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一带司氏,主要分布在宿松、望江两县,尤以宿松最多,居住真可谓星罗棋布。太湖县也有分布,但人数很少,而且也是宿松司姓的分支。。
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份证、户口簿上用的都是单姓司,只有少数年青一代恢复了司马复姓。但这里的司姓人心里一直都珍视自己真正的姓是司马,这单姓司是由复姓司马改过来的。
安庆一带司姓人家家中贴的祖宗,就是以司马氏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告示和勉励子孙的,祖宗对联云:
涑水家声远,龙门世泽长
涑水在山西省,流经夏县,夏县是司马光的家乡;龙门在陕西韩城,是司马迁的家乡。
司氏自周宣王赐姓程伯休父后,居郑顿邱,徙居河内。经过长期发展,到晋朝而有天下。但由于晋末皇权皇族的司马氏人不作为,使得江山不保,晋朝被刘裕所灭。
刘裕灭晋后,要把原来晋宗室的司马氏人除掉,使得原晋宗室的人死的死,逃的逃,藏的藏。
其中有叫司马镐(嵩)、司马延义的两人从当时的京城金陵(现南京市)逃到了江西省的建昌(现永修县)白沙(可能是现三角乡白沙村)居住。后又有司马宅相从河内来到白沙。
延义有二子,长讳悌举进士,次讳惇为山阴县令。
这些逃离京城的人,为了生存,为了不被发现,为了不被追杀,不敢再姓司马了,只好改姓,有的改姓司,有的改姓马,有的改姓同,有的改姓冯。但无论怎么改,都包含有原司马姓中的司马内含,是为心中不忘司马渊源也。安庆一带的司姓的先祖就是这种情况下,由司马复姓改姓司的。
根据简单的史料记载,现今安庆宿松、望江、太湖等县的司姓人,应该是晋宗室中逃亡至建昌白沙(今江西永修)的司马镐或司马延义的后裔。
唐末梁初,豫章之地遭冠掠严重,难以生存,司超利用镐(嵩)祖同寅裔孙刑帅安叔千过建昌之机,经叔干帮助,迁居大名府元城县。
超公开始在汉周服务,后辅宋太祖征讨李重有功,兼授防御使,并且在一年之中多次升职。
超公的长孙文睿袭职佐朝,文睿的五世孙绶公,就是安庆一带(包括江西等地)司姓人宗谱中可以追溯查考的鼻祖。
绶公,字君锡,号江西翁,宋崇宁元年壬午(公元1102年)正月初七日生,殁葬缺。靖康元年(1126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绶公等官员不屈负于张邦昌,弃官又回到白沙故里。
至第四世,绶公曾孙埛(字仲郊,淳佑辛丑拜进士)调饶州司户,饶州,别名番邑,在今鄱阳县,属上饶市。今鄱阳县的司姓人应该为此公之后裔。
从绶公数第六世,有三人居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一人居兴国(县),一人居樵江(今江西丰城)。居樵江(今江西丰城)者之后裔即今宿松、望江、太湖等县的司姓人。
谱云:六世祖在元大德元年,即公元1297年,以使事至豫章(现南昌),出筠州(现江西高安),舟泊樵江(今江西丰城),见地可耕可渔,未几,谢事而迁之。是为开创樵江之始祖。
从绶公数第十世,贵淳,讳朴,号天佑,生于元延佑甲寅年(公元1314年)。任黄梅县令,因明太祖兴师未能回原籍樵江(今江西丰城),迁居宿松,为迁居宿松司姓的始祖。
贵振(天佑公二叔的次子),讳弩,字肤功,洪武初年从明太祖兴师进征云南有功,委职御前指挥。是迁居望江县司姓的始祖。
自天佑公迁居宿松后,至今已有600多年。经过23代的发展,已有男丁2000多人。他们生活、和奋斗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由于人数的增多,使本族人长幼有序,从绶公数第十八世开始,确定派字:
尚国大廷,以应熙朝。立绍世业,开继光昭。礼全德裕,治良文超。乾坤保合,祥发泰交。
1990年修谱增续字派:
温恭俭让,兰桂登高。谨遵宗训,倍启英豪。
现在宿松、望江的司姓人是绍、世、业、开、继、光、昭、礼等字派,接近十世同堂了,美哉!乐哉!喜哉!
族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使本族发展轨迹可考可查。安庆一带司姓人公元1101年以前可考的谱牒,由于种种原因,燹毁无存。
安庆一带的司姓人重视续修宗谱,分别于康熙四十二(1703)年、乾隆十五(1750)年、乾隆五十二(1787)年、道光二(1822)年、咸丰十一(1861)年、民国六(1917)、民国三十(1941)年、1990年、2011年共九次编、修宗谱。其中1990年修宗谱多达21卷。2011年由于印刷技好了,改为合订本。也是2011这一届修谱,望江县的司姓人与宿松县的司姓人没有合修。
悠悠岁月,先人为我们创下了灿烂辉煌的历史,迭变沧桑,历史给我们遗漏了许多难寻的往迹。作为被迫易姓的司马姓人,既为有司马迁、司马光这样的先贤而倍感骄傲,同时也为晋末那样的不作为皇族感到痛心。
历史已经过去,愿今人和后人,承前启后,再创辉煌,把司马迁、司马光文化发扬光大。
安徽省宿松县绶公支下二十九世孙
司德普谨撰
公元二0二一年岁次辛丑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