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19
原标题:《新书 | 1949—2019,“我与南方日报”的故事》
70年前的10月1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仅仅22天后,初生的南方日报在华南大地发出雏凤清声。一个新的中国,一份新的报纸,从此开始同频共振,一起走过风雨兼程、春华秋实的70年。
“本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南分局的机关报,也是华南人民意志 的传达者。”穿越历史时空,《南方日报》70年前的发刊词依然掷地有声,激励着一代代南方报人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广东改革发展的辉煌历程中留下令人难忘的奋斗身影。
为了更好地重温这份“初心” 和“使命”,南方日报社举办了“见证70年——我与南方日报”征文活动,报社老一辈领导和曾经在这里工作的同事,以及热心支持南方日报的读者们积极参与,踊跃投稿,回忆与南方日报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些温暖而珍贵的文字,回顾这段不凡的岁月。
《南方日报》是这样诞生的
杨奇
《南方日报》创办人之一,第一任副社长
10月,有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今年的10月,更加重要。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0月23日,是《南方日报》创刊70周年。
在这两个重大节日到来之前,现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南方日报社社长刘红兵同志以及报社的相关领导,特意来到我家慰问,令我感到十分亲切。
作为《南方日报》退役老兵之一,70年前参与创办《南方日报》的一幕幕往事,又一次呈现在眼前——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人齐集天安门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庄严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并颁布了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随后,百万雄师继续挥兵南下,追歼国民党败军残部。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早在这一年的7月,中共香港工委就给《华商报》党总支下达了一个任务,要求我们提交一份关于广州解放后如何协助南下的新闻干部创办一份华南分局机关报的报告。这项任务是由中共广东区党委宣传部长、东江纵队秘书长、《华商报》负责人饶彰风同志向我布置的,并要求我执笔草拟办报方案。我当时是《华商报》的代总编辑。我们接受任务后,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为华南分局机关报的诞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同年9月中旬,我们接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指示:一俟广州解放,《华商报》即行停刊,把全体干部职工送到广州,尽快创办《南方日报》。
当我们在香港接受任务筹备《南方日报》的同时,南下干部中的曾彦修也在赣州接受了参与创办《南方日报》的任务。据曾彦修回忆说:中央宣传部、组织部调他南下过程中,叶剑英、方方找他谈话,叶剑英说:“进城后的宣传工作,第一要抓的倒是报纸。你在根据地这么多年,去抓报纸比较适当。所以,要你先担任一个时期报纸的总编辑再说。”就这样,曾彦修接受了新的任务。他是在10月18日进入广州的。20日,当文教接管委员会接管了位于光复中路48号的国民党《中央日报》后,他和吴楚、曾艾荻、周宁霞4人也就随即进驻,着手筹办《南方日报》。
《华商报》在10月15日发表我写的《暂别了,亲爱的读者!》宣告停刊,全体职工安全撤离了香港。饶彰风和我处理完一些公务,也在20日到达广州这个新生的祖国南方大城。
当天,我们就赶往爱群大厦,向华南分局宣传部部长萧向荣、副部长李凡夫报到。萧向荣传达了叶剑英、方方等同志的意见,说华南分局已任命饶彰风为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兼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奇为副社长,曾彦修为总编辑。
随后,饶彰风和我直奔报社,找到曾彦修、曾艾荻、吴楚等人。大家最后商定:广州解放已经6天了,《南方日报》必须在23日创刊。
当时编辑部由曾彦修挂帅,《华商报》原有的领导干部杜埃、华嘉、姚黎民以及潘朗等编辑、记者将会赶来;经理部方面,洪文开和财务、发行、广告、总务各科室的干部也将陆续到达。干部虽少,还是可以开展工作的;令人担心的倒是排拼、印刷方面的人力物力。
国民党中央这家报社的设备,实在可怜得很。印刷车间仅有一台早该报废的残旧卷筒印报机,想利用它印刷《南方日报》根本不可能。当务之急,只能与附近的《越华报》接洽,租用他们的卷筒机代印《南方日报》。
排拼车间的情况,却比印刷车间好得多。《中央日报》停刊时,国民党曾经强迫工人将平板印刷机、铅字和字架,搬到长堤天字码头,打算运到海南岛去。但是,还来不及搬离,人民解放军就进入广州了,全部物资得以保留。我到车间同工人们谈心,感谢他们保护报社的财产,进而讲解了党对留用人员的政策,还说明有一批香港《华商报》的工人马上到来,与他们一起工作。我特别讲了《南方日报》的性质和任务,并告诉他们已决定在10月23日创刊,平日出纸一大张,创刊号则出两大张;为此,请他们尽快浇铸新字,整理字架。工人们听得很认真,反应也很快。一位领班和两位工人先后表示:“好,10月23日出报,没问题!”“排8个版,我们办得到!”“社长怎样讲,我们就怎样做。”
听到排拼工人响亮的承诺,我心里更踏实了。我把这些向曾彦修汇报后,他认为出报工作已就绪,各版的稿件也准备了,只是还差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毛泽东主席为《南方日报》题写的报头尚未到手。原来,叶剑英、方方从赣州进入广东时,曾致电仍在北京即将南下的张云逸,托他就近请毛主席为《南方日报》题写报头。10月13日,毛泽东立即写好,交叶子龙送给张云逸。可是,由于张云逸仍在途中,赶不上在创刊前送到。为此,我们请示了萧向荣,经叶剑英同意,由李凡夫写了个报头,暂时刊用。
《南方日报》创刊号经过21、22日两天的紧张工作,终于在23日天亮时印制出来了——广州市军管会登记第一号的《南方日报》创刊号诞生了!
当天的报纸除了有《广州市军管会成立》《广州警备司令部成立》等重要新闻外,特别令人瞩目的是那篇《新的中国·新的广东——本报发刊词》。这篇文章是曾彦修精心撰写的,字里行间充满着革命激情,他写道:“广州解放了,中国最后的一个头等大城市解放了,国民党匪帮在中国大陆上最后的一个巢穴倾覆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庄严的国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扬子江口,北起黑龙江,南到珠江口(除了少数地方人民解放军还来不及去的以外),都全部成为中国人民自己的土地了……
“今后的广东是永远属于人民自己的广东了,广东人民今后的长远任务,就是大力开展建设工作,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之下,大步前进,建设人民的新广东……”
这篇发刊词的最后一段,可以说是南方日报社同人的“宣言”:
“本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南分局的机关报,也是华南人民意志的传达者;除了中国人民和华南人民的利益之外,我们没有别的利益……”
一切都是新的:新的中国,新的广东,新的报纸诞生了,人民群众新的生活也开始了。
……
《南方日报》70年,我亲眼看到它白手起家的创建时期、灾难重重的“文革”时期、勇于改革的发展时期,以及当今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全盛时期,令我这个退役老兵不胜钦佩。
珠江后浪推前浪,“南方”新人胜旧人。我衷心祝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南方日报与我们打响“生命保卫战”
钟南山
“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2003 年春节前后,正是非典病毒肆虐的时候,全国人民打响了一场 " 生命保卫战 "。
大年初三,我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情势危急,我们的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抢救生命的第一线。
2月18日,国内一家权威媒体播发了北方专家经过研究后的推断—— " 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 "。报道称,衣原体引起的肺炎采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治疗非常有效。这一权威机构发布的权威消息,让很多人以为找到了 " 真凶 ",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我却忧心忡忡。因为,根据广东专家当时对疫情的诊断研判,非典病原并非衣原体。
当晚,南方日报记者来向我求证。我再次讲述了广东专家们的论断分析,我们认为本次非典型肺炎是病毒性肺炎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对病原是衣原体的结论持保留意见。之所以 " 坚持己见 ",因为我们的理由是充分的:当时广东已基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经过反复推敲、完善,得到广东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可,并下达至各省直、市、地区、县和驻穗部队医院,成为抗非过程中在广东省境内起到重要作用的治疗方案。据统计,广东的死亡率不到5%,成为世界上治疗非典成绩最好的地区。
我们相信,这套根据临床第一线观察和实验制定出来的治疗方案是符合实际的,是行之有效的。因此,面对北方专家的 " 论断 ",我们向南方日报记者提出了对 " 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 " 之说的几点质疑。首先,衣原体肺炎一般呈散发性,流行的可能性不大,但非典有局部爆发性流行的特点;二、衣原体肺炎死亡率不高,大概在0.1%—1%之间,而且发病也不凶险,比如发烧热度不会太高,与非典病人不同;三、衣原体肺炎属肺间质肺炎,肺泡隔会增宽,但非典死亡病例尸检显示,肺泡隔变化不大;四、北方的专家在非典死亡病例中找到了衣原体颗粒,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并发感染死亡的原因,并非引起非典的病因。
次日,《南方日报》报道了我们的质疑和分析,《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这篇新闻稿虽然只有几百字,却在关键时刻发出了广东专家的声音。正因为坚持了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敢于质疑按衣原体的结论制定治疗方案的论断,避免了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我出身于医生家庭,父亲一直是我做人从医的榜样。他是一位严父,很少称赞我。唯一一次表扬我,是我在英国留学时,我的导师给大使馆写信肯定了我的工作。之后,我收到了一封父亲的来信,他说:" 你确实证明了中国人并不是不行的。"2003 年清明节,我站在父母的墓前告慰他们:" 我没有辜负你们的教诲,不违背良知、不说假话!"
在科学面前,我们只能实事求是,否则受害的将是我们自己。感谢南方日报对事实的尊重,对生命、对科学的尊重,让我们最终共同赢得了 " 生命保卫战 "。
去年的 "8·19" 首个中国医师节,我在南方日报、南方 + 客户端为广东医生打造的主题歌《相信》音乐视频中,表达了作为医者的心声:" 病人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病人的康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感谢南方日报、南方 + 客户端一直关注广大医务人员,为我们这个群体发声,也让我们为自己 " 代言 "。
祝福南方日报、"南方 +" 越办越好!
风继续吹
梁凤莲
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悠悠海风轻轻吹,冷却了野火堆……过去多少快乐记忆,何妨与你一起去追,要将忧郁苦痛洗去,柔情蜜意我愿记取……你已在我心,不要再问记着谁……”
当这首被翻唱的经典粤语流行曲,从KSD音箱流淌出来的时候,我的眼睛滑行到报纸上的这个标题“我与南方日报”。我与《南方日报》,将近33年的情缘,几近人生岁月大半过往的见证,如师如友的温慰,种种经历感触,如同快闪的活动播放,把我带进时间的河流里。一报为航,我从此岸往来时的对岸回溯。
我从书柜底下的公文袋里,翻出33年前初冬的那张样报,那是《南方日报》给予当年还是文艺青年的我将近半个版的鼓励,那是1986年我发表在副刊《海风》上的第一篇散文。陈旧的报纸脆薄易碎,而此时的温热却新鲜而温婉。
20世纪90年代的广州迎来了第一波的移民潮,旧火车站的人来人往宣示着到南方去的所有渴望。同时,身边的同学亲友,也乘着这开敞的机缘,把出国热卷到大洋彼岸去了。
那时,南北贯通的广州大道才刚刚开通了连接环市路和东风路的那一段。当年,我研究生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先骑着单车,然后是摩托,从旧城区跨越整条东风路,到新落成的南方日报报业大楼上班,这141段距离,几近是当年广州城区跨度的最大距离了。谁也想象不出报社周围的农田村落,已经成了今天广州的现代化核心区,成了广州大都市面貌的一个地标。广州发展的速度,轻轻就把局促的想象力碰碎了,这就是亲眼目睹的沧海桑田般的变迁啊。
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向那些我敬重的师长朋友,说出我一直无法再次表达的感谢。没有感恩,我不知道人心的温暖何以搀扶一个人的远行、一个人默默的守候,在路灯依稀的夜晚,在烟岚迷蒙中前行。此时的《南方日报》于我,便化身为抬头时的星空。
我书桌的抽屉里,还一直保留着陆北威大姐十多年前亲笔写来的信,娟秀灵动规整的笔迹,流淌着她内心的诗意。每次发表了文章,她在给我寄样报的时候,总是会在原稿纸上写下几行鼓励的知照的话。我总是对着这短短几行字的信纸发呆。前行的路那么远,可你知道旁边有人会随时地递你手杖,助你一臂之力。职场不时刮起的冷风冷雨,你侧头一看,总能看到她作为一个资历厚实的前辈,眼眸里宽厚的笑意。是的,有什么关系呢,继续赶路吧。
直到她退休了,直到资讯年代似乎难以重拾彼此的联系,而每当经过环市东路,那是过去南方报业的宿舍,我都不由得盯着那片楼房默念一下,惦记一下,她的家大概就在那里。有美好内心的热心肠之人,时 间想必会还她一份踏实的安稳。偶然地,来自茂名的朋友在电话里托我寻她,我在心里回应,这种恩师一般的良友,遇见了就是福分,见与不见,何尝不会在心里好好收藏。
有时候,幸运的话,你所相逢的信任,是不需要担保的。她会如期而至。当年分配工作实习时,与李贺一起在报社大楼的同一间办公室里,她小女孩似的谦恭,走路无声的安静,她的声音如暗香婀娜,不急不躁。直到30年过去了,我终于领悟,这样的心性,是返璞归真后的淡然了。电话里,她总是说,你的稿子要放《海风》版的头条。那个以珠江为背景、以广州海心沙为舞台的亚运开幕式,把广州的文化推送142到世界范围的注视之下,她把一座城市的爱恋与传奇的稿子发了几乎一个整版,她在后面用力地推动着我站起来,把对广州的喝彩放送出去。我回头寻找她的目光,她总是还一个波澜不惊的微笑。
这是一种让人泪涌的鼓励。鼓励你不要懈怠,不要轻易满足,不要遇挫放弃。
有多少的遮顶压力,就会有多少的冲劲突围坚守。因为无声的声援就在电话边,就在《南方日报》每次的头条的勉励里。
那个洒脱的被昵称为“李大爷”的李平科老师,20多年前的专栏预约。20世纪90年代用的还是手抄的稿件,这个专栏,我一写就是两年多,后来结集成《风荷人语》,也算是南广州的一种感悟与记录。他在报社旁边的餐厅预订了一桌火锅,为我鼓劲。十多年后,他亲自操刀,为我的新书写推荐,把我的职业从作家定名为学者,为一套两本写了十年的书,而给我的新的蜕变的身份加油。
“海风”是饱满的、温热的,潮起潮落而来,汛来汛走而散,她汇聚着八面风情,她带来年岁的更迭。而“海风”总会如期而至,你只须迎上前去,信任地眯起眼,让风一直吹,吹给你清爽的舒展,吹给你信心和放松。
广州这故乡之城,离大海并不远,珠江边上,海风轻轻吹,你就是吹着这珠江的风长大的、变老的。广州也在这样的海风中嬗变着,一天比一天美好起来。
是的,故乡的情缘不了,我与《南方日报·海风》版的情缘仍未了,多么美好而不可多得的相遇相守啊。
“让风继续吹,不愿远离,心里极渴望,希望留下伴着你……”那首经典老歌总在我的心里响起,感慨万千,情意绵绵。
是的,让风继续吹吧。
《见证南方——“我与南方日报”的故事》
编者:南方日报社
书号:978-7-5491-208-7
【内容简介】
《见证南方——“我与南方日报”的故事》是南方日报社庆祝成立70周年书系之一。编者从征文中精选70篇文章,或见证与《南方日报》的共同成长,或描述与《南方日报》的携手同行,或忆述与《南方日报》的不解之缘。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出版社,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涉权通删)
【媒体矩阵】:何媒通讯社、何金德导演工作室 全媒体矩阵重新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