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寻觅革命之根,感受塞外凤光----国庆陕北红色之旅
w12345wpm8 2020-01-07

            寻觅革命之根,感受塞外凤光      

                                          ----国庆陕北红色之旅

              

    

      从西安出发,往北,一路黄土高坡,一路边塞情怀。陕北这片革命的圣地,一直为人们所向往,然而大西北黄土高坡的神秘,边塞风光的迷人,塞外厚重的历史更加让人痴迷和眷恋。于是我们又一次的踏上了这片神圣的土地,去寻找心底的那一丝丝的触动……

Day1:西安 ---黄帝陵(170km)----延安“1938”主题街区(140km)(宿;延安市)

     早晨,背起准备好行囊,一行四人驱车踏上陕北的之旅。途径三原县—铜川市---宜君县---到达黄陵县。

     11点左右来到黄陵县,县城不大,停好车后,参观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桥山之巅,号称“天下第一陵”。 景区景色迷人,分为陵墓区和轩辕庙两部分。桥山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下有沮水环绕,南与印台山相望,山上有近万余株,是中国古老、覆盖面积保存完整的古柏群

黄帝陵园面积10余亩,陵前设有祭亭,内立郭沫若亲书“黄帝陵”碑。园内古柏参天,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陵园入口处有“汉武仙台”,高数10米,拾级而上,县城、东湾尽收眼底。

     桥山东麓有轩辕庙,庙内沿南北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龛内有用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院东碑廊内树历代古碑50余幢,多是北宋以来的“御制祝文”与重修碑记。庙内有古柏13株,有高18米的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的“黄帝手植柏”和群柏之奇的“汉武帝挂甲柏”,院内还有“黄帝脚印”和“夸父追日石”等景观。

     1个小时左右的游览后,午餐是早晨准备的凉皮,感觉即实惠又方便。驱车沿G210高速,途径富县---甘泉县---延安枣园,于下午5点左右到延安枣园汉庭酒店。(由于功课没有准备扎实,沿途错过了甘泉雨岔大峡谷景区)

    放好行李,沿门口的大路向西10分钟左右,便到达枣园革命旧址,这时天色已晚,景区关闭。我们只好到马路对面的枣园文化广场闲逛。该广场以红色文化为灵魂,下沉式绿化庭院,由“延安·1938”主题街区、“长征之路”4D影院、“陕北艺术大舞台”以及文化艺术广场等核心文化体验项目构成。

      走下广场负一层,,迎面看到【“延安·1938”主题街区】几个红色的大字,好奇的我们推门而入,眼前呈现的是浓缩延安老城街道、市井布设,每条街道都沿用了1938年延安老城的街名,真实的还原了那一街一景和街市中繁华热闹的模样,市民和游客穿梭其中,仿佛又回到了1938年的老延安城,让老延安城原有的历史与记忆“复活”,展现给我们一个活生生的“老延安”。

      “站住、抓特务”一声响亮的吼声和身边疾驰而过的“红军”,惊得我们不知所措。询问店铺的人才知道,这是真人体验活动。导演再现当年的延安故事,设定一系列的任务活动,群众演员身穿具有历史特色和年代元素的服饰,重现一个个的的历史情节—送情报---学生上街游行---敌人飞机轰炸延安----学生集体讨论学习---进步人士上街演讲等等,逼真的展现出来,让人仿佛走进了1938年延安,身临其境,"亲历"战火洗礼、艰难跋涉,体验红军在绝境中的超凡勇气。

     我们走在1938年的延安老城,城隍庙、城门、牌坊、边区银行、边区邮政局、保育院、大众戏院等老延安的标志性建筑,通过浮雕、局部复原、光雕等技术,以建筑小品的形式和虚实结合的手段点缀在街区内,烘托出老延安城的历史底蕴,让人触摸"历史的厚度"、体会"红色的热度"、感受"文化的温度",让这座红色文化古城以现代时尚的崭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夜已深了,我们依依不舍的走出了“1938 年的延安”,外面的夜风稍稍还有一些凉意,可能是受到“革命”的熏陶,家人的情绪却极为的高涨,一边胡乱的扭着陕北秧歌,一边唱着革命的老歌,嬉戏打闹着,完全没有望日“淑女”的形象,在这个行人稀少街面上,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回归自然的本质,这可能就是旅行的真正含义吧!

Day2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山----波浪谷(150km)----统万城遗址(76km)(宿:靖边

     早晨7点起床,出门步行去【枣园革命旧址】,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到了景区门口,原以为自己还比较早,岂不知已经排出了长长等待进园的队伍,不觉感触人们的革命情怀还是非常的高。

   枣园又名“延园” ,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土地革命时期归人民所有,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中共中央来延安后,于1941年开始修建,至1943年竣工。共修窑洞二十余孔,平瓦房八十余间,礼堂一座。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1944年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目前已成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漫步在领袖曾经走过的路上,迎着蒙蒙细雨,凉风徐来,满怀泥土芬香,眺望这座园林式的革命圣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座座带着围院的土窑洞,窑洞是在半山上挖建而成的,与山连成一体,屋顶是长着青草的山地,如果不是上面有着屋檐,根本就不会想到这竟然是以前伟人曾经住过的窑洞。

怀着激动的心情,伴随着我们走过一孔孔的伟人的旧居,窑洞的门口都是简陋的木框结构,办公间里陈设更是简单,基本都是一桌、一椅、一木板床、一柜,让人肃然起敬。谁能想到当年革命前辈为了解放中国,就在如此坚苦的环境下,书写着中国革命的传奇!看着简陋的床、简单的家具、主席坐过的藤、那盏主席用过的小油灯,我陷入了深思,时光仿佛将我带入那往昔的峥嵘岁月,看到那些土窑的灯光彻夜不息,主席在窑洞里奋笔疾书、周恩来与士兵一起比赛纺线、朱老总抡锄开荒种地……

      一个小时的游览结束了,我们驱车赶往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的----【宝塔山】,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地,延河之滨,在山上可鸟瞰延安整个城区。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有一首诗说道:“延安有宝塔山、魏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塔尖喻领导,各具庄严相。犹如树战旗,敌军胆气丧。又如过险滩,舵手平风浪”。

    因为上次我们登过宝塔山,所以这次只是远远眺望一下,就驱车赶往靖边市。驱车2小时左右,到达靖边市龙洲镇---【波浪谷】。

    陕西靖边波浪谷是一处才发现不久的风景区,整个风景区地域非常大,分A、B、C三个区,每一个区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色:氤氲秀美、怪石嶙峋、波纹奇特,令人感官震撼、叹为观止!这里苍山环抱,绿水萦绕,方圆百公里被奇异的红砂岩地貌(地质学上称丹霞地貌)所覆盖,号称可以和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波浪谷相媲美。

    遗憾的是天气不作美,灰蒙蒙的,不时还飘着小雨。到达龙洲镇,沿着导航的指引,却发现道路被阻断,询问当地的居民,景区正在修建,暂停对游客开放,如果要游览,当地的居民领航,但需每人100元费用,感觉不值。所以尾随别的游客的车辆,转来拐去,终于找到A景区,沿着小路进入未开发的景区。

    放眼望去,暗红的小山丘,波浪般的纹路岩石,一望无际,纹理优美流畅,弯曲回肠,婉若流水一般。一层层、一浪浪的红砂岩下面是犹如刀斧劈开的绝崖峭壁,万仞绝壁下,从悬崖望下去一条混浊的小河沿峡谷穿行,溯河而上,那水源尽然是从滑塌的砂土崖下浸漫而出,湿洇洇的深色与旁边砂土的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脚踩沙岩,岩石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黄沙,又细又滑,细沙下面坚硬的波浪条纹状岩石棱角起伏尖锐,让人脚下打滑不易站稳。这种少见的地貌特征使人感到惊奇,为什么在厚厚的黄土覆盖下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坡之上,会有这么多的泥沙,形成好似沙漠的地貌呢?

     查阅资料得知,波浪谷的岩石复杂层面,由一亿五千万年的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在那个时候,这里就像沙哈拉沙漠一样,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砂岩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沙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这种古老的沙岩,最后形成了被地质学家称为"纳瓦霍沙岩"的地貌。后来,经过漫长的风蚀、水蚀,沙岩的层次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平滑的、雕塑感的沙岩和岩石上流畅的纹路创造出了一种令人炫目的三维立体效果。

     这里的地貌和张掖七彩丹霞一样,要是在晴朗的天气,不同时段内,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形成不同的色彩,遗憾天气不好,我们只是游览了A景区后,好放弃B、C景区,但还是为能看到这样独特的风景而惊叹,尽情拍照后,便离开波浪谷。

     驱车行驶2个小时左右,与下午4点左右到达位于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的--【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该城是我国东晋时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距今有1600年的历史,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意寓“一统天下,君临万邦”

     进入景区后,沿着小蓝瓦片铺成的路面,来到高坡上,远处就是外廓城的高耸的角楼,白色墙体,显得雄伟、壮阔。为了保护现在已定围栏起来,只能远观。绕过角楼,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茂密的杂草丛中,依稀的可以看到连绵不断残缺的当年城墙,城池内建筑全无,沙丘、坑洼、草滩、灌木丛遍布,间杂小片耕种过的农田。四面模糊的路径渐渐汇聚成几条宽阔的灰白道路通向废城,一处矩型城池的轮廓便逐步清晰起来。西北角和东北角的敌楼遥遥相对,南北短东西长,有的地方虽被沙土淹没了无痕迹,但凭想象可以连结起来。

   望着眼前情景,不仅遥想当年残墙断墩内外,金戈铁马,往来铿锵,腥风血雨,蚀骨惊心,一代豪杰驶驰沙场,凄凉悲壮,有多少年英雄演绎史剧、威武激昂。虽然千年已过,如云烟漫漶、百代穿越,似风沙迷茫,无情的时间抹去曾经的繁华,一切总将返朴归真,人生的历程不也是如此吗?

   此时,西边的天空放晴,夕阳照耀下的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更显得壮阔和凄凉。一大片芦苇摇曳,透过夕阳的余晖,洒下屡屡光影,给人以惬意的联想,就如女儿所说,这应该就是秋天应有的本色吧!当我却想这应该人内心深处应有的本色。踏着夕阳的余晖,我们离开了统万城遗址。驱车赶往靖边县,途径【神树涧】景区,因天色已晚,只好放弃。

   简介:神树涧景区内生长有上百株古柳树,或立、或蹲、或仰、或卧、或侧、或斜、或单、或双、或离、或合……千姿百态,神形各异,神树鬼斧,灵气丛生,仿佛进入梦幻仙境一般,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Day3:红石峡(107km)--- 镇北台(1.6km)---红碱淖(108km)(宿:榆林

    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玉溪河水流湍急,穿峡直达城西。两岸垂柳青翠,景色优美,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此外,还有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红石峡的得名,一说是因山皆红石而来。又说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余于誉为副都御史巡抚延绥,驻榆林,凿石为渠,引水由西而下与无定河合流,定名“榆溪河”。渠成之时,夕阳东照,红石映日,分外耀目,名为“红石峡”。

    从停车场出来,虽然是中午时分,但是冷的人却瑟瑟发抖,女儿赶紧跑去买了两个烤红薯,即取暖又可以充饥。沿着左手边小路来到景区大门前,只见,门楼子的门洞上额携刻着"红石峡"三字,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刘志丹的老师)王森然先生89岁高龄时所书题刻的,甚为古迹增辉。

     景区内两山虎峙,石峡中开,一注清流带绿洲而来。沿着东壁悬崖雕刻出的石道顺势下行,一路看到许多的石窟,里面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现在大小石窟33处。站在台阶上眺望西壁崖壁上的书法石刻,这些题刻中,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对联,“榆溪胜境”四字和“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楹联,嵌刻于崖壁字迹苍劲,功力不凡。大量的摩崖石刻和诗赋作品,使石峡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我们下了石窟,南北山崖之间是榆溪河水,普渡桥连接两岸,我们走过河上的桥,观赏峡谷和两岸风光,阳光下,岸边垂柳青翠,看着河边还有一片小沙滩,孩子们尽情的游戏打闹,为西北塞上能有这样的风光而惊叹。

     走出红石峡,沿停车场路边继续前行,5分钟左右便来到了【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城北5公里之外的红山顶上,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067年),高将近三十余米,共四层,结构像梯形,到了顶部已经成了一个正方形的形状。外砌砖石,内筑夯土,逐层收进。

      我们沿镇北台东北方向的坡道缓步而上,只见一个城门口,上面书写“款贡城”, 是供蒙人进贡和蒙汉进行自由贸易的场所。进入城中沿石阶而上,重重叠叠的城墙,显现着古人的智慧,经“榆塞”门进入镇北台。

       第一层为基座,上设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石马道。还有营房遗址,现为长城博物馆。第二层台南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第三层台东外砌砖石

踏步达四层,顶层台面积225平方米,四边各进深2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各层四面均围以女儿墙及垛口,台地面铺青砖。

站在顶层上面,环顾四周,视野宽阔,丘陵起伏不断,长城逶迤延绵,金色大漠、戈壁草滩、塞外风光一览无余,真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感。呼呼的北风凛冽的吹着四周的旗帜作响,好像在向游客叙述当年金戈铁马,往来铿锵,腥风血雨的悲怆的历史。依偎在垛口旁可以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镇北台更显巍峨壮观,雄浑奇特,无不透露出当代陕北人和远古先民的粗矿大气,敦厚睿智。

然而今天的镇北台除了依然不失宏大和磅礴气势之外,更显现出几分历史的苍凉和凝重之感,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景观,更多的却是沉淀着历史的见证和回忆,风景依然迷人,而让我更多流连忘返的却是,那些青苔破瓦间或哀土悲草中深藏的历史秘密。恐怕只有红土墩上瑟瑟发抖的衰草,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悲怆吧。

一个多小时游览,让人留恋不舍,然而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好离开,驱车赶往神木县境内----【红碱淖】。

红碱淖是我们此次自驾游中到达的陕西最北边景区。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但是水域面积正在聚集的缩小,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多年以后也干涸荒芜。

进入景区,眼前矗立着一尊巨大的雕像,一个美人手抱琵琶。在雕像脚底的石碑上刻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当年王昭君远嫁匈奴,路过此地,回望故乡泪如泉涌,最终形成了这一汪碧波荡漾的湖海,所以红碱淖被称作“昭君泪”。我虽知道红碱淖的成湖没有那么久远,但心中还是不免有些凄婉。

沿着木制栈道来到湖边,只见辽阔的湖面上水光粼粼,烟波浩淼,水草丰盛,绵软的沙滩,静谧的原野,翠绿的草原,充满生机的植物,随波逐流的小舟,湖边特色的木屋、干枯老树,年久破烂的木船,这一切在夕阳西下的霞光中更显的是那样的宜静怡人,让人流连忘返。

爱人和女儿都情不自禁摆出各种姿势拍照,时而蹲下,时而跳跃,时而严肃…,望着她们脸上浮现出快乐、满足、自信的笑容,我的心底瞬时也是幸福满满的。就像诗人海子在《夏日的太阳》中写道:“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或许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多一些尝试和陪伴,比如:陪着家人,在有限的节假日里,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无论沿途的风景如何,只要在路上,在相互的陪伴中,偶尔停下来看一看身边景色,吹一吹来之大自然清凉得风……

    原来以为榆林只是一座边关城市,没有多少历史的文化蕴涵,所以也没有在榆林休息,驱车赶时间,直接到绥德,住宿在绥德县。(上网一查,原来还有一个榆林古城景点,好不遗憾)

Day4:双水村(20km)---乾坤湾(142km)--延安(113km)(宿:延安

     一大早,我们驱车赶往因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取景地而出名的--陕西绥德【郭家沟村】,位于绥德县城东17公里的满堂川乡。半个小时左右,我们来到了郭家沟村—“双水村”,要不是村口树立的一座竹制的小门楼,上面醒目的书写“双水村”三个大字,我就开车走过了这里,根本想不到路边的小山村就是名扬全国,距今已有210年的历史,已被住建部等七部委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地方。

    可能是我们来的比较早吧,眺望依山而建的小村落,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风格独特的窑洞,村前日夜不息流淌的小河,一座将村子与外面的世界连接的古老三孔石桥,崎岖蜿蜒的石板的街面上,几乎看不到人影,只有寥寥几位村民人和袅袅升起的炊烟,在秋日早晨的霞光中显的格外的古朴、寂静、自然。

     走进街面,沿着高低不平,崎岖婉转石板堆砌的坡路,按照路边小木牌的指引,来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不同人物所居住的窑洞,有“田福堂”“少安”“孙玉亭”“孙玉厚”“双水村小学”等,大多数已经破败不堪,无人居住,每个院落都有围墙大门、二门,院内有枣树、槐树、榆树,有石磨、石碾、石板院子、石床、石槽、羊圈等仍完好地保留着,透过破损的窗户纸,可以看到屋内生活的痕迹。看着用石片砌成的高矮不同的围墙,典型的陕北窑洞、插花墙、石头街、院连院,墙边茂密的枣树,一切显得更加的沧桑古朴,彰显着独特的古香古色古韵味,有一种原生态的美感。

       由于没有吃早饭,当我们转到“双水村”党支部书记的田福堂家时,看到这家可以为游客提供早餐服务,所以就点了一份早餐,有油旋碗托、荞面圪托、黑愣愣、烙饼和小米稀饭,一家人团座在陕北炕头,围在小炕桌上,也当一次地地道道的陕北人。吃放期间,听主人说: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郭家沟再好,也留不住后生的心,还有许多人家在公路边建了新房,搬出了村子,现在村中居住的人已经很少了。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拍摄,恐怕不仅仅是这里还保持着陕北农村原有风貌,更重要是这里人文环境的更加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它不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小说世界,而且还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诠释着很多人的奋斗成长史,也引起了很多成功人士的共鸣。来这里的每一位游客可能都在寻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追寻自己的青春,重温路遥先生笔下不平凡的精神:像牛一样地劳动,像土地一样地奉献

     有人说,这是一个人文式微的年代,人们关心的是物质、商业、有利可图;也有人说,这是一个人文开始回归的年代,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文作品一部部被翻找出来重新改编和演绎。《平凡的世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案。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更为赞叹的是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着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

    10点左右,我们离开了“双水村”,女儿感叹,在现代如此发达、时尚的社会中,还有如此原始、破败、落后的村落和艰辛生活的人群,难以理解和想象。可能是她年轻的原故吧!

    驱车3个小时左右,我们来到天下黄河第一湾--【乾坤湾】。乾坤湾位于延川县城以南53公里处土岗乡小程村,晋秦大峡谷中,壶口瀑布上游。黄河在延川境内形成的五个S形大转弯,它由北而南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这里就是著名的天下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是一道地地道道的自然文化遗产景观,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是黄河中华龙成形之源

    很早就在电视和图片中看到过乾坤湾,被它的呈现出黄河的另一种面孔和魅力所着迷,很想亲眼一睹它的神秘、雄伟与壮阔,今天终于如愿以行。

     车沿着黄土高原上的蜿蜒曲折盘山公路,不断的起伏行进,一路颠簸,风尘仆仆地奔赴位于永和县阁底乡的乾坤湾,沿途可以看见的几个村庄,村容村貌都焕然一新,路边的山坡上,随处可见成片的果林,以苹果和枣树为多。到达停车场时,便有一个硕大的红色巨石,上书着“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几个大字,在景区的门口靠东北角是新建的黄河蛇曲地质博物馆。

     乘坐景区的大巴车,来到乾坤湾瞭望台,居高临下,立足岸畔,凝视对岸,这里一眼便可望到黄河乾坤湾的全貌。只见眼前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从东而西缓缓流过,她犹如一条黄色的巨龙,在黄土高原沟壑间奔腾不息。她流到眼前古道边,突然转了一个大湾,弧度竟有320度,其形极似一个太极八卦图,这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扶栏远眺,顿觉乾坤湾俨然一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阴阳鱼,飘荡在黄土高原的丘陵腹地之中,奔腾不息地蜿蜒直下。

     从空中俯瞰,乾坤湾就象一条蜿蜒盘旋、鳞光闪闪的“巨龙”在群山间欢快飞腾。于是,只见这方神奇弯,河环抱着山、山依恋着河,河中有山、山里有河,山河相连、水山相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山一水、一阳一阴、情趣无限,奥妙无穷。

      乾坤湾的形成,诚然历经数千年艰难险阻、风雨沧桑,但对于博大的黄河母亲来说,只是一个灵性的杰作,是黄河狂野粗莽咆哮雄浑之下的飘逸洒脱。即使没去过的人,仅凭望文生义,亦可知其形巧夺天工,其蕴含深厚之意。与壶口瀑布的狂野奔放、洪波急湍、惊涛拍岸、怒吼咆哮相比,这里的黄河更加恬美文静了许多,温文尔雅,没有一点波澜,谦和有度,给人以心胸豁达、海纳百川之感。我注视着她,深吸了一口气,再轻轻地呼出,顿觉全身的轻松泰然,心境也不由的自在地洒脱放松,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全身心融入其间,彻底回归自然,化作尘埃落定。

      观乾坤湾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是一次灵魂净化,更是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深刻体会。“若不见民族魂,阳阳初照,黄土群峦,大河九曲十八弯......”

      为了留住眼前的自然奇观,家人在观景台的东、西两侧及中间位置,都选择性的照了几张像,想把黄河大湾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因为,她像一个伟人一样让人敬畏崇拜,又像一个母亲的胸怀,想让人去拥抱依偎。

     夜幕即将降临,我们不得不离开这奇特靓丽的天然奇观,希望还有下次的赴约。驱车赶外延安。

Day5延安---西安(320km)

    早晨起床,只见外面下起了大雨,天气也阴冷了的许多,所以就取消了去赶往甘泉县雨岔大峡谷景区的计划,直接驱车回家。

    陕北,可能大多数人的感觉是贫瘠、荒凉,但这几年,如果亲身莅临,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里充满了边塞风情,满眼绿色、凉爽气候,及人们质朴的眼神。国庆节5日的陕北黄土高原之行,是一条人文之旅,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历史,再到风味美食,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同。沿着黄土高原一路走来,朝拜了人文始祖、民族之根、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寻觅了新中国革命圣地、中华名族民族之魂---延安;感受了可以和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波浪谷相媲美、奇特靓丽的天然奇观---靖边波浪谷;踏寻了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建立的大夏国都--统万城;欣赏了"塞上碑林"的---红石峡;登上了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镇北台;游览了大漠明珠”、即将消失的“第二个罗布泊” -----红碱淖;亲身体验了黄土地上一座普通村庄,阐释平凡和苦难意义的----双水村”;探寻中华龙成形、太极八卦图之源、感受中国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黄河---乾坤湾。这一路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历史的苍伤感和心灵的洗礼、震撼。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