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4.16】师出教育
师出EDU 2022-04-22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近期行为给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此时,教师改变了对学生的原有看法,这种心理学效应是(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投射法

C【解析】本题考查印象形成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题干所述为近因效应,C项正确。

2.小明在夜晚欣赏闪烁的星星,一段时间后,小明会觉得星星在移动。这属于似动知觉的( )。

A.动景运动

B.诱导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C【解析】本题考查似动知觉。似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其中,自主运动(游动效应)是指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着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会感觉它在不停地游走。题干中,小明在夜晚欣赏闪烁的星星,一段时间后,小明会觉得星星在移动,这属于自主运动。C项正确。

3.古诗句“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描写的心理现象是( )。

A.空间错觉

B.时间错觉

C.运动错觉

D.视觉错觉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中的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错觉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倾斜错觉等。“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是对时间方面产生的错觉。B项正确。

4.高中生在知觉过程中,将知觉对象从背景中迅速选择出来的特征,是知觉( )的反映。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B【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反映的特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题干中的描述符合知觉选择性的定义。B项正确。

5.教师在教授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和结论等,应用粗体字,使他特别醒目,这种符合感知规律中的( )。

A.差异律

B.强度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A【解析】本题考查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其中,差异律是指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教师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讲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学下面加点、画线,还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题干中,教师在讲重要内容时用粗体字使之醒目,是运用了差异律。A项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1.遗忘的规律有(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不均衡性

D.没有规律

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忘的规律。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B、C两项正确。

2.影响遗忘的因素有( )。

A.识记材料的性质

B.识记者的态度

C.识记材料的数量

D.识记的方法

ABCD【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遗忘的因素。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包括:(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7)系列位置效应;此外,识记者的态度,如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会有影响。A、B、C、D四项正确。

三、判断题

1.小莉只要读几遍古诗,就能快速的背诵,说明其敏捷性好。( )

√【解析】本题考查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是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题干中,小莉只要读几遍古诗,就能快速的背诵,说明其记忆的速度和效率都很快。因此,小莉的敏捷性好。故表述正确。

2.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

√【解析】本题考查对记忆过程的认识。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2)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3)回忆是对不在眼前的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再认是对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

四、简答题

1.简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

(1)遗传是智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2)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包括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作用;(3)实践活动的影响;4、人的主观能用性的影响。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