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流浪地球》虽不完美,但请对中国科幻电影多一些宽容和希望
康斯坦丁FL 2019-02-10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是死亡。


---《流浪地球》 刘慈欣

01

昨天,大年初四,自认为错峰去影院看《流浪地球》,但是来到影院才发现自己低估了春节档电影的热度——几乎呈现了旅游景点的景象(人看人)。

取完票,才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是奔着这部电影来影院的,虽然这其中有些人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背景,甚至不知道刘慈欣是谁,但是他们还是在春节档众多电影中选择了《流浪地球》。

就这点,我深感一些欣慰。

《流浪地球》剧照/豆瓣

其实,去看电影之前,就看到网上已经有很多对于这部电影的点评视频和文章,但为了留有悬念,并没有点开看。

在看完电影之后,点开这些,在细细品读之后,发现这些内容基本都逃不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一味的抬高这部电影的价值,甚至宣称在特效和表现手法方面已经超越了欧美(这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媒体)。

虽然这部电影相较于之前的一些国产电影来说,是有着比较突出的进步,但事实并没有达到所宣称的水平。

另一方面,就是无脑的贬低这部作品,甚至连带着原著的作者刘慈欣也进行了问候。

但是,在这些内容中,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声音的出现——拿着原著来与电影进行严苛比较——被称为:原著杠精

这些人乐于用自己看过原著的身份、站在制高点上,对这部原著改编的电影进行过分严苛的比较,甚至由于电影时常的限制没有全部将小说情节表现出来而将其全部否定。

电影与小说,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小说由于对于读者的认知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入门门槛,而正因为这个原因将很多一批感兴趣的读者挡在了“门外”。

相较于小说,改编电影却可以让更多人所接受和理解,更易于文化和思想的传播。

而这一点,对于科幻题材的作品更是尤为重要。

在目前国内的大环境下,科幻题材的电影生存环境并不是多么良好,以至于真正让一部科幻电影院线上映也是难上加难。

过去,欧美国家的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是写不出好的科幻小说的,更不要说拍出科幻电影。

直到刘慈欣凭借《三体》三部曲小说中的第一部(英文版)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斩获雨果奖这一科幻届的最高荣誉。

刘慈欣《三体》系列第一部获雨果奖最佳长篇/视觉中国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对此表示:

祝贺大刘为中国科幻写下光辉的一页!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一直是西方人最擅长最强势的文学表达样式,雨果奖与星云奖从未被亚洲人拿过,现在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同时,《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马丁也对《三体》赞不绝口:

在雨果奖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很少有非英文原创作品获得提名,中国的作品则是从未有过,《三体》在这方面是个突破,这是第一部夺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品。

以至于《纽约客》把刘慈欣称作是中国版的亚瑟·克拉克(二十世纪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家之一)。

正因为《三体》系列三部曲小说的影响力巨大,已经形成为一个巨大的IP。

2015年4月22日,《三体》电影于北京召开媒体发布会,制片方游族影业宣布影片将定档2016年7月,并首次发布了电影Logo,以及通过“红岸基地委员会”任命通知书公布了14位演员及其角色。

同时,游族影业计划以单部影片投资2亿元,一共拍摄六部的规模将这一“神”级作品搬上银幕。

此消息一被爆出,就受到了众多粉丝的关注,同时对于电影的上映备受期待。

但是,原本计划于2016年7月上映的《三体》电影却被无限期地推迟。

据称,在电影的前期拍摄几乎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却传出了张番番被解除导演职务、《三体》特效团队换人、游族影业CEO孔二狗离职等消息。

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风波,电影版《三体》最终没能按照原计划在2016年上映,被扼杀在摇篮中。

《三体》电影海报/北京时间

其实,对于科幻片,不仅仅需要强大的IP和具有想象力的剧本,同时还需要丰厚的资金、市场的推广和一个具有丰富拍摄经验的团队来完成。

而这些,是我们所欠缺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科幻片大作无不是出自欧美国家。

而作为熟悉《三体》小说的读者都能明白,《三体》那宏大的世界观、精妙的细节刻画和丰富的深刻内涵,如果想要通过电影的方式来呈现,将是无比困难的。

因此,对于《三体》小说改编电影的流产,是不出意外的。同时,中国科幻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流浪地球》的上映,让每个热爱科幻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

02

1999年,刘慈欣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名,在他发表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后,此书被评为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

二十年后,经历立项、改编、拍摄、后期制作,由郭帆执导、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终于定档2019大年初一上映。

《流浪地球》宣传海报/济宁新闻网

电影《流浪地球》于2017年5月开拍,影片筹备则历经了三年之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上映要靠2015年一个偶然的契机。

2015年,中影找到了导演郭帆,当时中影是希望郭帆能够挑一个剧本拍摄青春爱情题材的电影,因为就在上一年,郭帆执导的《同桌的你》,作为4.5亿票房的黑马也为郭帆获得了更多机会。

但郭帆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最感兴趣的还是科幻电影,多年来一直在写跟科幻有关的剧本。

他认为,

目前我们做科幻片,不能简单地把好莱坞的东西拿过来,我们要做中国的科幻电影,希望它能够成为像中国的武侠片一样,对世界电影史有一定意义。

因此郭帆毅然决然地说,他想拍科幻。

当时中影储备了各种类型领域的IP,其中就包括三本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微纪元》《超新星纪元》。

于是,中影叫了一些导演去聊合作意向,郭帆在考虑之后挑中了《流浪地球》,因为他认为这是刘慈欣的这三部小说中相对容易拍成电影表现出来的。

郭帆之后在与中影做沟通时,坦诚的说明了拍国产科幻电影的四个难点:

预算(想要将作品做到完美,永远不会够)、

时间(大规模资金投入后,必须分秒必争)、

文化(好莱坞科幻片通常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如果照抄硬搬过来,是无法让中国观众产生共鸣)、

最后就是制片管理(在2015年,对于科幻片制作来说,能凑齐一套懂技术的管理层就很难得,更不要说凑齐一整套技术团队几乎不可能)。

在当时,在中国国内并没有真正做过科幻电影制作经验的团队,但是郭帆并没有就此止步(毕竟吹过的NB,不实现就丢人了)。

郭帆导演接受采访/腾讯视频

在《流浪地球》的四年拍摄历程中,经历了许多不容易。

刚开始做剧本时,郭帆和编剧们几乎天天不睡觉。而到了开机时,郭帆每天也只睡两小时,现场拍完了还要回去看前一天的镜头。

真正到了杀青后开始后期制作,郭帆就在工作室支了一张弹簧床,一宿一宿的熬夜。

在筹备期间更是做了大量工作。拍摄前,团队制作了8000余格的分镜、30多分钟的动态预览、详尽的制作流程和拍摄方案以及以镜头为单位的统筹和通告单等工作。

同时剧组为了将想象落地,尽可能还原原著场景,很多场景都是按比例搭建的,剧组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了10000件道具来满足拍摄的需求。

《流浪地球》电影分镜设计图/腾讯视频

此外,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剧组多次经历预算超支。

在采访中郭帆透露的几个细节,一个是当时北京文化的董事长宋歌几乎是在10分钟内决定要投资《流浪地球》,每次超支时,他都鼓励郭帆超就超了接着干,因为这份信任,郭帆知道自己必须做到最好。

视效总监丁燕来和摄影指导刘寅,都是与郭帆一起拍过《李献计历险记》的兄弟。刘寅还自掏腰包买了几百万元的设备,买完租给《流浪地球》剧组,拍完了之后非科幻片剧组可能根本用不到。

而对于特别出演吴京来说,这部电影对于他的意义是巨大的。吴京本来只是客串,结果串着串着电影就超支了,吴京说那我就投资吧。

但是拍着拍着又超支了,郭帆就和吴京商量,是否可以不收片酬。这就是网上流传的“空手套战狼”。

郭帆对此这样解释:其实给吴京准备了片酬,只是走合同的过程中,后期特效超支了,吴京就免了片酬。

吴京与郭帆现场交流/豆瓣

正因为有了郭帆导演及其团队的那种执念的存在和价值,才让我们看到了属于中国真正的科幻电影。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坚持,才让观众们看到了并不是五毛特效的电影效果。

点燃木星的那一刻/豆瓣

03

在一些媒体的宣传和网友的评论中,把《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称之为“硬科幻”。

有这样的评价,的确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中国的第一部可以称为科幻大作的电影。

但是,如果真的严谨的看待这部作品,它还达不到硬科幻的标准。

科幻作品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硬科幻的核心思想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在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学(可能的)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而软科幻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

然而《流浪地球》就存在一些科学层面的BUG。

导演郭帆曾在点映现场告诉观众,《流浪地球》的剧本拿给国外科幻片行家看的时候,他们指出有个大bug:你们中国人逃亡都要带着地球呀?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这些行家提出质疑,刘慈欣本人就有提到过。

对于小说中的人类逃亡,从科幻或科学角度讲,我是百分之百的飞船派,因为推进地球的能量绝大部分消耗在无用的荷载上,同时表示地球不可能靠推进器提供的动力就能离开太阳系。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用推进器推动地球远不如多造一些飞船来得节约能量和具有可操作性。

其实,这点在《三体》中就有表现:

当人类文明在知晓三体文明将要占领地球后,在一些方案中,人类选择了建造飞船逃离地球和建立对三体文明的威慑(公布地球和三体文明的宇宙坐标)。

但从文学角度看,这部作品的美学核心是科学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这样一个意象,而飞船逃亡则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逃离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远低于前者。

因此,对于《流浪地球》,大刘最后选择了美学表达。

所以,如果严谨的区分这部作品,并不算是真正的硬科幻,而是软科幻作品。但这不妨碍《流浪地球》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

导演郭帆对此表示:

电影的核心还是人和情感,《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中国人对家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同于好莱坞式的放弃家园,独自逃亡,而是给地球安上发动机,带着地球去流浪。


中国人对家园、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这完全是中国式的语境和情感。


对乡土有天然眷恋,使得中国人在地球和空间站的抉择面前,选择了保地球。


因为对于中国人而言眼前实在的亲情与生活比缥缈的未来更重要。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也许看不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超级大英雄了,能看到的只有团结的人民和不舍弃地球的决心。

其实在电影的场景塑造中,就充满了许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春节、到舞狮、麻将、串串这些让国人熟悉的景物。

或者,在看到冰封的上海城中海油“兰州拉面”的招牌时,也会让观众不由让人会心一笑。

《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元素/豆瓣

因此,无论从表达思想、或者文化元素上来看,这都是一部属于中国人的科幻电影。

而正因为这样,对于硬科幻和软科幻的辩论,其实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我们喜欢这部电影就足够了。

04

对于一部作品,进行善意的评价是最正常不过的,这才有了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只要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但是,正因为这部科幻电影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主角是中国人等原因,就有一些无脑的喷子进行恶意的诋毁、甚至进行谩骂。

有些人由于电影中有吴京,就开始了“输出”:

还有人谩骂给电影打高分的人智商有问题:

甚至有些人在微博上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来批判《流浪地球》和刘慈欣:

这篇文章,我是全文看完的,这位博主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自己想法的正确,同时还用了诡辩论等专业哲学术语来配合自己的“表演”。

但是,全文中并没有任何的论据和证据来辅助自己的观点,因此就可以把这位博主看成一个为了火,趁热点的傻子吧。

反观外媒那边,对《流浪地球》这部作品的评价要中肯得多。

印度媒体News18.com在文中忍不住惊叹:哇!/News 18

在报道中称:中国电影试图将我们的星球带离太阳系,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有一个前所未见的元素。片子看起来甚至超越了好莱坞的标准。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现在轻松地进入了电影领域。而《流浪地球》将把这场竞争带到一个全新领域。

另外,《南华早报》的评语为这部片子定了调:史诗级科幻电影!

《纽约时报》的评价最有意思: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

时至今日,中国国内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依然认为“欧美国家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以至于他们没法接受以中国人为主角的科幻电影。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进欧美国家的一些影视作品,最早引进的就是迪士尼的动画片,之后开始放宽限制,引进一些电影。

而就在这样的文化输入下,让国内一小部分观众养成了“要看大片,就只看欧美拍的”的习惯,久而久之,对于中国的文化影视作品失去了兴趣,从而丧失了身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这也是为什么制作团队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在这部科幻电影中营造中国文化氛围。

在郭帆看来,要拍出中国自己的科幻片,钱和技术并不是头等问题,最大的障碍恰恰在于文化和美学。

他曾坦言说过:

如果我们把《钢铁侠》剧本翻译成中文,拿同样的钱和团队,只不过把演员换成中国人,整个故事还是不会成立。


因为科幻片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性,只有当这个国家有了一定的国力之后,才可能去拍科幻片。


好莱坞大片拯救世界无所不能无所顾忌,但如果我们也这么拍,观众会怀疑:你们凭什么?是不是你们自己在意淫?

然而当电影加入了中国元素之后,又有人不满意了,他们认为这是在宣扬民族主义,不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

在知乎中对此有个回答@青木刺猬很是具体,分析了电影中的很多细节来证明导演并没有这样的想法:

联合政府是按照美俄中法英联合国五常排序的。


联合政府在通讯中使用的是法语。


和吴京一起冲出太空舱的是俄罗斯宇航员。


地球上那些损坏的行星发动机是由全世界130万人的救援团队通过“饱和式”救援救过来的。


最后的“撞针”也是由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英雄们齐心协力一起推动的。

这些都体现了国际主义。

只不过这一次,主角换成了中国人,电影是以中国人的视角来讲故事的。

因此,这才应该是中国的科幻电影,因为它不仅拥有中国文化和思想,同时也兼具包容和互助。

05

最后这部分,我想谈谈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和体会。

其实,我算是一个泪点比较高的人,但是当在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时,老泪纵横、而且不止一次。

流下这样的流泪,不仅仅是对于剧情的感动,同时也是对完成这部作品背后的艰辛为之感慨。

因为要完成这样的作品,不仅要面对资金的缺乏、技术和经验上不足的考验,同时还要面对网络舆论上汹涌的恶意谩骂和挑衅。

但就像郭帆说的,

看到中美电影工业巨大差距之后,觉得我们必须得先干起来,啥也别说,先干吧。

的确,只有先做起来,无论做的是否满意,都是在创造历史,都是从0到1的过程,也只要这样,中国科幻未来才会有希望。

而这样的历程,在大刘的作品中也得以看到。就像先有了《流浪地球》、《微纪元》等作品的创作,才会有后来惊艳全球的《三体》系列三部曲。

虽然《流浪地球》并不完美,以至于无法与《星际穿越》相比较,但它绝对够得上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流浪地球》剧照/豆瓣

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因为它就像一个婴儿一样,正在慢慢成长,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犯错,也会有很多不完美。

但只有给予它、给予所有像郭帆一样爱好科幻的影视制作人多一些耐心和希望,就像吴京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所说:

中国的科幻迷,他们的欣赏水平是世界级的,但是他们还是那么宽容地,在等待着中国的科幻电影,你不觉得他们很可爱吗?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应该给与奖励,因为他给中国科幻电影留下了很多丰富的经验,这部电影有了七千人的工作量,那它起码培养了中国七千多人对于科幻电影的基础知识。

如果让我说,对于科幻作品的理解,那应该是:

无论是《三体》小说,还是《流浪地球》,它们不仅仅让读者和观众看到了宇宙的广袤、人类的渺小和对于未知的敬畏。

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懂得了好奇心和想象的魅力和力量。

因此,无论人类未来会有多么强大,或者会去向哪里,都不要忘记,像我们的祖先在夜晚围坐在一起仰望星空的样子。

最后,在此向刘慈欣致敬、向郭帆致敬、向所有冒着巨大商业风险迈出中国科幻第一步的“探险家”们致敬。

看完文章,记得去仰望下星空。


PS:在《流浪地球》电影中,其实也出现了大刘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领航者”空间站的主体是有人工智能“莫斯”所掌控,但是当地球被土星引力所捕获时,莫斯启动了“火种”计划,而这一计划被刘培强(吴京饰)误认为是叛逃。

于是,刘培强与莫斯展开了斗争,直到刘培强用伏特加烧毁了主控室后,莫斯说出了那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

这句话就是在致敬《2001太空漫游》。

在这个桥段,莫斯多代表的就是绝对理性,而刘培强却被人类命运(感性+理性)所影响,最后做出了牺牲空间站(空间站上的其他人位于冬眠仓,刘培强在此之前将其于空间站脱离)来点燃木星的举动。

那么,如果真正到了人类命运的抉择关头,是理性主导一切好,还是由感性支配正确,我想这只有留给活下来的后人来评判了吧。


参考资料:

1、吴京:2019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环球时报.2019.1.31

2、青年导演郭帆:《流浪地球》文化内核很中国.搜狐新闻.2019.1.30

3、吴京:“给中国科幻电影一个机会 它是另外一个爆款.新浪新闻.2019.2.8

4、《流浪地球》力捧济宁!导演说,希望如钻石般珍贵.济宁新闻网.2019.2.7

5、[独家]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 为亚洲首次获奖.凤凰文化.2015.8.23

6、那年非常火爆的《三体》电影为何迟迟没上映,如今连消息都没了.北京时间.2018.7.25

7、《流浪地球》不完美,但绝对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缓缓说.2019.2.6

8、一线丨《流浪地球》:经得起赞美,这就是真正的中国科幻大片.腾讯新闻.2019.1.31

9、老外说《流浪地球》有个bug,这个bug却被我们拍成最经典的地方.搜狐新闻.2019.1.22

10、外媒对《流浪地球》的反应真让人意想不到.环球网.2019.2.7

文章作者:康斯坦丁FL,《读者》签约作者、简书、知乎专栏主理人;

微信公众号:失控的纸飞机,欢迎关注!

声明:本文为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版权所属公众号“失控的纸飞机”所有,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作者,站内给我私信留言或者微博:@Fly Levine,谢谢!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