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穿越平行宇宙”简述
jijie 2019-07-09

我们通过感官感受现实世界,在头脑里形成自己的理解。我们把这个模型称为“内部实在”,这是我们思维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感知。反应在脑中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错觉。另一种状态叫“外部实在”,指的是客观的现实世界。还有一种状态叫做“共识实在”,指的是大家都一致认可的事实,比如各学科的知识。比如E=MC2。

这三种关系生成两种重要的科学,物理学和认知科学,物理学是总结出现实世界的规律。认知科学让我们准确的理解现实世界,并且这个理解是在共识的基础上。

现代物理学遇到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外部实在与共识实在连接在一起,让大家都能接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没几个人懂,但学界基于事实证明,一致肯定其正确性,那相对论就是定理。但是量子力学出现后,把外部实在和共识实在统一起来变得空前困难,因为量子力学有很多推论都是不可证伪,比如平行宇宙,只能通过定理推测,而无法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所以很多量子力学的知识不能叫做定理,也不是理论,只能叫某些理论的预测。

把时间拉回经典物理学时期,我们想预测远方一颗恒星的距离,可以通过类似人类左右眼视差测算距离的原理测算恒星的距离,因为恒星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要选择的视差的距离也要够长,才能得到可测算的数据,所以利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半年,直径达30000万公里的视差对恒星分别进行拍摄,算出两个地点拍出的视差,从而测算出地球同恒星的距离。

同样,人类利用光谱的特性,可以计算出恒星的质量、组成元素等,还可以通过光速的测算,观察早期宇宙的状态。这些都是通过已知定理推理,同时可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另一个通过定理推测同时验证的案例就是,人类通过地球目前自转的速度测算出地球的年龄(因为超过一定自转速度,早期的地球将被撕扯成碎片),这与地球上发现的最早的矿石的年代是一致的,地球已存活46亿年。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发现真实世界比我们能感受到的复杂的多,比如时空弯曲,暗物质,等等。我们感受不到的原因是,人类最初进化出意识是为了理解一个可以预测且稳定的外部世界,总结规律,利用规律。以便生存。

科学告诉我们,在我们周围,随时有几百顿重的暗物质直接穿过我们的身体,而我们却一点感觉都没有。经过测算,宇宙中的可以观测到的质量仅为总质量的5%,这5%的物质包含的万有引力无法把我们的宇宙聚集成现在的样子。剩下的95%的物质为暗物质和暗能量。但是我们看不到。我们只能通过万有引力来判断它们的存在。

暗物质虽然看不到,但是可以通过万有引力来判断它们的存在,但是对于平行宇宙的说法而言,只能通过理论预测而无法证伪。作者认为通过定理可以推测出多层平行宇宙。分别由爆胀理论带来第一层和第二层平行宇宙的预测,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式预测第三层平行宇宙等。且第一层和第三层平行宇宙是可以融合在一起。

以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为例,其中以薛定谔的猫最为有名。爱因斯坦认为上帝不会掷骰子,不确定原理打破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认为的世界是建立在可预测的基础上的说法。量子力学认为不能预测结果,只能预测不同结果出现的概率。虽然说的是在以粒子为尺度的微观世界,但是就像薛定谔的猫,微观是可以影响到宏观世界。作者认为,无论是否人为进行观测,量子叠加态并不会坍塌,而是分别演化为多个平行宇宙。因为就算人没有进行观测,只要有一个光子接触到实验对象,那么这个光子的运动轨迹就会被改变,可以通过测算光子的运动轨迹来确定实验对象的状态,所以并不像哥本哈根学派认为的那样,观察的一瞬间坍塌成确定的结果。实验结果跟人观不观察没有半毛钱关系。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