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5讲-《大学》之道
俚言 2019-08-23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我们知道,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星空之中,有许多闪亮的明星。其中最熠熠生辉的那一颗,也许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我们已经知道,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而《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汇集。其中,简短的《大学》篇尤为引人注目。 那么,为什么儒家这么推崇《大学》?

 

第15讲. 为什么儒家这么推崇《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以前从未单独刊印过。相传,《大学》的中心内容-- “经”是孔子说的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参记录下来;而对“经”的解释分析的文字--“传”是曾参撰写的,由曾参的学生记录下来。


在唐代,大文豪韩愈等人出于抵制佛教等“异端邪说”、维护本土传统思想的目的,大力推崇《大学》与《中庸》。到了北宋时期,通过教育家程颢(hào音浩)以及程颐(yí音宜)的竭力鼓吹和宣扬,儒学迎来了复兴的机会。与韩愈等人相比,二程更加重视《大学》,甚至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意思是说,《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必读书目。可见,此时《大学》的地位已经较之以前大大提高了。

 

接着,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和主张,干脆把《大学》和《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组合在一起,成为“四书”。 至此,《大学》就完成了从《礼记》中的一个篇章到儒家重要经典的演变。按照朱熹的理解,《大学》被列为“四书”之首。后来,朱熹本人几乎耗尽毕生的心血撰著《四书章句集注》,对“四书”做详尽的分析和解释。据史料记载,甚至在去世前几日,朱熹还在修改。当时,《四书章句集注》是《大学》等“四书”的正统注释和学习指引,也是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必备书目。

 

在古代,与现代学校教育类似,儿童的启蒙教育一般也是从识字开始的,比如,学习一些基本的道理、礼仪和知识,包括了解洒扫、应对、进退的礼貌,识字和学习文章断句等等,这些学习内容也是为了给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下一步,部分天资较好的学生才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这时,《大学》就是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了。


《大学》是儒家的入门读物,是开启儒家之门的钥匙,是登上儒家殿堂的阶梯。学生们希望通过对《大学》的学习和领会,把自己塑造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因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将来才有可能承担治理国家的重担。那么如何才能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呢?按照《大学》中的说法,就需要“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说,要发扬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然后再去亲近、感染、影响其他的人,使人人都能改掉自身的弱点而自我更新;同时,还要精益求精,做到尽善尽美并且保持不变。

  

实际上,学生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的主要目是为了将来成为治国安邦的人才。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树立之后才能安定,安定之后就能心静,心静之后方能思考问题,思考后才能有所收获。


具体的学习过程是“格物、致知、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意思是说,只有对事情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明白事物当中的道理;只有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内心才会真诚无杂念;只有内心真诚无杂念,才能够好好地修养德行;只有好好地修养德行,才能够使得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够走向社会去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够天下太平。


可见,通过自我完善,培养优秀品德是做人的关键。只有先做个好人,将来才能做大事;只有内心圣洁,才能够外在强大。这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待续……


谢谢大家关注俚言的原创文章,《诸子百家》共计100讲。

文中引用图片均来自于互联网。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