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存在主义哲学内涵
存在主义是发展于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流派之一,是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一战后的德国社会弥漫着消极、颓废的情绪,为将这种悲观情绪引入积极向上的道路,海德格尔在吸取克尔凯郭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后,于《存在与时间》一书首次正式提出“存在主义”的概念,并使存在主义理论体系化。二战后,法国国内知识分子也充满悲观失望的情绪,他们苦闷、找不到出路,于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更为关注个人的存在主义受到他们的欢迎。萨特、加缪、波伏娃等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宣传存在主义的思想,使之成为60年代以前法国乃至欧洲最流行哲学思潮。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求学期间萨特接触了大量早期存在主义思想,而后入伍参加二战的经历丰富了他的认知,他抛弃了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无神论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有三个原则。首先,“存在先于本质”,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而后按照自己的意志采取行动、做出选择、创造本质。这一论断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自由选择”,无神论存在主义否定神的存在,人不会受到神的约束,只能由人对自己下达指令,面对各种境况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动,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最后,“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类社会没有理性、没有秩序,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在这个混乱、残酷的世界中,人的主观选择不可避免地引发与他人之间的冲突,人应当承担冲突及后果的责任,因而感受到的只有无尽的苦闷与痛苦。
1.2存在主义戏剧特点
存在主义戏剧诞生于二战时期的法国。多年的战争迫使人们深入思考生存的边缘究竟在何处,这种情况下,展现对生存状态的困惑的存在主义戏剧引起剧烈的反响。存在主义戏剧主要目的是表现“自我”的选择,揭示"自我"与现实世界及他人之间的敌对关系,用一种理性的戏剧情境来表现非理性的人类的普遍境遇。
存在主义戏剧特征有:以戏剧为载体,通过戏剧人物的行动与语言阐释哲学内涵;继承现实主义叙述故事、塑造形象、表现性格等创作方法,反映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刻意安排特定的境遇,让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下自由地选择行动,体现其本质。
存在主义戏剧情境的哲学思考部分来源于黑格尔的情境观念。黑格尔认为“情境”与“冲突”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给定的情境下才有可能发生特定的戏剧冲突,冲突性情境是戏剧性情境的核心。同时还考虑情境的设置与人物的相互影响。人的内在情感不仅是内心世界的活动,还能由客观行动表现出来,或者说人物遵从内心明确的意志与选择,在情感的推动下将内心外化为主观行动。人的内心生活可以分为单纯的情感体验和通过意志被客观化的情感,前者是抒情诗的描写对象,后者是戏剧的描写对象,受情境影响产生,并指导人物做出行动。
2.1萨特戏剧特点
受黑格尔“情境是诱发人物展开行动的推手”理念的影响,萨特对人的存在境况展开了理性的思辨,从哲学和戏剧的双重层面对情境进行了探索,基于“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基础,创造出一种极端的戏剧情境——“境遇剧”,以表现人们的生存境况,展现了存在主义的“自由”和“选择”思想。
传统戏剧理论中,情境有四点作用:情境是情节的基础;情境是冲突的条件;情境是推动情节的外因;情境为人物塑造服务。萨特笔下的情境在传统观点上增添有新的任务,除规定角色身处的环境之外,还展现角色的内心境遇,每一个情境都被赋予多重含义。萨特将情境分为周围、他人、位置、过去、死亡五类,将这五类要素排列组合,便能在剧本中实现复杂极端的境遇,让角色在特定的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被迫展开自己的行动,以此剖析人物的心灵世界。
萨特强调主观意识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人是自身本质的创造者,不受外界束缚,按照自己的意识决定行动,从行动中塑造自己。这一观念表现在戏剧中,就是人物性格由自由意志直接决定,角色在情境的影响下自由地选择行动,这些行动反过来造就角色的形象。
2.2萨特戏剧作品
三幕剧《苍蝇》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讲述俄瑞斯忒斯的复仇故事。俄瑞斯忒斯四处周游时路过阿耳戈斯,看见城市被苍蝇围绕,城邦公民整日活在悔悟之中。此时的俄瑞斯忒斯没有明确的想法,死亡之神朱庇特出言劝告他无需复仇,城市的境况与他毫不相干。而后俄瑞斯忒斯遇见了姐姐厄勒克特拉,知晓姐姐的悲惨处境,目睹姐姐与母亲的争吵,留下观看祭奠亡人的仪式。厄勒克特拉在神庙前起舞,试图将城邦民众从迷信中唤醒,但被朱庇特阻挠。俄瑞斯忒斯担心姐姐即将遭遇危险,想要带她逃走,但厄勒克特拉选择留在阿耳戈斯为父亲阿伽门农复仇。俄瑞斯忒斯在和姐姐的对话中意识到他的责任,下定决心杀死叔父和母亲,将民众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俄瑞斯忒斯用剑完成了复仇,和厄勒克特拉逃向阿波罗神庙,复仇女神跟随着姐弟二人,像苍蝇一样伺机叮咬他们,挑拨他们的心神,厄勒克特拉被自己的恐惧、痛苦压倒,向朱庇特屈服;俄瑞斯忒斯坚信自己做的是正义之举,绝不臣服于朱庇特的威压之下,不接受任何人的发号施令,只以自己的意愿行事,勇敢地承担全部责任,告知民众真实的情况,将选择权交给他们自己,给予他们勇气与希望,只身将苍蝇带离阿耳戈斯。
戏剧《苍蝇》用优美、大篇幅的语言阐述角色的内心世界,清晰地体现俄瑞斯忒斯在情境的作用下凭借自由意志选择复仇这一行动,借角色之口直白地传达萨特的思想:“现在谁也不能再对我发号施令了”①、“一个人的灵魂中,一旦自由爆发出来,众神对他就毫无办法了”②、“我命中注定除了我自己的意愿以外,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我是自由的人”③,鼓励人应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独幕剧《禁闭》讲诉被送入地狱的三人相互折磨的故事。这里的地狱是第二帝国时代款式的客厅,灯火通明,没有刑具,也不会施加肉体上的折磨,但三人必须处于狭窄封闭的环境中,永远将自己置于他人的眼光下,既不能逃避也无法获得解脱,永世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加尔散、伊内丝、艾丝黛尔依次进入房间,隐瞒自己不光彩的一面相互介绍。伊内丝首先意识到:“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两个人的刽子手”④,为求解脱,加尔散试图让大家安静下来,不作交谈,防止争吵,他们各自的性格又不可避免在彼此之间产生矛盾。艾丝黛尔因为没有镜子,无法确定自己的存在而焦虑,伊内丝乘机找艾丝黛尔搭话,大献殷勤,可无法忍受加尔散在场,认为他抢走了艾丝黛尔。为弄清自己犯下的罪行,加尔散提议三人各自坦白自己的经历。加尔散是政论文作家,肆意折磨他的妻子,战争期间当了逃兵而被枪毙;伊内丝挑拨表弟的情人,与情人一起逼死了表弟,让情人无法忍受她带来的痛苦,被情人所杀;艾丝黛尔为了金钱嫁给父亲的老朋友,又和他人私奔,杀死自己的女儿,令情人绝望地自杀,后死于肺炎。即便袒露了罪行,问题依旧存在,艾丝黛尔向加尔散示爱,伊内丝向艾丝黛尔示爱,加尔散希望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乞求伊内丝的认可。三人就像乘坐旋转木马,相互追逐却又不能触碰彼此,永远都有另一个人夹在两人中间,这让加尔散痛苦的喊出“他人就是地狱”⑤。
四幕剧《死无葬身之地》以法国抵抗运动作为戏剧发生的背景。五名游击队员被捕关在阁楼上,即将面临严刑拷打,为排解恐惧与焦躁,他们谈起了曾经受刑的经验,谈起自己的亲人。第一个受审的索比埃的惨叫传进阁楼,让剩下四人愈发不安。此时领袖若望被当作平民关进阁楼,游击队员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保守秘密还是揭发同伴。卡诺里、昂利、吕茜接连受审,保守住了秘密;索比埃再也无法接受酷刑但也坚决不招供,选择自尽;弗朗索瓦承受过大的压力,流露出招供的意向,其他队员只能将他杀死以确保若望和其他伙伴的安全。若望目睹了这一切,却无力阻止,只能在外帮忙伪造一个死去的领袖的身份,希望他们招供出这个虚假的情报以逃脱折磨。法西斯党徒中的一人保证只要说出有用的情报就能活命,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使他们选择采用若望的方案,但三人还是被处死。
剧中,五名游击队员被安排了相同的目标,经受类似的极限情境,拷打的痛苦和死亡的阴影之下他们团结一心,为保守共同的秘密、为了革命最终胜利做出不同的选择。若望的处境与《苍蝇》中俄瑞斯忒斯采取复仇行动前的处境类似,虽然与其他人同处一个场景,但面临的是不同的境遇,被排除在群体之外。俄瑞斯忒斯可以拯救阿尔戈斯的民众,让自己成为阿尔戈斯的一员,但若望需要继续反法西斯的事业,无法拯救战友,只能选择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痛苦。萨特不仅通过这部戏剧传达他的存在主义思想,更歌颂游击队员不屈不挠、抵抗到底的英雄行为。
注释:
①让-保罗·萨特:《萨特戏剧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52页
②让-保罗·萨特:《萨特戏剧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66页
③让-保罗·萨特:《萨特戏剧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86页
④让-保罗·萨特:《萨特戏剧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11页
⑤让-保罗·萨特:《萨特戏剧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40页
参考文献:
[1]熊昊威.存在主义与戏剧冲突构建[J].戏剧之家,2018(17):19-20.
[2]王欣闻.论萨特戏剧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禁闭》与《苍蝇》为中心[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7(10):131-137.DOI:10.16792/j.cnki.1672-6758.2017.10.027.
[3]高启光.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情境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5.
[4]方丽华.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34-36.DOI:10.19406/j.cnki.cqkjxyxbskb.2010.13.013.
[5]罗慧林.不可能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哲学视角下的萨特戏剧《死无葬身之地》解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9(04):46-58.
[6]傅守祥.“行动”的选择与“自为”的存在——俄瑞斯忒斯主题在萨特戏剧《苍蝇》中的现代性呈现[J].求索,2007(04):186-188.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07.04.067.
[7]李家年.萨特“存在主义”伦理思想略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122-124.
[8]庞彦强,于从霞.简论西方现代派戏剧流派[J].大舞台,2005(06):17-22.
[9]肖举梅.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及其体现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7):293-295.
[10]罗国祥.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J].外国文学研究,2001(02):55-61.
[11]刘明厚.萨特与存在主义戏剧[J].戏剧艺术,1997(04):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