏中兜兜转转,聆听各种曼妙声响:细微缠绵的,清脆悦耳的,高亢激昂的,突兀难耐的,到处流水潺潺,竹涛悠悠,鸟鸣啾啾。在这样的意境里缠缠绵绵,似乎不远处就会遇见泉上庄古村的高姓人家——一长发垂髫、锄禾晚归。行走在茂密葱茏的竹林小径,沿途经过水车、石碾、辘轳,行至茅舍前推开柴门而入,然后斟一碗竹泉村老酒,开始与家人一道静享归隐后的美好时光。
静听着梵音般的竹吟泉啸,心中不免思绪着驸马高炯的静庐内可否燃得香烟袅袅?
竹泉村在暮色中诠释了山水田园的内涵。这里面既融合着古代高氏人家的智慧结晶,也融合着现在沂南人民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美好,故而能够创造出来古韵之美、竹韵之美、泉韵之美……
作者简介:徐玉霞,山东省沂南县高级教师,一个文学爱好者。
作者姓名:徐玉霞
联系电话:13563956896
身份证号:372832196910053441
通讯地址:山东省沂南县山水芙蓉城新10号一单元501
电子邮箱:ynxuyuxia@163.com
微信号:ynjhx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