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陈博士说园林|《挺有意思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宋代园林名园轶事
浙派园林 2019-12-07


★★★★★ 美好生活新时代的标配 ★★★★★

★★★★★ 雅致生活追求者的指南 ★★★★★

【陈博士说园林系列丛书】

挺有意思的中国古典园林史

陈波 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9.9


※※※ 探寻“世界园林之母”的发展历程 ※※※

※※※ 品鉴“传世园林经典”的辉煌图景 ※※※

※※※ 博览“园林历史人物”的奇闻轶事 ※※※

※※※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境界 ※※※

—— 宋代园林名园轶事 ——

1、“中国古代艺术巅峰的巅峰”——宋徽宗及其“艮岳”

宋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巅峰,而宋徽宗则是这座巅峰的巅峰。

宋徽宗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徽宗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 注释:“花石纲”是宋徽宗时期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宋代陆运﹑水运各项物资大都编组为“纲”,如运马者称“马纲”、运米的称“米饷纲”。马以五十匹为一纲,米以一万石为一纲,水运十艘船称一纲。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江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搜集奇花异石运到东京汴梁修建园林宫苑艮岳。在宋徽宗的腐朽统治下,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

宋徽宗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他在位期间过着极其享乐、腐败糜烂的生活,有“青楼天子”之称。他整年写字、做诗、画画、听歌、看舞,对治国理财、用人之道既无能为力,又漠不关心,将政治大权错误地交给了奸臣,最终导致国破家亡,他自己也被金国俘虏,死于他乡。

但是,一败涂地的政绩并不能掩盖他在艺术领域的辉煌。

从文化史、艺术史上来看,赵佶有其光辉的一页,在艺术上的造诣,以及为推进中国美术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必须加以肯定的。因此可以说,宋徽宗是中国历代帝王中艺术天分最高的艺术型皇帝。

他热爱画花鸟画,对绘画的爱好十分真挚,积极利用皇权推动绘画发展,使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空前的高度。他还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开宗立派者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地位。其擅长楷书、草书,尤以瘦金书见长。“瘦金”也有“瘦筋”的意思,意即剔肉去肥,抛筋露骨。其结体是内紧外松,撇捺开张,字形方正,笔画特点是瘦硬刚健、劲爽挺拔。

皇室对艺术的重视和投资,在宋徽宗时期达到最高境界。这和徽宗本人的书法绘画天才有直接关系。徽宗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收藏名画,把古代的一千五百件作品辑成十五册,称为《宣和睿览集》;二是在朝中分设“书学”“画学”等名目,提高宫廷艺术家的身份。


宋徽宗画像

宋徽宗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将“艺考”纳入科举考试之中。而且,他还亲自出考题,成为史无前例,又后无来者之创举。因此,留下了“踏花归去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等众多佳话:

有一天,徽宗踏春归来,雅兴正浓,便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在御花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画考。

这里的“花”“归来”“马蹄”都很好表现,只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

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称,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

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着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面沾着几片花瓣,但都表现不出“香”字来。

唯独有一名青年画师的画构思很巧妙: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

宋徽宗俯身细看,拍着手大加赞赏:“妙!妙!妙!”接着,他评价说:“此画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无形的花‘香’,有形地跃然于纸上,令人感到香气扑鼻 !”

其他画师一听,在惊讶之余,不得不心悦诚服。 

徽宗还曾用“深山藏古寺”为题来考画院的学生。

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

有的在半山腰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寺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

他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这幅画应该得第一。

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水花四溅。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

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非常含蓄深邃。

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洗衣做饭的,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一段墙壁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艮岳平面图

下面再谈谈宋徽宗的最得意之作——园林宫苑“艮岳”。

艮岳位于东京汴梁(今开封)景龙门内以东,封丘门内以西,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周长约6里,面积约750亩。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开始动工,宣和四年(1122年)竣工,最初叫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也叫华阳宫。

艮岳突破了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传统,把诗情画意融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

苑中叠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对于山石的审美趣味都有提高。

徽宗认为帝王或神灵都是居住在地势险要、壮观的地方,而汴梁附近都是平原,没有崇山峻岭,很少大江大河,所以他对艮岳的景观设置极为重视。

他将天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南方珍稀艳丽的花木统统放进艮岳里,并在里面营造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历时十多年时间的精心打造,使艮岳成为有史以来最为优美的宫苑,代表了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的最高水平。

艮岳建成后,宋徽宗创作了《御制艮岳记》,流传至今。

宋徽宗亲自参与设计和主持修建了艮岳工程,艮岳以南北两山为主题,向东西伸展,曲折多变,山石林立,亭台楼阁众多,金碧辉煌,又有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散布其间,一步一景。

苑内还设置了水池,最难得的景观是,每当皇帝驾临之时,命人开闸放水,瀑布飞流而下,像一块白色的屏幕,水声隆隆,蔚为壮观。

在艮岳中部向四周四向看,犹如置身于深山幽谷的底部,完全想不到东京汴梁原来是开阔平坦的地形,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景物完全都是人工开凿而成的。

因为修筑艮岳,使得国库空虚,群臣百姓怨声载道,最终引来亡国之灾。1127年,艮岳完工没有多久,金兵就围攻汴梁,后来攻破城池,城内居民都逃到艮岳避难,艮岳遭到金国士兵的彻底毁坏。

艮岳虽然被毁了,可是其中的贡品“灵璧石”散落四方,徐州云龙山下乾隆皇帝行宫内就有一块“八音石”,形状优美,犹如层层叠叠的浮云,凝重飘逸,色泽清润,精巧秀丽。

灵璧石、太湖石都是古典园林营造中十分珍贵的石料,艮岳中这些有“灵气”的石头历经辗转,现在还存留于世的寥寥无几。

在金兵攻陷汴梁后,曾将艮岳的一批石材不远千里运往燕京(今北京),堆放在中山公园、北海公园、中南海瀛台等地,保留至今。

北宋灭亡后,花石纲中一些还来不及运送进京的太湖石便遗散到各地,其中以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冠云峰”、苏州织造府花园(今苏州第十中学)的“瑞云峰”、南京瞻园的“仙人峰”最负盛名。

2、“西湖十景”——中国第一个园林景观集称(略,见原书)

3、“沧浪亭”——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略,见原书)

4、“哪里有不平哪有我”——济公与灵隐寺、净慈寺的传说(略,见原书)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