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学唱歌前先培养良好的乐感
老侯说支付 2020-01-16

1、乐感培养的基础

声音美意识的构建不仅属于歌唱能力范畴,同时也属于审美能力范畴。在声乐教学当中,技巧训练不仅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而且应该融技巧于审美当中,视技巧与声音美意识的形成为双向的互动环节,将歌唱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训练。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接触的声音信息很多,不同层次、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声乐演唱形式,很容易使我们在分析所接手的声音形态信息时产生偏差和错位。比如不少人由于崇拜某位歌唱家,听他的盒带、唱碟,看有关的VCD、DVD,继而按照听来、看来的主观反映进行模仿,模仿时又一味追求名家风范,不顾自己的音乐技能水平与声音局限,结果造成声音扭变型适得其反。

因为通过现代传媒播放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受音响信号、设路的影响,以及在制作中可能经过了技术处理甚至修整,与原生态的歌唱声音相比多多少少产生失真,这种声音很容易使我们产生误导。歌唱学习中必须学会认识人的声音色彩的差异性;善于寻求自己的最佳音色;并要求从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到每一句、每段的歌唱都以声音概念为统领,塑造符合自身特性的通常、自如、柔和的声音,做到不贪大、不贪高,唯求美。

2、乐感培养的途径

声乐是用人声表现曲调与歌词的有机统一,语言是歌唱的基础。记得在高中刚学声乐的时候,声乐老师就强调过这一点。很多人往往盲目追求声音色彩与高难度的技巧训练,而对语言的训练不够重视,在唱西洋美声作品表现尤为突出。其次,语感与乐感是相通的。良好的语感与乐感要求气息相通,位路统一,发音自然,而前者又是后者形成的重要基础,二者协调一致的最高境界是歌唱时“声中无字,字中有声”。这在我们平时练声是体会更加深刻。对于方言较重的学习者,可以在规范语言的基础上,加强以说代唱的练习。具体的方法有:

第一,抽出作品有难度的句子,先放慢节奏,高位路(“哼鸣”位路)练习,象传统戏剧的训练中的喊嗓,有针对性地校正发音。

第二,做到“心足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持藻”。即强调在把握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后,再配上音调演唱。起初当我拿到作品后非常急于开谱,对歌曲内容不求甚解,以至于出现歌唱中忘词和表现力差的现象。发现毛病之后,我渐渐养成了先理解作品内容,然后有感情地朗诵,最后再进行歌唱的良好习惯。

第三,在我们延长中遇到因音高、音色或节奏不够到位影响了作品的表现力时,可以暂缓歌唱,先高位路地有感情地练习“说”,然后再按“说”的状态体会正确歌唱的方法。另外,延长外国作品时,由于其非母语的特性,也应专门练习“说”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字的清浊、重音、连断等问题,在“说”得清楚,“说”得到位后再演唱。


3、乐感培养的实践

当我们学会了歌谱,能够正确地演唱演奏时,必须及时转化到音乐表现的要求上来,我们不仅要唱“对”,而且要唱“好”。这个“好”不仅是唱得连贯、通畅、自然,而且要将音乐的内在情感从内心表达出来。由于音乐的情感是审美情感,它比生活中的情感更强烈、更集中,也更富有感染力,自然对乐感的培养极其有利。即使是视唱等技能训练也必须要求在掌握了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之后,将音乐的“味道”唱出来,避免单纯追求技术要求,而忽略了音乐的整体完美感。

在声乐学习中我们可以从发声训练,音程节奏训练,和语言感觉三方面来培养我们的乐感。

发声训练方面:我认为发声训练也要像练习歌曲一样,既要强调演唱技巧,同时又要要求对没有歌词的发声练习曲对其赋予它一定的情绪来演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我们的心理要素,发挥其音乐想象力,培养了有感情的演唱习惯从而培养和提高了我们的乐感。

音程节奏训练方面:一首乐曲由很多音高不同的音阶组成,音程准就是要我们注意乐句,乐段和音阶之间的音准。节奏稳是说在演唱中必须注重乐曲的强弱拍和音符时值的稳定与准确。在声乐演唱实践中常常会出现音高不准,节奏不稳的现象。这看来细小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歌曲的表达效果。就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做发声训练时音级跳进较大的练声曲,并用唱名代替母音的方法来做发声训练这样就可以既做了发声练习又纠正音准了。由于歌唱方法的不稳定,如气息控制不稳等,也会影响音准节奏,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多练习,增强肌肉的记忆力控制好呼吸,使音准节奏得到改善;

另外在演唱前我们一定要有心理音高和心理节奏的相对心理定式。这一点对于控制音准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感觉方面:声乐演唱是人声与歌词的完美统一语感与乐感是相通的。中国作品以中国语言为基础,所以,在演唱歌曲之前,一定要了解相对应的语言特点,才能更好的体现歌曲的艺术风格。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先理解作品内容,然后在歌唱状态上有感情的“说”,最后再按“说”的感觉体会唱的感觉的习惯。

这样音乐感觉就会随着语言感觉的提高而提高。

更多实用、有效的唱歌技巧发声方法,欢迎访问"学唱歌入门教程网(https://wyxcg.cn)"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